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小报告,我们也叫作告状。它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普遍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行为,同时也是孩子开始与外界交往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孩子天真、童心的具体表现方式。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告状的现象比较频发,尤其在低年级较为普遍。告状虽说是孩子大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它具有两面性,是把双刃剑,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与其他课程不同,体育课基本在室外进行,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使得体育课上的告状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其他课程。因此,体育老师如何正确认识孩子课上的告状行为被提上日程。本文通过研究孩子课上常见的告状内容、动机等,进行相关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供帮助。
一、小学体育课上出现的告状内容
在小学体育课上,孩子们告状的理由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在整队过程中,有的孩子为了寻找站在不同位置的心理刺激,就会不按套路出牌,站在不属于自己“领地”去,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因为他的不守规矩来向我“投诉”;老师在某一动作讲解过程中,两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边上大谈阔论,这时候就会有其他小朋友来参他们的“本”;在游戏的过程中,男生会“薅“女生的头发,受伤的女生自然不会放过他……类似这样的情形基本每节课上都会发生,同时给体育老师带来了极大地工作负担。不处理的话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对于班级活动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果积极回应,类似这样的告状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如果在处理时缺乏耐心和艺术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一生都挥之不去。深入了解孩子告状的背景、事情发展的经过、双方前后的心理变化,是我们体育老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我们的体育课堂才能游刃有余的掌控。
二、学生告状的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孩子们都来告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同行交流探讨,调查相关学生,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告状的动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纯真的童心
一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其实告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告诉老师她(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出自于原原本本的童真,从他们稚嫩的眼神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在排队老师下达“向前看“口令的时候,站在她(他)前面的小朋友还是转头往后看,她(他)就会立马告诉老师,因为她(他)看到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这是不正确的,需要让老师知道。这种就事论事没有参杂其他想法的行为就是低龄孩子纯真童心的具体体现。
(二)对任课老师的喜爱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感情很特别,只要他们心中认为那个老师外表漂亮或者帅气、上课幽默风趣、学识渊博等,他们就会以各种方法主动靠近这个老师,想把自己什么事都告诉老师,而告状恰恰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比如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并且对方已经道过歉,她(他)还会来告诉老师,不为别的,只为能够多一次跟自己喜欢老师说说话的机会,也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简单。
(三)吸引老师的眼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工作中自然也要以他们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你总会发现每个班级有这样的学生,自己本身不够优秀,不足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往往会留意自己身边小伙伴的“风吹草动“,但凡有她(他)自认为值得向老师报告的事情,总是会第一时间跑到老师跟前告诉相关情况,来获得所谓的关注。这样的学生很聪明,但苦于没有门路表现自己,只能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眼球。他们认为只有发现有价值的事情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这样老师才会对他(她)有好印象,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检举他人获得愉悦感
这种情况在中高年级常常会出现,经过了两三年的学习生活,孩子各方面都在发展变化,同时也会显得很调皮,部分学生平时因为违反课堂纪律或者游戏规则,受到老师的“惩罚”,事后在课堂上也会秘密关注其他人,寻找可以揭发他人的“证据”,类似情况一旦发现,立马向老师举报,希望老师惩罚那些同样不守规矩或者犯错的同学,找回心理平衡,寻求心理安慰。比如有些同学纸牌、溜溜球等玩具在课上被体育老师“没收”,被“没收”玩具的同学就会随时注意其他同学,是否同样带了其他无关课堂的东西,只要存在这种情况,丝毫不会放过检举的机会,希望老师以同样的方法去收缴、“没收”,这样心理就产生了愉悦感。
(五)寻求老师的帮助
“老师,XXX同学抢我的跳绳!”、“老师、XXX同学插队!”、“老师,XXX同学这个动作还是学不会,我实在是教不了!”……诸如此类的情况最为常见。通常来向老师告状的都是想得到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帮他们化解难题。抢跳绳的孩子平时肯定是班里的“小霸王”,而被抢的这个多数是个乖宝宝,在多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报告老师;插队的情况与上面的情况很类似;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能够尽快学会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班上“体育小达人“在學好动作的同时,老师会选派他们帮助一起教授动作。这就是”小达人“无计可施之下内心寻求老师帮助的真实表达。
三、教师的应对策略
告状是小学生成长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立足教育的本质,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如何做好应对策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学会倾听
孩子告状总是有他充足的理由,他们总会时不时的给你制造麻烦,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是你无法改变的现实。基于此我们要学会转变我们的工作思维方式和应对措施,要学会低下身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告状事由,从他们的报告事由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课堂上孩子之间没有这些琐碎的小事,说明老师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可能由于专业和性格使然,可能之前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手段比较单一、粗暴,他们会用呵斥或者命令的口吻让孩子闭嘴,可能还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流,甚至造成心理问题。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始终记住一句话,发生在孩子之间的事,事无巨细,我们要学会倾听,尤其是体育教师,更要仔细、认真地去听。 (二)家校共育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学校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我们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庭作为孩子的教育起点,
它的作用不容小觑,有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家庭才能完成。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知识,我们还要不定期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孩子在学校出现相关问题后,我们在分析其平时表现的基础上,还要动用家庭的资源,共同探讨孩子告状的原因,以便科学的解决问题。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举办一系列的针对儿童告状行为的沙龙研讨,邀请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儿童问题专家、优秀的家庭代表共同参与,形成资料汇编,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发放给有需要的老师、家长,让他们遇到不好解决的告状问题时能有个借鉴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办法,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掉问题。
(三)正确导向
在某些学生看来,打小报告是一种“多嘴”、“多管闲事”行为,会遭到部分学生的反感,甚至事后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冲突,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处理班级学生告状的事件时,首先不鼓励带有私人恩怨的告状,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立场,减少“跑腿事件”,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与同伴发生纠纷的能力,避免学生为了检举揭发他人,从而产生时时刻刻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的不良心态。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多数告状是由于学生看不到他人的长处而引发的。如若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心理上形成习惯,他(她)的一生终将带着负能量。因此,我们鼓励孩子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促成自己更好的成长,传递正能量。
最后,要求学生严守课堂纪律。体育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属于一种半开放的状态,自然出现的问题要多一些,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要着重强调课堂纪律,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记的内容快忘得也快,所以在课中也要不定期强化纪律要求,在课上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惹是生非“的机会就少了。而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要严肃处理,及时通报,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让小报告无生长之地。
四、结束语
告状是小学生体育课堂上不可避免的行为,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通过多種手段方法,减少告状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晓瑜.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 . 上海教育科研(观察与思考),2007,09:(34-37).
[2]章桂梅.吴维煊.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J] .中国德育(话题),2017-11:(41-44).
[3]尹廷刚.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的“告状”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2012,11:147.
一、小学体育课上出现的告状内容
在小学体育课上,孩子们告状的理由真是五花八门,让人哭笑不得。比如在整队过程中,有的孩子为了寻找站在不同位置的心理刺激,就会不按套路出牌,站在不属于自己“领地”去,其他的小朋友就会因为他的不守规矩来向我“投诉”;老师在某一动作讲解过程中,两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边上大谈阔论,这时候就会有其他小朋友来参他们的“本”;在游戏的过程中,男生会“薅“女生的头发,受伤的女生自然不会放过他……类似这样的情形基本每节课上都会发生,同时给体育老师带来了极大地工作负担。不处理的话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以后对于班级活动会出现消极情绪;如果积极回应,类似这样的告状会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体育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如果在处理时缺乏耐心和艺术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一生都挥之不去。深入了解孩子告状的背景、事情发展的经过、双方前后的心理变化,是我们体育老师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理清这些关系,我们的体育课堂才能游刃有余的掌控。
二、学生告状的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孩子们都来告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与同行交流探讨,调查相关学生,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告状的动机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纯真的童心
一部分低年级的孩子,其实告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告诉老师她(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出自于原原本本的童真,从他们稚嫩的眼神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比如,在排队老师下达“向前看“口令的时候,站在她(他)前面的小朋友还是转头往后看,她(他)就会立马告诉老师,因为她(他)看到这个小朋友不听话,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这是不正确的,需要让老师知道。这种就事论事没有参杂其他想法的行为就是低龄孩子纯真童心的具体体现。
(二)对任课老师的喜爱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感情很特别,只要他们心中认为那个老师外表漂亮或者帅气、上课幽默风趣、学识渊博等,他们就会以各种方法主动靠近这个老师,想把自己什么事都告诉老师,而告状恰恰就是他们惯用的“伎俩“,比如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并且对方已经道过歉,她(他)还会来告诉老师,不为别的,只为能够多一次跟自己喜欢老师说说话的机会,也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简单。
(三)吸引老师的眼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工作中自然也要以他们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你总会发现每个班级有这样的学生,自己本身不够优秀,不足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往往会留意自己身边小伙伴的“风吹草动“,但凡有她(他)自认为值得向老师报告的事情,总是会第一时间跑到老师跟前告诉相关情况,来获得所谓的关注。这样的学生很聪明,但苦于没有门路表现自己,只能想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眼球。他们认为只有发现有价值的事情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这样老师才会对他(她)有好印象,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
(四)检举他人获得愉悦感
这种情况在中高年级常常会出现,经过了两三年的学习生活,孩子各方面都在发展变化,同时也会显得很调皮,部分学生平时因为违反课堂纪律或者游戏规则,受到老师的“惩罚”,事后在课堂上也会秘密关注其他人,寻找可以揭发他人的“证据”,类似情况一旦发现,立马向老师举报,希望老师惩罚那些同样不守规矩或者犯错的同学,找回心理平衡,寻求心理安慰。比如有些同学纸牌、溜溜球等玩具在课上被体育老师“没收”,被“没收”玩具的同学就会随时注意其他同学,是否同样带了其他无关课堂的东西,只要存在这种情况,丝毫不会放过检举的机会,希望老师以同样的方法去收缴、“没收”,这样心理就产生了愉悦感。
(五)寻求老师的帮助
“老师,XXX同学抢我的跳绳!”、“老师、XXX同学插队!”、“老师,XXX同学这个动作还是学不会,我实在是教不了!”……诸如此类的情况最为常见。通常来向老师告状的都是想得到老师的帮助,让老师帮他们化解难题。抢跳绳的孩子平时肯定是班里的“小霸王”,而被抢的这个多数是个乖宝宝,在多次索要无果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报告老师;插队的情况与上面的情况很类似;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为了让班上的孩子能够尽快学会动作,提高学习效率, 班上“体育小达人“在學好动作的同时,老师会选派他们帮助一起教授动作。这就是”小达人“无计可施之下内心寻求老师帮助的真实表达。
三、教师的应对策略
告状是小学生成长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立足教育的本质,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如何做好应对策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思考的话题。
(一)学会倾听
孩子告状总是有他充足的理由,他们总会时不时的给你制造麻烦,大事没有小事不断是你无法改变的现实。基于此我们要学会转变我们的工作思维方式和应对措施,要学会低下身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告状事由,从他们的报告事由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课堂上孩子之间没有这些琐碎的小事,说明老师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可能由于专业和性格使然,可能之前处理孩子之间的问题手段比较单一、粗暴,他们会用呵斥或者命令的口吻让孩子闭嘴,可能还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其他孩子交流,甚至造成心理问题。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让孩子在阳光下成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始终记住一句话,发生在孩子之间的事,事无巨细,我们要学会倾听,尤其是体育教师,更要仔细、认真地去听。 (二)家校共育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学校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我们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庭作为孩子的教育起点,
它的作用不容小觑,有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家庭才能完成。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学习相关的教育学、体育心理学知识,我们还要不定期的与家长保持联系,孩子在学校出现相关问题后,我们在分析其平时表现的基础上,还要动用家庭的资源,共同探讨孩子告状的原因,以便科学的解决问题。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举办一系列的针对儿童告状行为的沙龙研讨,邀请学校有经验的老教师、儿童问题专家、优秀的家庭代表共同参与,形成资料汇编,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发放给有需要的老师、家长,让他们遇到不好解决的告状问题时能有个借鉴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处理办法,从而快速高效的解决掉问题。
(三)正确导向
在某些学生看来,打小报告是一种“多嘴”、“多管闲事”行为,会遭到部分学生的反感,甚至事后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冲突,破坏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处理班级学生告状的事件时,首先不鼓励带有私人恩怨的告状,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立场,减少“跑腿事件”,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与同伴发生纠纷的能力,避免学生为了检举揭发他人,从而产生时时刻刻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的不良心态。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多数告状是由于学生看不到他人的长处而引发的。如若不及时进行教育,孩子心理上形成习惯,他(她)的一生终将带着负能量。因此,我们鼓励孩子在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促成自己更好的成长,传递正能量。
最后,要求学生严守课堂纪律。体育课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属于一种半开放的状态,自然出现的问题要多一些,我们在课程开始时要着重强调课堂纪律,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他们记的内容快忘得也快,所以在课中也要不定期强化纪律要求,在课上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了,“惹是生非“的机会就少了。而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要严肃处理,及时通报,不断强化纪律意识,让小报告无生长之地。
四、结束语
告状是小学生体育课堂上不可避免的行为,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告状,通过多種手段方法,减少告状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晓瑜.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 . 上海教育科研(观察与思考),2007,09:(34-37).
[2]章桂梅.吴维煊.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J] .中国德育(话题),2017-11:(41-44).
[3]尹廷刚. 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的“告状”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一线话题),2012,1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