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孩子形成基本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娱乐习惯,促进孩子基本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服务于孩子顺利升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关键词】 资源;幼小衔接;服务;素养
由于生活习惯、作息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状态不佳等,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许多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存在问题,但是却放任孩子,任其发展,以至于孩子对小学产生抵触感,不能顺利地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主动整合多方资源,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
一、引入小学资源,模拟小学环境
提前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减轻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当主动引入小学资源,打造小学学习的环境,使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能够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避免在未来进入小学时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教师引导幼儿一同参与小学环境的创建中,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搜集相应的材料,如小学的课程表、书籍等,促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组织幼儿结合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书籍内容,对幼儿园进行重组,构建小学的学习环境,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环境的熟悉感。在幼儿亲身参与环境的构建中,幼儿也可以完成感知的内化,逐步熟悉当前学习环境向小学学习环境进行过渡的过程,从而做好入学的准备。在营造了小学环境后,教师再组织幼儿一起阅读一些小学的书籍,引导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知识点,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可以游刃有余,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当幼儿真正进入小学后,面对自己熟知的内容,幼儿会产生熟悉的感觉,逐步提高学习效果。
由此看出,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进行小学资源的搜集,并引导幼儿进行小学环境的创建,能够让幼儿更加熟悉过渡的过程,从而减小对小学的陌生感,为入学做好充足准备。
二、引入视听资源,形成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弱,当教师单纯地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幼儿描绘小学的作息时间时,幼儿并不能对此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至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仍旧会存在作息不适应的状况。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引入视听资源,打造直观化的学习场景,使幼儿在主动观看、自主分析中,真正提高对幼儿园作息时间的认识,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比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在网络中检索影音资源,搜集到幼儿在早晨上学时的影像资料,以及小学生在早晨上学时的影像资料。在活动中,教师将之前搜集到的两个视频依次播放给幼儿,使幼儿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早晨是如何做准备的,以及小学生在早晨上学时需要做哪些事情。随后,教师为幼儿提出“我们与小学生相比,有哪些不同”的问题,引导幼儿将目光聚焦在二者的区别上,在发现彼此的不同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从而懂得如何在进入小学后对早晨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及如何做准备。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模拟上小学的情境,促使幼儿对自己早晨上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以便幼兒可以更好地向小学进行过渡。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影音资源,能够增强幼儿对小学的认识,使幼儿在进入小学时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三、引入家长资源,提高家长重视
家长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幼儿离开幼儿园后,教师无法继续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只能依靠家长发挥教育效力,消除幼儿的不适感。所以,在实际展开幼儿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主动地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家长可以跟上幼儿教师的步伐,更好地付诸行动,关注幼儿的心态和学习特点,为幼儿进入陌生的小学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建立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首先,教师可以向家长讲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间的不同,以及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造成的影响,使家长全面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随后,教师为家长讲述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在小学中出现的各种不适感,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以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各种问题时,家长可以及时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幼儿消除不适感,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不难看出,教师引导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并让家长付诸行动,在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关注和了解,能够让家长在未来更好地配合孩子应对陌生环境,使幼儿更加顺利地走进小学生活之中。
总而言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并非简单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在未来展开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便在形成教育合力中,设定更加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活动,真正地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关键词】 资源;幼小衔接;服务;素养
由于生活习惯、作息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许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状态不佳等,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许多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存在问题,但是却放任孩子,任其发展,以至于孩子对小学产生抵触感,不能顺利地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主动整合多方资源,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以及新的学习方式。
一、引入小学资源,模拟小学环境
提前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能够有效减轻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当主动引入小学资源,打造小学学习的环境,使幼儿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能够提前适应小学的生活,避免在未来进入小学时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同时,教师引导幼儿一同参与小学环境的创建中,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搜集相应的材料,如小学的课程表、书籍等,促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教师组织幼儿结合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书籍内容,对幼儿园进行重组,构建小学的学习环境,增强幼儿对小学学习环境的熟悉感。在幼儿亲身参与环境的构建中,幼儿也可以完成感知的内化,逐步熟悉当前学习环境向小学学习环境进行过渡的过程,从而做好入学的准备。在营造了小学环境后,教师再组织幼儿一起阅读一些小学的书籍,引导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的知识点,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可以游刃有余,增强学习的信心。这样,当幼儿真正进入小学后,面对自己熟知的内容,幼儿会产生熟悉的感觉,逐步提高学习效果。
由此看出,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进行小学资源的搜集,并引导幼儿进行小学环境的创建,能够让幼儿更加熟悉过渡的过程,从而减小对小学的陌生感,为入学做好充足准备。
二、引入视听资源,形成正确认识
幼儿对于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弱,当教师单纯地采用口述的方式为幼儿描绘小学的作息时间时,幼儿并不能对此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也不知道如何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至于幼儿在进入小学后仍旧会存在作息不适应的状况。所以,教师有必要为幼儿引入视听资源,打造直观化的学习场景,使幼儿在主动观看、自主分析中,真正提高对幼儿园作息时间的认识,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比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在网络中检索影音资源,搜集到幼儿在早晨上学时的影像资料,以及小学生在早晨上学时的影像资料。在活动中,教师将之前搜集到的两个视频依次播放给幼儿,使幼儿直观地看到自己在早晨是如何做准备的,以及小学生在早晨上学时需要做哪些事情。随后,教师为幼儿提出“我们与小学生相比,有哪些不同”的问题,引导幼儿将目光聚焦在二者的区别上,在发现彼此的不同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从而懂得如何在进入小学后对早晨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及如何做准备。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模拟上小学的情境,促使幼儿对自己早晨上学的时间进行重新安排,以便幼兒可以更好地向小学进行过渡。
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影音资源,能够增强幼儿对小学的认识,使幼儿在进入小学时可以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三、引入家长资源,提高家长重视
家长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幼儿离开幼儿园后,教师无法继续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只能依靠家长发挥教育效力,消除幼儿的不适感。所以,在实际展开幼儿教育工作时,教师应当主动地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家长可以跟上幼儿教师的步伐,更好地付诸行动,关注幼儿的心态和学习特点,为幼儿进入陌生的小学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开放日,建立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首先,教师可以向家长讲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间的不同,以及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幼儿造成的影响,使家长全面认识到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随后,教师为家长讲述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在小学中出现的各种不适感,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以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各种问题时,家长可以及时地采取合理的措施,帮助幼儿消除不适感,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不难看出,教师引导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并让家长付诸行动,在幼儿进入小学后,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关注和了解,能够让家长在未来更好地配合孩子应对陌生环境,使幼儿更加顺利地走进小学生活之中。
总而言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并非简单地依靠上述策略就可以落实的,而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在未来展开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幼小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便在形成教育合力中,设定更加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活动,真正地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