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对文字的重视。一方面,文字记录的历史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人历代对于文字之美的重视和创造。从殷墟甲骨文字开始,先民便有意无意在创造文字之美。先秦青铜礼器、乐器、兵器、权量等大量铸铭凿刻的文字代表着当时文字之美的极致。秦汉时期更是文字使用、创造的高峰,对于文字的设计和美化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六朝烂漫天成、隋唐谨严庄重、宋元玉润精工、明清借古开新,一至于近现代,才智之士殚精竭虑,不断丰富汉字之美。而今天,我们如果希望一探千百年文字之美,印谱是一个浓缩的精华。
明清,是中国印学全面复兴的时期。对文字的考求逐渐向先秦两汉复归,印材也由原来的青铜、玉石、金银、象牙等拓展到易于受刀的青田石、寿山石。文人摆脱对工匠的依赖,逐步参与印章的篆书和刻制,遂给印章这一“雕虫小技”注入一股清新、典雅的气息,令其顿然庭庑特大。
明代文彭、何震领衔的印学复兴,是以文字的回归作为前提的。彼时印章已经走入一个鄙俗、匠气而了无生机的死胡同。文、何振起衰风,影响所及被于一时。这批印人以其博雅之学养和不苟同流俗之意志,把先秦、两汉、六朝、隋唐文字广采博收,纳入方寸之间,排兵布阵,生面别开。更在刀法上锐意求索,推动印章艺术迈向新境。至皖派邓石如、浙派丁敬出,则印章艺术更臻妙境,不但文字方面视野更趋宽博,运用、变化更趋自由,刀法亦更趋完善,铸印之苍茫老辣、玉印之丰腴挺括;将军印之浑朴大气、小玺印之古雅精致;急救印之率真天成、官印之堂皇正大,驱刀若笔,或切或冲,或敲或凿,俱以一刀挥运而出。先秦两汉乃至于隋唐时期,工匠制作纯以为实用凭信之印章,历经岁月剥蚀、磨泐、挤压、朽坏,给原本工整的印面留下丰富的印记,这些印记增加了文字之美。铸印文字笔画之并笔、粘连、曲扭、锈蚀,若维纳斯之断臂,固非原貌而更增天趣。人力更兼天然,遂成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艺术品。后世印人受其启发而变化创造,正是借古开新之所本也。
明清流派印积层发展数百年而不绝,今天一些篆刻家,仍然没有停下脚步。随着近年大量出土文物,给印人取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他们从砖瓦、碑版、青铜、石刻中更求新途。不断丰富印学之规模,提升其境界。
刻印,最重要的是文字功夫。是一门精深博大的学问,不可以技术技能视之。历代印人之大者,无不是先有文字之精深造诣,然后于方寸间敏求精进,垂范后昆。若赵之谦之于汉阙铭、权量;若吴昌硕之于石鼓文和砖瓦文字;若齐白石之于大三公、天发神谶和砖文等俱为典型。今天一般印人,不在文字上下功夫,专门从模拟前人或者仅仅从刀法上孜孜以求,乃是本末倒置。文字功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汉字造字规律——六书的谙熟,另外就是对书法的笔法、行气、章法的了解和积累。有这两方面的准备,奏刀治印即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一册印谱在手,灿若星辰之历代印章,从远古至于今日,凝聚了我们民族在文字上的大智慧。古代玺印,可以看出时代的风神状貌,如果我们竟可以步入其中,做一个内行人而领略印章之美,那印章主人之地位、时代、印章之功用、雅郑似乎透过历史的尘沙而曝露在我们面前。明清以来的名家印,我们又可以领略有着丰厚积淀之印人,如何冲破历史之惯性,跳出时代的局限,以其极具个性之创造彪炳千秋,其人之性情、学养、天分、胸襟、格局纤悉无遗就凝固在那一方印蜕。小小方寸之间,果然可以容纳天地之大,可以安放一颗躁动的灵魂。如此“雕虫小技”,何可等闲视之?
责任编辑 张向永
明清,是中国印学全面复兴的时期。对文字的考求逐渐向先秦两汉复归,印材也由原来的青铜、玉石、金银、象牙等拓展到易于受刀的青田石、寿山石。文人摆脱对工匠的依赖,逐步参与印章的篆书和刻制,遂给印章这一“雕虫小技”注入一股清新、典雅的气息,令其顿然庭庑特大。
明代文彭、何震领衔的印学复兴,是以文字的回归作为前提的。彼时印章已经走入一个鄙俗、匠气而了无生机的死胡同。文、何振起衰风,影响所及被于一时。这批印人以其博雅之学养和不苟同流俗之意志,把先秦、两汉、六朝、隋唐文字广采博收,纳入方寸之间,排兵布阵,生面别开。更在刀法上锐意求索,推动印章艺术迈向新境。至皖派邓石如、浙派丁敬出,则印章艺术更臻妙境,不但文字方面视野更趋宽博,运用、变化更趋自由,刀法亦更趋完善,铸印之苍茫老辣、玉印之丰腴挺括;将军印之浑朴大气、小玺印之古雅精致;急救印之率真天成、官印之堂皇正大,驱刀若笔,或切或冲,或敲或凿,俱以一刀挥运而出。先秦两汉乃至于隋唐时期,工匠制作纯以为实用凭信之印章,历经岁月剥蚀、磨泐、挤压、朽坏,给原本工整的印面留下丰富的印记,这些印记增加了文字之美。铸印文字笔画之并笔、粘连、曲扭、锈蚀,若维纳斯之断臂,固非原貌而更增天趣。人力更兼天然,遂成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之艺术品。后世印人受其启发而变化创造,正是借古开新之所本也。
明清流派印积层发展数百年而不绝,今天一些篆刻家,仍然没有停下脚步。随着近年大量出土文物,给印人取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他们从砖瓦、碑版、青铜、石刻中更求新途。不断丰富印学之规模,提升其境界。
刻印,最重要的是文字功夫。是一门精深博大的学问,不可以技术技能视之。历代印人之大者,无不是先有文字之精深造诣,然后于方寸间敏求精进,垂范后昆。若赵之谦之于汉阙铭、权量;若吴昌硕之于石鼓文和砖瓦文字;若齐白石之于大三公、天发神谶和砖文等俱为典型。今天一般印人,不在文字上下功夫,专门从模拟前人或者仅仅从刀法上孜孜以求,乃是本末倒置。文字功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汉字造字规律——六书的谙熟,另外就是对书法的笔法、行气、章法的了解和积累。有这两方面的准备,奏刀治印即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一册印谱在手,灿若星辰之历代印章,从远古至于今日,凝聚了我们民族在文字上的大智慧。古代玺印,可以看出时代的风神状貌,如果我们竟可以步入其中,做一个内行人而领略印章之美,那印章主人之地位、时代、印章之功用、雅郑似乎透过历史的尘沙而曝露在我们面前。明清以来的名家印,我们又可以领略有着丰厚积淀之印人,如何冲破历史之惯性,跳出时代的局限,以其极具个性之创造彪炳千秋,其人之性情、学养、天分、胸襟、格局纤悉无遗就凝固在那一方印蜕。小小方寸之间,果然可以容纳天地之大,可以安放一颗躁动的灵魂。如此“雕虫小技”,何可等闲视之?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