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起因果循环,人们自然想起佛教。其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老子在其《道德经》里早已阐述了因果循环的基本思想,只是由于人们对《道德经》或者说老子思想的种种误读,没有发现而已。
关键词:老子;因果循环;天网恢恢
一、因果循环不是佛教的专利
因果循环论是佛教思想的基石与核心,方立天这样评价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崭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论,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论及人的道德观、生命观、生死观、命运观和来世观,……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因果报应是最早从国外输入,并产生广泛而巨大反响的宗教人生理论。” [1]
其实,方立天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佛教传入之前,老子已经提出了有关思想,《老子》一书只有五千余言,但是多处阐述了因果论思想,只是国人未加注意而已。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1、对于老子的认知,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政治家,还有人认为他是阴谋家,就是没有人认为老子可能是宗教家的,因为那样一来,中国古代可能就没有真的哲学家了。正是由于这种成见,《老子》里多次提及因果循环的论述,最终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老子没有明确的提出因果循环的概念。《老子》一书比较精炼,几乎没有概念的界定。其实,老子不仅没有提出因果循环的概念,即使提到最多的“道”,也没有集中的、完整的定义,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
3、老子关于因果论的思想分散于不同的章节,没有集中阐述。后人阅读《老子》的时候,找不到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于是就分章阅读,分章理解,所以把握不了老子的真正思想,将老子的思想分割成无数的碎片,所以发现不了散于其中的因果循环论。
二、老子因果循环论的主要内涵
1、无因必然无果
《老子》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显然,老子解释为何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的原因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因果观点,“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陈鼓应对此句的解释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2]这显然不合老子原文的意思,原文明说已经“陵行”,已经“入军”,这两个地方都是死地,怎么可以随意解为“没有进入死亡之地”?再说,如果不“陵行”,如果不“入军”,从而才能不遇兕虎,不被甲兵,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算不上什么智慧。
所以,“无死地”只能作另外的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这里的“地”不能解释为地方、范围,而是原因的意思。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在老子看来并不神秘,因为无因,必然无果。
2、自因自果
《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既然天道无亲,为何不是均等地或者随机地奖励所有人,而是恒与善人,排除了不善之人?中国民间认为上天决定人类的命运,老子完全否定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诿之词,认为天道没有任何意志,更没有偏私,人的命运既不是自然作为的结果,也不是他力支配的结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环。“常与善人”,这是形象的说法,老子自始至终没有肯定上天的地位,老子只肯定大道的真实存在,其他天地万物都是大道的展现。“天道”,“天网”,这些都是老子富于文学气息的用语,都是托言,不是实言。老子真实的意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都是自心的力量发生作用,因是自己种下的,有因当然会结果,他力只是条件,亦即助缘,自因才是种子。正因为因果律的存在,才会导致恒与善人的确定的、唯一的结果。其实,老子的话只说了一半,完整的意思应该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无亲,必惩恶人。
第八十一章,老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因自果的思想,他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马恒君的理解是:越是施舍,越得人心,自己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3]。显然,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一生一世而言,马恒君的解释无法成立,施舍不一定得到回报,即使得到回报,可能也与付出的相等,自己也并没有愈有、愈多。依老子的本意,圣人为何“愈有”、“愈多”,这既不是天道的恩赐,也不是他人的回报,而是圣人自为,因为圣人能够“为人”,能够“与人”,所以才能“愈有”、“愈多”。
3、因果循环的時效性
《老子》七十三章有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老子对因果一世循环的否定,从而建立了相当于佛教三世因果的理论。老子显然没有信仰天命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天网”只是借言,实际上指的是因果循环律。天网恢恢,表示人的言行不能逃出天网,天网能将人的善行或者恶行全部记录下来,没有任何遗漏。“不失”的意思是有因必然结果,因与果之间具有必然性,不是偶然的。所谓“疏”,意思是因果之间的间隔可能很长,不一定今生就可以完成因果报应。老子对此没有更加详细的解释,我们可以借鉴佛教三世因果的内容,以资佐证。佛教把果报分为三类,即是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指的是今世所作的行为,在现世中就感召果报,不待来生;生报就是今世所作善恶之业,今世不受报,但是来生必然受报;后报的情形是,所作业力比较软弱,一边作一边忏悔,今生、来生都不会受报,要等待以后的因缘,只要因缘成就了,还是必然受报。
现报似乎是有目共睹的,可以以现实发生的事件为证,但是,如果局限于一生一世的观察,就会陷入迷茫与困惑:有人作了很多善事,甚至终生为善,结局却比较悲惨,而有人作尽了坏事,却可能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照此推理,因果循环必然不能成立,所以,从唯物论而言,因果循环律绝不存在。但是,依照三世因果的理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今生作善事却受恶报,这恶报不是今世的善因感召,而是前世的恶因成熟所结的恶果,今生作恶却受善报,此报不是今世的恶因感召,而是前世的善因所结的善果。所以,因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人的智慧是无法了解其真相的。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78页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58页
[3]马恒君,《老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53页
关键词:老子;因果循环;天网恢恢
一、因果循环不是佛教的专利
因果循环论是佛教思想的基石与核心,方立天这样评价因果论:“佛教因果报应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崭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论,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论及人的道德观、生命观、生死观、命运观和来世观,……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因果报应是最早从国外输入,并产生广泛而巨大反响的宗教人生理论。” [1]
其实,方立天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在佛教传入之前,老子已经提出了有关思想,《老子》一书只有五千余言,但是多处阐述了因果论思想,只是国人未加注意而已。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1、对于老子的认知,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当然也有人认为他是政治家,还有人认为他是阴谋家,就是没有人认为老子可能是宗教家的,因为那样一来,中国古代可能就没有真的哲学家了。正是由于这种成见,《老子》里多次提及因果循环的论述,最终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老子没有明确的提出因果循环的概念。《老子》一书比较精炼,几乎没有概念的界定。其实,老子不仅没有提出因果循环的概念,即使提到最多的“道”,也没有集中的、完整的定义,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
3、老子关于因果论的思想分散于不同的章节,没有集中阐述。后人阅读《老子》的时候,找不到不同章节的内在联系,于是就分章阅读,分章理解,所以把握不了老子的真正思想,将老子的思想分割成无数的碎片,所以发现不了散于其中的因果循环论。
二、老子因果循环论的主要内涵
1、无因必然无果
《老子》第五十章说:“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显然,老子解释为何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的原因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因果观点,“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陈鼓应对此句的解释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2]这显然不合老子原文的意思,原文明说已经“陵行”,已经“入军”,这两个地方都是死地,怎么可以随意解为“没有进入死亡之地”?再说,如果不“陵行”,如果不“入军”,从而才能不遇兕虎,不被甲兵,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算不上什么智慧。
所以,“无死地”只能作另外的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这里的“地”不能解释为地方、范围,而是原因的意思。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在老子看来并不神秘,因为无因,必然无果。
2、自因自果
《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既然天道无亲,为何不是均等地或者随机地奖励所有人,而是恒与善人,排除了不善之人?中国民间认为上天决定人类的命运,老子完全否定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推诿之词,认为天道没有任何意志,更没有偏私,人的命运既不是自然作为的结果,也不是他力支配的结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果循环。“常与善人”,这是形象的说法,老子自始至终没有肯定上天的地位,老子只肯定大道的真实存在,其他天地万物都是大道的展现。“天道”,“天网”,这些都是老子富于文学气息的用语,都是托言,不是实言。老子真实的意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都是自心的力量发生作用,因是自己种下的,有因当然会结果,他力只是条件,亦即助缘,自因才是种子。正因为因果律的存在,才会导致恒与善人的确定的、唯一的结果。其实,老子的话只说了一半,完整的意思应该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无亲,必惩恶人。
第八十一章,老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因自果的思想,他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马恒君的理解是:越是施舍,越得人心,自己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3]。显然,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一生一世而言,马恒君的解释无法成立,施舍不一定得到回报,即使得到回报,可能也与付出的相等,自己也并没有愈有、愈多。依老子的本意,圣人为何“愈有”、“愈多”,这既不是天道的恩赐,也不是他人的回报,而是圣人自为,因为圣人能够“为人”,能够“与人”,所以才能“愈有”、“愈多”。
3、因果循环的時效性
《老子》七十三章有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老子对因果一世循环的否定,从而建立了相当于佛教三世因果的理论。老子显然没有信仰天命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天网”只是借言,实际上指的是因果循环律。天网恢恢,表示人的言行不能逃出天网,天网能将人的善行或者恶行全部记录下来,没有任何遗漏。“不失”的意思是有因必然结果,因与果之间具有必然性,不是偶然的。所谓“疏”,意思是因果之间的间隔可能很长,不一定今生就可以完成因果报应。老子对此没有更加详细的解释,我们可以借鉴佛教三世因果的内容,以资佐证。佛教把果报分为三类,即是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指的是今世所作的行为,在现世中就感召果报,不待来生;生报就是今世所作善恶之业,今世不受报,但是来生必然受报;后报的情形是,所作业力比较软弱,一边作一边忏悔,今生、来生都不会受报,要等待以后的因缘,只要因缘成就了,还是必然受报。
现报似乎是有目共睹的,可以以现实发生的事件为证,但是,如果局限于一生一世的观察,就会陷入迷茫与困惑:有人作了很多善事,甚至终生为善,结局却比较悲惨,而有人作尽了坏事,却可能一生享尽荣华富贵。照此推理,因果循环必然不能成立,所以,从唯物论而言,因果循环律绝不存在。但是,依照三世因果的理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今生作善事却受恶报,这恶报不是今世的善因感召,而是前世的恶因成熟所结的恶果,今生作恶却受善报,此报不是今世的恶因感召,而是前世的善因所结的善果。所以,因果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人的智慧是无法了解其真相的。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78页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58页
[3]马恒君,《老子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