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内涵。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在认真领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应立足自身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整合区域力量为抓手,以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为目标,全面落实好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
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也就是说,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地位的统一。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共建共享才会有“主心骨”,才会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合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创造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执政党的整合功能,健全完善利益协调的政策机制,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是必须坚持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手段,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目的。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就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讲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谐社会建设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所以,总括起来说,共建的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共享的条件就越充分,共享的成果就越多;共享的程度越高,人民群众共建的动力就越大,形成的合力就越强。有共建才能确保共享,因共享更能促进共建,两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是必须认识到共同享有不等于平均享有。从总体上讲,改革与发展所带米的财富和利益应当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从社会发展中受益。但是,共同享有并不等于平均享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每个群体所获得的成果和利益都是相等的。共建共享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追求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乃至“共富”。
四是必须认识到共建共享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共建过程。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在总体上具有同步性,但也有一定的不同步性。共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享有的过程,社会和谐的很多阶段性成果在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的过程中便可共同享有:但有些成果转化为共同享有需要有一个过程,两者不可能完全同步。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讲,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以优质高效的工作,增强共建与共享两者的同步性,尽可能使人民群众在共建过程中多实现共享,力求在共建与共享互相促进的作用下,不断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基层如何把握工作关键、突出工作重点等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城区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应对照和坚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积极主动地抓住人民群众这个共建与共享统一的主体,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和谐城区的激情与创造力,又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建设与享有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推进和谐城区建设的进程。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做好这方面工作,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必须在全区树立和培育共建共享的意识和观念,用“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和和谐城区的美好前景鼓舞群众、引导群众,唱响共建共享的主旋律,培育共建共享的精神。调动广大群众共建和谐城区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既要充分发挥劳动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不断提升引导群众参与共建的水平。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同情、市情、区情教育,帮助和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区域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广大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此外,还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群众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把自身发展与城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共建和谐城区的工作合力。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城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不断提高共建共享的程度和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根据城区功能定位,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不动摇,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共建共享的和谐局面,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实绩体现工作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要探索和强化区级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和责任,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教育、卫生、社保、医疗等社会事业,及时研究解决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围绕共同享有的目标,把实现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让全区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为邦本,民生丁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到经济和礼会发展的成果。必须从发展的视角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把提高群众富裕程度作为当务之急,对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加大在富民保障、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和创业扶持政策,扶持社区、家庭型创业,提高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就业、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实施全民医保工作,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发展社区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建立健全社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维护利益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于哪些是当下具备条件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的,哪些属于历史遗留的,哪些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整体把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财力,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
切实发挥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共建共享和谐城区必须把促进社区和谐作为重要切入点。加大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使驻区单位认识到单位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调动各方面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区共建中实现互助合作和互利共赢。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组织、管理、监督职能,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救助服务、卫生服务,使群众和驻区单位充分享受到便利的社区服务。依托社区平台,积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困难、反映群众诉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群众共建和谐的大力支持。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尤健
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目标,首先必须把握好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也就是说,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地位的统一。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共建共享才会有“主心骨”,才会形成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在党的领导下更好地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合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创造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执政党的整合功能,健全完善利益协调的政策机制,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是必须坚持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共同建设是共同享有的前提和手段,共同享有是共同建设的结果和目的。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会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就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不讲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谐社会建设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所以,总括起来说,共建的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共享的条件就越充分,共享的成果就越多;共享的程度越高,人民群众共建的动力就越大,形成的合力就越强。有共建才能确保共享,因共享更能促进共建,两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三是必须认识到共同享有不等于平均享有。从总体上讲,改革与发展所带米的财富和利益应当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利从社会发展中受益。但是,共同享有并不等于平均享有,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每个群体所获得的成果和利益都是相等的。共建共享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追求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它在注重让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注重帮助困难群体渡过难关,实现“后富”乃至“共富”。
四是必须认识到共建共享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充分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共建过程。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在总体上具有同步性,但也有一定的不同步性。共同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享有的过程,社会和谐的很多阶段性成果在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的过程中便可共同享有:但有些成果转化为共同享有需要有一个过程,两者不可能完全同步。从党和政府的角度讲,应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努力以优质高效的工作,增强共建与共享两者的同步性,尽可能使人民群众在共建过程中多实现共享,力求在共建与共享互相促进的作用下,不断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对于基层如何把握工作关键、突出工作重点等起到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城区建设和发展中,我们应对照和坚持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积极主动地抓住人民群众这个共建与共享统一的主体,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和谐城区的激情与创造力,又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建设与享有的高度统一,从而不断推进和谐城区建设的进程。从我们这几年的实践看,做好这方面工作,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必须在全区树立和培育共建共享的意识和观念,用“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和和谐城区的美好前景鼓舞群众、引导群众,唱响共建共享的主旋律,培育共建共享的精神。调动广大群众共建和谐城区的热情和创造活力,既要充分发挥劳动群众在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不断提升引导群众参与共建的水平。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同情、市情、区情教育,帮助和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对待区域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强广大群众的信念和信心,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此外,还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群众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把自身发展与城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共建和谐城区的工作合力。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城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不断提高共建共享的程度和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根据城区功能定位,坚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向不动摇,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共建共享的和谐局面,还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实绩体现工作成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考虑社会效益。要探索和强化区级政府在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和责任,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教育、卫生、社保、医疗等社会事业,及时研究解决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围绕共同享有的目标,把实现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过程平等的体制机制环境,让全区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民为邦本,民生丁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到经济和礼会发展的成果。必须从发展的视角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加快富民强区进程,把提高群众富裕程度作为当务之急,对照全面小康的标准,加大在富民保障、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和创业扶持政策,扶持社区、家庭型创业,提高群众创业致富的本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养老、就业、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实施全民医保工作,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发展社区福利、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事业,建立健全社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维护利益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对于哪些是当下具备条件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还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的,哪些属于历史遗留的,哪些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整体把握,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财力,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维护稳定。
切实发挥好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作用。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共建共享和谐城区必须把促进社区和谐作为重要切入点。加大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使驻区单位认识到单位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使社区居民认识到自我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一致性,调动各方面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区共建中实现互助合作和互利共赢。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组织、管理、监督职能,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完善各项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救助服务、卫生服务,使群众和驻区单位充分享受到便利的社区服务。依托社区平台,积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困难、反映群众诉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群众共建和谐的大力支持。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