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居高临下地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讨等形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变传统的“教师-学生-数学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教学教材-数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在讲述第十一章:《平移与旋转》第三节《中心对称》这一小节时,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借助最基础的几何画板,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将两个颜色鲜明的三角形通过几何画板画出来,把多个对称点以虚线连接,交点(即旋转中心)突出,然后设置动画效果,点击旋转时,其中一个三角形连同对称中心一侧的虚线一同缓缓绕对称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这一过程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利用internet和校园网进行与教和学有关的资讯收集这种途径对于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初中生和教师来说,是最简单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软件知识做支撑,只要会搜查内容并下载查阅即可,这样做可以让那个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一些数学史,一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等等。在几何中《圆》这一章里面,讲到圆周率,教师可以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去了解圆周率,更好的去认识圆,利用学生猎奇获新的心理,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在备课当中根据需求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料,甚至达到资源共享。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世界”,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有趣的练习方式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六、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炼,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在观念上的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教师要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意识观念,加强数学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应用信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居高临下地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讨等形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变传统的“教师-学生-数学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教学教材-数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在讲述第十一章:《平移与旋转》第三节《中心对称》这一小节时,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借助最基础的几何画板,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将两个颜色鲜明的三角形通过几何画板画出来,把多个对称点以虚线连接,交点(即旋转中心)突出,然后设置动画效果,点击旋转时,其中一个三角形连同对称中心一侧的虚线一同缓缓绕对称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这一过程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能够很好的把握。
三、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利用internet和校园网进行与教和学有关的资讯收集这种途径对于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初中生和教师来说,是最简单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软件知识做支撑,只要会搜查内容并下载查阅即可,这样做可以让那个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一些数学史,一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等等。在几何中《圆》这一章里面,讲到圆周率,教师可以上网查找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去了解圆周率,更好的去认识圆,利用学生猎奇获新的心理,让他们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在备课当中根据需求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料,甚至达到资源共享。
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世界”,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五、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设计有趣的练习方式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六、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们不应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炼,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在观念上的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教师要树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意识观念,加强数学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充分应用信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