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茖萂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a3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逢夏之初,素有“天然温室、热区宝地、灵山佛都、洋气侨乡、水果之乡”美誉的宾川,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飘满水果馨香、甜蜜的乐土。一个周末,我们一行三十余人,再一次走进了古韵氤氲、斑斓多姿的大营镇萂村,这一次探访,对于这里的了解又有了新的收获。
  萂村位于大营镇西面,与大理市海东镇、挖色镇毗邻。这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名闻遐迩的中国传统古村落。
  从前这里交通闭塞,群山环抱,除了古老的马帮驿道及后来简易的乡村公路,像一根脐带,将之与外界血脉相连,呼吸往来,它几乎与世隔绝,俨然是一座宁静幽远的世外桃源。随着鸡足山旅游公路环线贯通,原来偏僻隐居一隅的莉村,迈开深情的步履,掀开原始神秘的面纱,翩然俏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刚走进莉村,仿佛跨进了一道历史之门,那些古老的宅院、斑驳的古墙、密布的古迹、幽长的古巷、凸凹的青石、苍劲的古木、依依的垂柳、茂盛的黄莲、碧绿的桑树、亲切的白族居民,一步一步地将你牵引进一派醉人的古风古韵里……
  第一次吸引我深入注意这里的,是一本名为《南诏·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故里——莉村》的书籍。编著者是一对农民父子,父亲董泽清,初中文化,退伍军人,五十多岁;儿子董林,大学毕业生。编著者从历史时空角度着眼,历时数年,在村庄内外乃至省内进行了大量实地采访、拍摄、考录,取得翔实的第一手相关资料(总计约100万字),于此基础上整理撰写了该书。此书系董氏父子收集、整理、编著的第一本文化集成专著。由此,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莉村”这座神秘的古老村庄,在云南大地倏然浮出水面。由此,“萂村”猛地扑人我心灵的视野。
  于是,我得以一次次地走进“萂村”,一次次地感受和触摸着它古老神秘顽强持久的脉搏和心跳。
  毫无疑问整个莉村都是极具魅力的活化石式的白族文化古村,而萂村村头是莉村的凤头,荟萃了萂村的众多精华。
  萂村老太庙是宾川境内著名的文物古迹。老太庙位于萂村东约2公里处的新村边沿,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东西厢房、过厅、戏台等建筑,为清代中后期所建。总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殿坐北向南,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过厅位于大殿前10米,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戏台在过厅前约30米,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戏台木结构部分雕刻工艺精湛,顶部藻井为八角形,中间绘八卦图,四周绘有八仙图,是宾川县建筑年代最早、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戏台。老太庙为二进中轴式对称建筑,对研究宾川白族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前萂村村头的两座村门楼,村口上的一座早已荡然无存,村头上的一座也衰草摇荡,断壁残墙,歪斜欲倒。这一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两座刚修复不久的门楼,雕梁阵画栋,古色古香,修旧如旧,美轮美奂,生机盎然。听说,这两座门楼,修了一百多万元,我觉得很值。虽然只是两个小小的建筑,却一下子把整个村庄的形象提升了不少。村口门楼前的小广场,也刚刚用漂亮的毛青石铺好,非常典雅。广场边的古民居,镶嵌着雕花的木门窗,无比优雅。我们走进小广场,只见这里人头攒动,十分热闹。有在这里摆摊的大妈、媳妇、少女,摊头上是五颜六色的白族传统服饰,成人及婴幼儿衣帽,布凉鞋等,让人的眼睛仿佛过了一次色彩斑斓的年节。洞经古乐队,叮叮当当,咿咿呀呀地吹拉弹唱了一曲又一曲。一队老大妈,给我们表演了一曲《莉村古韵》歌伴舞。扬名北京城的白族大本曲弹唱曲艺家赵彦金老师,把我和王宝康老师介绍给老大妈们说:“这两位就是咱们刚才表演的歌曲《萂村古韵》的词曲作者。”几位老大妈立即围拢上来,异口同声地对我们说:“写得太好了,感谢你们为我们村写了这样好的一首歌。可惜我们都老了,表演得不好,唱也唱得不好,跳也跳得不好……”我赶忙回答:“你们表演得好,真的表演得很好!萂村村庄好,人好,民风好,我们还写得不够好。谢谢你们!”
  走在最具魅力铺满了长长青石的萂村古街巷里,同行的向导对我们说:你们看,这些巷道,安装了下水道后,显得更加清秀、清新、清净了……赵登这儿的巷道门,也修好了,是不是感觉好多了?我们连连称是。穿过村头的门楼口,一路迤逦而行,不觉已来到了萂头的水库边。鹅卵石铺就的小道边,杨柳秀发飘飘,水库里的天光云影异常明媚迷人,让人仿佛一下子置身到江南的美景中了。走完鹅卵石小道,在另一条村庄的巷道口,向导停了下来,指着两座刚建好的钢混结构白族民居楼说:这两座楼,刚建的时候,户主本想建成一般的钢混楼,我们乡镇的领导不厌其烦,多次登门深入劝说,终于说服了户主,加大投资,配上古建砖瓦,建成了现在的白族民居款式洋楼……
  我走过许多云南的村庄,像萂村这样独具魅力的村庄着实少有。它有那么多的文物古迹,有那么古老神秘的白族民居,有那么厚重和盘盘曲曲的青石板古街巷道,有那么淳朴可爱的古风古韵,有那么多勤劳善良纯净无染的人,有那么多可爱的面容,有那么多如花的笑意,有那么多品咂不尽的味道……难怪人们总是来了不想走,走了还要来,流连复流连,依恋复依恋……走不够这里的村路,看不够这里的美景,听不够这里的乡音,拍不完这里的美照,厕不完这里的美图,吟不够这里的诗章,写不够这里的美文,唱不够这里的歌谣,品不够这里的舞蹈,吃不够这里的美食,想不完这里的意蕴……
  看呵,古巷道里,站着一个90多岁的老者,走过一位背负草篮的大妈,跑过一群小燕子一样的儿童,闪过一个美丽的少女或是俊俏的小伙,响过一串马铃,踱过几头老牛,蹿过一路羊群,晃过几个访客……无一不是绝佳的美景!
  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关注、了解、宣传、助力萂村,加快千年古邑的保护与建设步伐,造福萂村子孙后代,许多的有识之士,为萂村默默地修葺着、颂唱着、思考着、努力着、奉献着……许多的摄影家、作家、画家、音乐家、企业家以不同的方式为莉村喝彩、加油、谋划、出力……近年来,萂村文化学者董泽清携其儿子董林,不遗余力跋山涉水,披沙淘金,编著推出了《大义宁国国王杨干贞历史与传说》和《文化萂村》两本专著,为萂村文化的发掘、经济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萂村注入了文化和精神的崭新活力。
  萂村的山光水色、国王故里、天子节民俗文化、本主崇拜、古村街巷、白族传统民居、白族大本曲弹唱、对歌、洞经音乐、马帮文化、古老神话传说、时代精神等元素吸引着我们来萂村触摸这里特有的脉搏和心跳……
  再次告别萂村时,我心里又回荡起了《萂村古韵》的旋律:“古风太水古色古香,古树古井古老门坊。青瓦白墙的白家小院,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洱海东岸国王故乡,流布着岁月的沧桑。听,马蹄声声,踏过萂村千年的时光;看,青石长长,铺满白家日月的辉煌!”
其他文献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過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 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何时接触茶?我想应该是我从娘胎里刚出世,还来不及哭,接生婆左手提着我细小的双腿,把我倒吊着;又用她脏兮兮的右手食指,在一个瓷碗里蘸了一串滴滴淌
期刊
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上安置一只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用于避邪纳福、强宅气、镇鬼神的“瓦猫”,是大理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这种用陶土制作、张着大口的瓦猫,造型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的猫,而是一种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被当地人戏称为“猫福”的郜金福,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委会北班榜村的第七代瓦猫制作传承人。近年来,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庆白族瓦猫也以独具特色
期刊
走进鹤庆松桂古镇,很多思绪就像古镇西边马耳山下的流水汩汩流淌而来,鹤庆松桂骡马交易的热闹场景在渐渐远去的马蹄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踏着马蹄窝深深的青石板路,宛若踩着历史的心跳。走进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鹤庆松桂,就走进了茶马古道上骡马们的温柔梦乡。  沿着青石铺就的老街行走,鹤庆松桂古镇的古铺、马圈、石马槽、古池塘,曾经打制铁质马鞍、马镫、马掌的店铺依稀可见。驻足凝思,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会辉煌的一页就在
期刊
揽在石洞寺大峡谷旁半山腰中的虎街,得益于茶马古道文化和彝族母虎文化的氤氲,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逸静卧在哀牢山变幻的云雾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古老光辉。面对虎街,雨天或晴天,激情或闲适,随意一种角度去亲近它,品读它,感悟它,皆能进入一种古韵悠长、怡然自得的境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我来到了虎街,阴雨中天气有些冷,幽幽漫步在雨幕中。我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古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几乎都紧关
期刊
南诏的兴盛,在异牟寻手中,已经走向高峰。  异牟寻主政近三十年,他联合唐朝,订立盟约,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同时,他指挥军队,对吐蕃展开一系列进攻,大败吐蕃,解除亡国之厄,以至于吐蕃“盛屯昆明、神川、纳川自守”,在西南战场上由攻转守,与南诏形成对峙之势。公元808年,异牟寻死去,终年五十五岁。他的儿子寻阁劝立,可是,寻阁劝登基也只有一年就死了。此后不久,一个强势人物走了出来,登上南诏的历史舞台,执政
期刊
1  “在没有西伯利亚的地方,人们把城市之外的大地一概视为流放地。”诗人于坚的想法让我一震,原来我一直都居住在流放地。  “流放地”的表述引起了我的联想,苍山西坡的这片汪洋花海,是放逐野性的地域,还是安放心灵的地方?流放是一个有贬义色彩的词条,多少给人壅蔽之感,但这恰恰给了我进一步深入的勇气。大地莽莽,人微如草芥,在杂草丛生荆棘重重的地域,每行一步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这就是这个世界建立起的秩序,而此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饮茶,简直到了无茶不欢的地步!说是“饮”,其实在巍山小城里,人们总热情地称之为“吃茶”。  巍山是礼仪之邦,素有“文献名邦”之称。“以茶待客”是巍山人民的普遍习俗。有客来,端上一杯芳香四溢的茶,是对客人的极大尊重。所以在巍山,家家户户几乎都吃茶。即使自己不吃,茶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饮品。  虽然喜欢饮茶,但我对茶实在是知之甚少,说来惭愧!少时饮茶,并无太多讲究。一个玻璃杯亦或一把瓷壶,抛
期刊
生活在一座城,浸泡在光阴的深水里,很多时候,是独自荡漾着我们的命运。一座城,你又真正拥有它么?我这样一个带着白闭情感的人,对一座城市的眷念,就是偶尔停留,借着天幕上漏下的一隙亮光,打捞着沧浪之水下浸润的底片,睁大眼睛,看见它们清晰或模糊地显影,组装成我在一座城里真实或虚构的生活,我苍白的脸色,甚至为此有了一丝红润。  老巷子  在城市,我最喜欢的,是去那些老巷子里转悠。我感觉,这些老巷子,是城市朴
期刊
刺绣,古代称 “针黹”,又名“针绣”,俗称“绣花”。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图案的一种工艺。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一  2016年冬季的一个上午,起了个大早,在寒冷的晨光下,我从下关前往洱海东岸的滨海古镇挖色,沿着环海路向北行驶,路况很好,阳光灿烂。透过车窗,一排树整齐地列在水边,密密的,真像洱海這只碧蓝大眼睛
期刊
位于鹤庆的龙华山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我和朋友在一次笔会有幸能够走进龙华山到妙明居游玩。走进山路之中,大山的第一笔馈赠就是那清甜纯净的山泉水,那种天然甘甜的滋味让人回味难忘。同行的赵师傅见我爬山有些吃力,就到山林里给我找来一截干树枝拄着。他说拄着省力些。我们走到了半山腰,这里路的两边有几棵栗树,长得很茂盛,枝叶都在路上凑在一起了。这树上结的小网果很好吃,在我的老家地区把它叫做“毛栗果”。果的外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