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再加上外来打工的农民工,他们居住在城市社区,成为城市新市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加强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质,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明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平时工作实际,对新市民教育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新市民的特点和新市民教育的现状
相对原来的生活环境,新市民人虽进城,但思想还未进城,具体表现在受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松散型农田生活影响,思想观念更新不快,旧的习俗、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城市意识缺乏,文明素质相对不高。如卫生习惯差,缺少规则意识,语言文明需要增强,不顾及个人形象,交往中缺少明礼仪,不爱护公共设施,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技能比较单一等等。
目前,新市民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重视度不够,文件多,落实少。投入上严重不足,很多社区相应的活动阵地不完善,教育培训、教育活动经费拮据;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力量薄弱,对新市民的现状、教育需求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不够,难以对新市民教育形成有效的引领。
二是管理趋弱。好多新市民租住别人的房屋,和邻居、社区接触少,实际与社区脱钩,造成社区对新市民情况掌握不清楚,管理乏力,服务更显得十分苍白,社区教育活动不能吸纳他们参加。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培训愿望不强,主动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不高。
三是效果欠佳。新市民流动性较大,街道、社区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等活动,不能真正贴近新市民的需求,新市民参与培训的愿望不够强烈,教育培训效果不佳。
四是措施乏力。在对新市民城市意识、城市行为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培养上,正面宣传教育较多,但是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的引导上,缺乏强制教育措施,没有媒体曝光批评,不能罚款惩戒,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新市民教育的探索
随着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剧增,近几年,笔者所在的长芦街道征地拆迁逐年递增,每年有近6000人拆迁租房分散过渡,也有近6000人集体搬进安置房,此外还有3000人左右从事建筑业、企业劳务和三产服务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校-居民学校-居民小组三级教育网络,采取以人管人、以房管人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开展了探索性的新市民教育培训工作。
1.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活动
道德教育培训。近几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和市民学校分批分期采取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分发宣传资料的方式组织居民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具体内容和范例的学习,让市民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要求,激发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街道还结合“文明户、五好户、新风户”的评比,引导新市民加强道德修养,做文明的城市人。
法制教育培训。居民法制意识增强,依法办事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法制化,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程。由于法律条目枯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选择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目,通过集中讲解、广场咨询、图片展示、案例分析、观看音像资料的方式,让居民学会保护自己、善待他人,生敬畏之心,做遵纪守法的城市人。
就业能力培训。化工园区企业众多,商贸经济发达,辖区居民进厂务工、弃农从商、从事服务业比较方便灵活。社区教育中心校联合街道劳保所、社区居民学校、社区劳保站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向”、“就业信心”、“求职技巧”几个方面编写教材、教案,送教下乡、送教上门。近几年,全街道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企地联合的培训模式,加大对新市民就业技能培训。街道举办了多期护理员、理货员、保安员、服务员、物业绿化、家政服务、化工操作、包装工、创业意识等培训,让他们真正做到有技术,会就业,促进他们做自信的城市人。
生活常识培训。社区教育中心编印了校本教材,主要包括基本礼仪、卫生常识、操持家务、家用电器及燃气具使用、居家安全等常识性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新市民感觉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懂得不仅会工作也要会生活,做会生活的城市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长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指导、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把休闲娱乐、文体活动送上门。
社区教育中心和街道文体中心通力协作,近3年送戏下乡8场,放映爱国主义影片18场,送片下乡22场。在街道财政支持下,投入40万元组建17支特色文体队伍,投资85万元建设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投资32万元购置体育活动器材,每年投入15万元用于开展文体活动。街道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牌、木兰扇、留左大鼓、舞龙、舞狮、小拉舞等群众文体队伍活跃在城市与乡村,提高了长芦文化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长芦留左大鼓”被评为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芦小马灯”和“方巷人走北”申请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街道还定期举办长芦家庭才艺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征文比赛,举办篮球赛、棋牌比赛、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近3年共举办文体活动75场次,参加人数近3万人次。这些活动安排在双休日和工余饭后,从时间上方便新市民参加,从内容上贴近新市民的精神需求,从而居民参与率高,教育效果好。
3.加强青少年教育,拓宽家庭教育模式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整合中小学校、结对单位等力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辅导、亲子教育等活动,居民学校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之家”,逐步把青少年之家建成社区孩子信赖、喜欢、健康成长的乐园。
通过“学校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评价表彰”这一路径,在街道辖区中小学开展“心手相牵”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借助学校力量启发新市民明白参加培训与他们生存发展的关系,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新市民教育的渗透力。 以居民素质、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为载体,开展了“四进家”活动,即美德进家、科技进家、法律进家、文化进家,实现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学习,使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逐步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行动和自我要求。
对新市民教育的反思
加强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质,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是关键。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做到部门、街道、社区统筹规划、统一安排;街道、社区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把新市民教育工作与干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真正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要加大投入,落实必要的保障经费,做到有人、有钱、有物;要制定科学、操作性强的新市民教育规划和活动方案。
要以社区为依托,加强阵地建设,建立新市民联系点、服务热线,以及新市民教育培训点,建好社区教育平台。以新市民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注意培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正确引导自发性文体活动,把新市民素质提升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新市民在喜闻乐见、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把增强城市意识作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首要任务。加强新市民的时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卫生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安全、讲卫生、守秩序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宣传展览、发放宣传资料、赠送法律书籍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法制文化氛围。要经常性地开展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商场摊点、进园区企业、进集居区,为新市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新市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劳动就业、扶贫以及劳务培训等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激发广大新市民创业兴业,达到新市民经济增收、生活稳定、素质提高的目标。
创新新市民教育模式。新市民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借助学校的力量,加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教师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让学生向家人宣传文明知识、城市意识,增强新市民教育的影响力;要建立新市民管理和服务综合协调机制;要抓好各部门联系社区、社区联系居民小组、干部联系点(社区)的工作;要建立管理服务网络,把新市民的登记管理与社区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计生服务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对新市民中的先进和典型要进行奖励,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抵制不良风气,自律不文明行为。
要及时总结纠偏。新市民的情况特殊复杂,新市民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在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此项工作的总结、分析和研讨,放大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有效纠正,这样才能保证新市民教育的凝聚力和活力,让新市民早日融入城市,做文明、“强壮”的城市人。
(责任编辑:彭涛)
新市民的特点和新市民教育的现状
相对原来的生活环境,新市民人虽进城,但思想还未进城,具体表现在受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松散型农田生活影响,思想观念更新不快,旧的习俗、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城市意识缺乏,文明素质相对不高。如卫生习惯差,缺少规则意识,语言文明需要增强,不顾及个人形象,交往中缺少明礼仪,不爱护公共设施,就业观念滞后,就业技能比较单一等等。
目前,新市民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重视度不够,文件多,落实少。投入上严重不足,很多社区相应的活动阵地不完善,教育培训、教育活动经费拮据;社区教育管理者队伍力量薄弱,对新市民的现状、教育需求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不够,难以对新市民教育形成有效的引领。
二是管理趋弱。好多新市民租住别人的房屋,和邻居、社区接触少,实际与社区脱钩,造成社区对新市民情况掌握不清楚,管理乏力,服务更显得十分苍白,社区教育活动不能吸纳他们参加。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培训愿望不强,主动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不高。
三是效果欠佳。新市民流动性较大,街道、社区开展的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等活动,不能真正贴近新市民的需求,新市民参与培训的愿望不够强烈,教育培训效果不佳。
四是措施乏力。在对新市民城市意识、城市行为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培养上,正面宣传教育较多,但是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的引导上,缺乏强制教育措施,没有媒体曝光批评,不能罚款惩戒,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开展新市民教育的探索
随着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剧增,近几年,笔者所在的长芦街道征地拆迁逐年递增,每年有近6000人拆迁租房分散过渡,也有近6000人集体搬进安置房,此外还有3000人左右从事建筑业、企业劳务和三产服务业。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校-居民学校-居民小组三级教育网络,采取以人管人、以房管人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开展了探索性的新市民教育培训工作。
1.开展素质提升培训活动
道德教育培训。近几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和市民学校分批分期采取集中授课和送教上门、分发宣传资料的方式组织居民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通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具体内容和范例的学习,让市民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要求,激发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街道还结合“文明户、五好户、新风户”的评比,引导新市民加强道德修养,做文明的城市人。
法制教育培训。居民法制意识增强,依法办事能进一步促进社会法制化,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程。由于法律条目枯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选择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目,通过集中讲解、广场咨询、图片展示、案例分析、观看音像资料的方式,让居民学会保护自己、善待他人,生敬畏之心,做遵纪守法的城市人。
就业能力培训。化工园区企业众多,商贸经济发达,辖区居民进厂务工、弃农从商、从事服务业比较方便灵活。社区教育中心校联合街道劳保所、社区居民学校、社区劳保站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从“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向”、“就业信心”、“求职技巧”几个方面编写教材、教案,送教下乡、送教上门。近几年,全街道积极探索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企地联合的培训模式,加大对新市民就业技能培训。街道举办了多期护理员、理货员、保安员、服务员、物业绿化、家政服务、化工操作、包装工、创业意识等培训,让他们真正做到有技术,会就业,促进他们做自信的城市人。
生活常识培训。社区教育中心编印了校本教材,主要包括基本礼仪、卫生常识、操持家务、家用电器及燃气具使用、居家安全等常识性知识。通过这些教育培训,新市民感觉到城市生活的美好,懂得不仅会工作也要会生活,做会生活的城市人。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长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指导、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全面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把休闲娱乐、文体活动送上门。
社区教育中心和街道文体中心通力协作,近3年送戏下乡8场,放映爱国主义影片18场,送片下乡22场。在街道财政支持下,投入40万元组建17支特色文体队伍,投资85万元建设标准篮球场和排球场,投资32万元购置体育活动器材,每年投入15万元用于开展文体活动。街道的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牌、木兰扇、留左大鼓、舞龙、舞狮、小拉舞等群众文体队伍活跃在城市与乡村,提高了长芦文化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长芦留左大鼓”被评为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铜奖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芦小马灯”和“方巷人走北”申请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街道还定期举办长芦家庭才艺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征文比赛,举办篮球赛、棋牌比赛、书画摄影作品展等。近3年共举办文体活动75场次,参加人数近3万人次。这些活动安排在双休日和工余饭后,从时间上方便新市民参加,从内容上贴近新市民的精神需求,从而居民参与率高,教育效果好。
3.加强青少年教育,拓宽家庭教育模式
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校整合中小学校、结对单位等力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业辅导、亲子教育等活动,居民学校在社区成立了“青少年之家”,逐步把青少年之家建成社区孩子信赖、喜欢、健康成长的乐园。
通过“学校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评价表彰”这一路径,在街道辖区中小学开展“心手相牵”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借助学校力量启发新市民明白参加培训与他们生存发展的关系,提高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强新市民教育的渗透力。 以居民素质、家庭教育和家庭文明为载体,开展了“四进家”活动,即美德进家、科技进家、法律进家、文化进家,实现家庭与社会的互动学习,使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逐步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行动和自我要求。
对新市民教育的反思
加强新市民教育,提升新市民素质,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是关键。要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做到部门、街道、社区统筹规划、统一安排;街道、社区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把新市民教育工作与干部的业绩考核相结合,真正把工作落实到行动上;要加大投入,落实必要的保障经费,做到有人、有钱、有物;要制定科学、操作性强的新市民教育规划和活动方案。
要以社区为依托,加强阵地建设,建立新市民联系点、服务热线,以及新市民教育培训点,建好社区教育平台。以新市民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注意培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正确引导自发性文体活动,把新市民素质提升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新市民在喜闻乐见、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
把增强城市意识作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首要任务。加强新市民的时代观念、文明准则和城市意识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树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卫生意识、城市公共生活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安全、讲卫生、守秩序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宣传展览、发放宣传资料、赠送法律书籍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法制文化氛围。要经常性地开展法律法规进社区、进商场摊点、进园区企业、进集居区,为新市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引导新市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劳动就业、扶贫以及劳务培训等资源的整合,积极开展新市民就业培训,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激发广大新市民创业兴业,达到新市民经济增收、生活稳定、素质提高的目标。
创新新市民教育模式。新市民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借助学校的力量,加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教师推动、学生带动、合家参与,让学生向家人宣传文明知识、城市意识,增强新市民教育的影响力;要建立新市民管理和服务综合协调机制;要抓好各部门联系社区、社区联系居民小组、干部联系点(社区)的工作;要建立管理服务网络,把新市民的登记管理与社区流动人口的登记管理、计生服务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评比活动,对新市民中的先进和典型要进行奖励,树立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抵制不良风气,自律不文明行为。
要及时总结纠偏。新市民的情况特殊复杂,新市民教育难度相对较大。在积极开展新市民教育的同时,要加强此项工作的总结、分析和研讨,放大成功经验,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有效纠正,这样才能保证新市民教育的凝聚力和活力,让新市民早日融入城市,做文明、“强壮”的城市人。
(责任编辑: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