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于是新课程下的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增加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求。
以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册除了单设文言文单元有四至五篇传统经典篇目外,每单元之后按题材归类附有两首诵读诗词。三学年六册教科书共有30篇左右的文言文和72首古典诗词。
经统计共涉及80余位作家,并且相当一部分作家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他们如皓月朗照的星空里颗颗耀眼的明星,历经悠悠岁月,穿越时空,至今依然光芒四射:因为他们文才卓绝,更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家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三闾大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逾的爱国追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雄风;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刚正不阿……他们如一根根擎天的巨柱,撑起了祖国思想文化的大厦。
学生只是读文背诗而忽略对作家精神品格的感受,岂不是浪费教材资源?单篇作品对于作家的形象理解精神感受毕竟有其局限,如果以教材选用的诗文为原点,整合诗文作者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及其文化思想,辐射到作者的精神品格,最大可能性地呈现给学生以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作家形象,开阔学生视野,在习文的同时修德,实现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思想,教文和育人的双重目的,那将是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一、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作家人生经历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韩愈为例。
教材选用韩愈的《左迁至蓝关于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人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长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写于公元819年,一生以辟佛为已任的韩愈,晚年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把韩愈的这首诗与其之后去潮州的“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经历整合起来,就大大丰富了这位忠诚正直、忧国为民的作家形象。
整合例文:
“一封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人千。”公元819年,面对宪宗的昏庸迷信。你,忠于内心的正直与善良,明知黎民百姓上谏可能获至死罪,却依然铿锵有力地指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乞以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不信鬼神、不信邪恶的凛然正义和献身精神,如佛有之也当钦佩豪气。
黑暗的时代与诺大的长安竟容不下英雄的安身之地,押送出京,连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驿道旁。被推至死亡边缘的韩愈,心境困苦,怀才不遇,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却在潮州视政八月,思心明志,著文倡道,脚踏实地,肝脑涂地只为民:驱除鳄鱼,赎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办教育。长安大殿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等待,秦岭驿道的风雪与海南林中的雾瘴也在徘徊,终于等来一个意外的书生:心忧天下苍生,胸怀社稷江山的韩愈尽力去为。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潮州这块蛮夷之地,是你这个获罪海隅,家破人亡的罪臣带来了一股复苏生灵的春风。上至尧舜,下到李唐,浩浩千年,王朝更迭。没有一个帝王不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倒是你一介获罪的书生,忽然山河易姓,那流淌千年的韩河和那巍峨耸立的韩山永远铭记下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你啊!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不正是你永垂史册的见证吗?
二、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作家多篇作品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苏轼为例。
教材选取了苏轼的多篇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1071)、《水调歌头》(1076)、《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
苏轼一生茕独无俚,命运多舛。在政治上反对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又不合司马光的保守思想,注定仕途不畅,迁谪辗转。思想上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但他也“龆龀好道”,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不过文学上独起一派,风格上一而贯之,成为宋词豪放派的正宗。
比如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整合例文:
谪居黄州城,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重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密密麻麻的庄稼迎着江风,送来阵阵麦香;雪堂上,参差错落的草屋茅檐是你把功名浮世抛置脑后的精神家园。
壮途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的冤屈却抛至脑后,心忧天下苍生,济世扶困,那苏公堤上的杨柳还残留君文的遗风,阵阵送香。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壮,感“人生到处知所似,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的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走向灵魂的高处,从政治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用豁达、清高和不失赤子的情怀,走向了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巍峨壮丽的宋词高峰。
万世流芳的不仅是他的词风,更有着他坎坷人生中的豁达与豪放。
三、把教材单篇作品与同时代不同作家作品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李清照为例。
教材选取了词人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十月间避难浙江金华所写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一出,且不论“舴艋舟”与“许多愁”的意象叠加手法的新创,以及“载不动”的妙想巧思前无古人,就是“愁情”无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海”以及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不及李易安的丰富、复杂与深广:兵燹战乱道路颠沛之苦,中年丧偶形影相吊之痛,被骗再嫁而遇不淑之悲,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纷至沓来。尤其金兵大举南下,国势江河日下,中兴无望之伤,更是心头之恨。一个柔弱的女子,难得在家破人亡之际,还有着大丈夫般的天下之忧!
整合南宋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辈出的英雄: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就可以丰富作家形象。
整合例文:
虽却女儿身,却有丈夫志。
南宋这个积贫积弱的朝廷,挡不住金戈铁蹄的入侵,于是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噩梦。兵荒马乱哀殍遍野,你不止悲哀于自已的厄运,更从心底升起一股杀敌报国的热血豪情!假如你是男儿,你也能如你身后的陆放翁“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壮志凌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假如你是男儿,你也能如身后的辛稼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气风发,纵马疆场,为国献身。
只可惜,你只能一杯残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乱世中、空闺里抒发亡国之恨的感慨!不过你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豪迈和“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沉痛呐喊穿越八百年的时光,至今还撞响在民族的魂魄里。
清照,心忧国运,巾帼不让须眉。你像一缕清幽的风,穿越历史款款走来;你像一朵飘逸的云,隔着岁月盈盈而去;你更像一束热烈的光,照亮华夏民族的前途。
历史忘记了无数男儿英雄,但偏偏记住了你。
一行清泪中饱含的赤子情怀,必将永留人间。
此外,还可以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还可以把教材单篇作品与当今时代对比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丰富的作家精神品格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单篇作品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这些民族精神源源流长,让丰富而厚实的作家精神铸造出又一代的英才!
余汉文,中学高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以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册除了单设文言文单元有四至五篇传统经典篇目外,每单元之后按题材归类附有两首诵读诗词。三学年六册教科书共有30篇左右的文言文和72首古典诗词。
经统计共涉及80余位作家,并且相当一部分作家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他们如皓月朗照的星空里颗颗耀眼的明星,历经悠悠岁月,穿越时空,至今依然光芒四射:因为他们文才卓绝,更因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家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三闾大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矢志不逾的爱国追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教我不得开心颜”的侠骨雄风;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刚正不阿……他们如一根根擎天的巨柱,撑起了祖国思想文化的大厦。
学生只是读文背诗而忽略对作家精神品格的感受,岂不是浪费教材资源?单篇作品对于作家的形象理解精神感受毕竟有其局限,如果以教材选用的诗文为原点,整合诗文作者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品及其文化思想,辐射到作者的精神品格,最大可能性地呈现给学生以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作家形象,开阔学生视野,在习文的同时修德,实现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民族文化思想,教文和育人的双重目的,那将是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一、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作家人生经历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韩愈为例。
教材选用韩愈的《左迁至蓝关于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人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长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写于公元819年,一生以辟佛为已任的韩愈,晚年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上《论佛骨表》。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把韩愈的这首诗与其之后去潮州的“八月为民兴四利”的经历整合起来,就大大丰富了这位忠诚正直、忧国为民的作家形象。
整合例文:
“一封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人千。”公元819年,面对宪宗的昏庸迷信。你,忠于内心的正直与善良,明知黎民百姓上谏可能获至死罪,却依然铿锵有力地指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乞以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不信鬼神、不信邪恶的凛然正义和献身精神,如佛有之也当钦佩豪气。
黑暗的时代与诺大的长安竟容不下英雄的安身之地,押送出京,连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驿道旁。被推至死亡边缘的韩愈,心境困苦,怀才不遇,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却在潮州视政八月,思心明志,著文倡道,脚踏实地,肝脑涂地只为民:驱除鳄鱼,赎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办教育。长安大殿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等待,秦岭驿道的风雪与海南林中的雾瘴也在徘徊,终于等来一个意外的书生:心忧天下苍生,胸怀社稷江山的韩愈尽力去为。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潮州这块蛮夷之地,是你这个获罪海隅,家破人亡的罪臣带来了一股复苏生灵的春风。上至尧舜,下到李唐,浩浩千年,王朝更迭。没有一个帝王不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倒是你一介获罪的书生,忽然山河易姓,那流淌千年的韩河和那巍峨耸立的韩山永远铭记下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你啊!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不正是你永垂史册的见证吗?
二、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作家多篇作品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苏轼为例。
教材选取了苏轼的多篇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1071)、《水调歌头》(1076)、《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
苏轼一生茕独无俚,命运多舛。在政治上反对激进的王安石改革,又不合司马光的保守思想,注定仕途不畅,迁谪辗转。思想上崇尚儒学讲究务实,但他也“龆龀好道”,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不过文学上独起一派,风格上一而贯之,成为宋词豪放派的正宗。
比如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整合例文:
谪居黄州城,把酒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重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密密麻麻的庄稼迎着江风,送来阵阵麦香;雪堂上,参差错落的草屋茅檐是你把功名浮世抛置脑后的精神家园。
壮途偃蹇,政治漩涡的挣扎,满腹的冤屈却抛至脑后,心忧天下苍生,济世扶困,那苏公堤上的杨柳还残留君文的遗风,阵阵送香。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壮,感“人生到处知所似,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的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走向灵魂的高处,从政治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用豁达、清高和不失赤子的情怀,走向了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巍峨壮丽的宋词高峰。
万世流芳的不仅是他的词风,更有着他坎坷人生中的豁达与豪放。
三、把教材单篇作品与同时代不同作家作品相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以李清照为例。
教材选取了词人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九、十月间避难浙江金华所写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词一出,且不论“舴艋舟”与“许多愁”的意象叠加手法的新创,以及“载不动”的妙想巧思前无古人,就是“愁情”无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海”以及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不及李易安的丰富、复杂与深广:兵燹战乱道路颠沛之苦,中年丧偶形影相吊之痛,被骗再嫁而遇不淑之悲,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纷至沓来。尤其金兵大举南下,国势江河日下,中兴无望之伤,更是心头之恨。一个柔弱的女子,难得在家破人亡之际,还有着大丈夫般的天下之忧!
整合南宋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辈出的英雄: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就可以丰富作家形象。
整合例文:
虽却女儿身,却有丈夫志。
南宋这个积贫积弱的朝廷,挡不住金戈铁蹄的入侵,于是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噩梦。兵荒马乱哀殍遍野,你不止悲哀于自已的厄运,更从心底升起一股杀敌报国的热血豪情!假如你是男儿,你也能如你身后的陆放翁“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壮志凌云,奔赴前线,奋勇杀敌;假如你是男儿,你也能如身后的辛稼轩“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气风发,纵马疆场,为国献身。
只可惜,你只能一杯残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乱世中、空闺里抒发亡国之恨的感慨!不过你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英雄豪迈和“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沉痛呐喊穿越八百年的时光,至今还撞响在民族的魂魄里。
清照,心忧国运,巾帼不让须眉。你像一缕清幽的风,穿越历史款款走来;你像一朵飘逸的云,隔着岁月盈盈而去;你更像一束热烈的光,照亮华夏民族的前途。
历史忘记了无数男儿英雄,但偏偏记住了你。
一行清泪中饱含的赤子情怀,必将永留人间。
此外,还可以把教材单篇作品与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还可以把教材单篇作品与当今时代对比整合,来感受作家精神品格。
丰富的作家精神品格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单篇作品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这些民族精神源源流长,让丰富而厚实的作家精神铸造出又一代的英才!
余汉文,中学高级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