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意志品质,培养问题意识,鼓励求新求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心理及外部环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气氛 创新能力
第一轮课程改革,把“努力提高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摆在尤为重要的地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注重情感体验
师生只有在和谐协调、相互尊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无视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视作“容器”,利用“灌、压、罚”等手段,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给学生罩上了一层“害怕”学习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有问题不敢提、有想法不敢说,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正常”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压制,坚持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中的自由舒展,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立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多尔认为:“教师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心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状态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少一些打击或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兴趣。3.利用数学中的意境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吸引学生去参与、去探究,从而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指导,培养意志品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挑战性与探索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适当“扶一扶”,提示一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当然还要鼓励学生有根据性地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思维品质。马克思说:“可学生没有平坦的大道。”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和心理特征经常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努力的、不断被达到的目标,使他们在实现每个目标的过程当中产生愉悦的心理。课堂上要组织质疑、讨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争论,诱发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动手、思考、探究,感受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激励”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增力剂”,要慷慨使用激励性语言或其他激励方式,真心诚意地赞赏学生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充满自信。
四、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解决创新的土壤,“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初中几何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塔、大树,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民主气氛 创新能力
第一轮课程改革,把“努力提高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摆在尤为重要的地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注重情感体验
师生只有在和谐协调、相互尊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学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无视学生的主体人格,把学生视作“容器”,利用“灌、压、罚”等手段,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给学生罩上了一层“害怕”学习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有问题不敢提、有想法不敢说,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正常”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压制,坚持以积极的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中的自由舒展,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立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多尔认为:“教师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心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变化状态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少一些打击或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索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创造火花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心理动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培养创新兴趣。3.利用数学中的意境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吸引学生去参与、去探究,从而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指导,培养意志品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挑战性与探索性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独立思考、艰辛的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当学生的探究出现“偏差”时,教师要适当“扶一扶”,提示一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当然还要鼓励学生有根据性地学习,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思维品质。马克思说:“可学生没有平坦的大道。”所以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顽强的精神,根据不同年龄的特征和心理特征经常给学生树立一个不断努力的、不断被达到的目标,使他们在实现每个目标的过程当中产生愉悦的心理。课堂上要组织质疑、讨论,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争论,诱发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动手、思考、探究,感受到克服困难的乐趣。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激励”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增力剂”,要慷慨使用激励性语言或其他激励方式,真心诚意地赞赏学生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使他们充满自信。
四、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解决创新的土壤,“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初中几何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塔、大树,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