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虽然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可共有某些临床特征,但两者的肺部受累情况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硬皮病与多发性肌炎可共有某些临床特征,但两者的肺部受累情况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
其他文献
皮肤纤维瘤系指一组有各种不同组织象的皮肤反应的通称.病变局限性,无包膜,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组成(皮肤纤维瘤),或主要由泡沫样组织细胞及新生血管组成(硬化性血管瘤),乃至主要由组织细胞所组成(组织细胞瘤).本病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当出现不典型损害时,则与其他疾病相似.作者报导一例不典型皮肤纤维瘤,讨论临床鉴别诊断及复习有关资料.
由于强有力的药物如氟化皮质类固醇、抗菌素及抗代谢药的发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有忽视应用能改变表皮物理性能的治疗方式的倾向。例如去除鳞屑后,减少了屏障物的厚度,就能使皮质类固醇的穿透力增加。作者发现持续应用溶角质胶(水杨酸制剂)合并皮质类固醇软膏治疗手掌及足跖过度角化的湿疹性皮炎及银屑病比单独用皮质类固醇封包治疗更为有效。病例报告如下: 手掌慢性湿疹性皮炎。
既往用草药芦荟(Aloe Vera)治病,均系用其中所含苦味物质――芦荟素,有致泻等作用。芦荟叶中尚含一种胶样物质则未被注意。作者鉴于Higazy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此胶样物有促进溃疡愈合之效,乃用以治疗3例静脉曲张性下腿溃疡。采用新鲜芦荟多汁之叶,由基部横切断后,置48小时,待其苦味液汁流出后,剖开取出叶中心之胶状物,用细棉布过滤后,加入防腐剂,置冰箱内保存。此系乳白发亮粘稠汁液,pH 4.6,暴露
作者发现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有一些干扰巨噬细胞的形态、吞噬作用和粘着于玻片作用的因子。这些现象可能与IgG有关,并且可能对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它和症状活跃程度有平行的关系。巨噬细胞为单核吞噬细胞之一,与免疫反应及抗感染抵抗力有密切的关系。吞噬作用是巨噬细胞的一个主要生物活性,比较容易观察。作者对9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患者的血清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发病年龄最小的23岁
日常对银屑病患者的诊疗工作中,不少人忽略了一个现象,即“Koebner氏现象”或“Kreibich氏同形刺激效应”或称作所谓的“应激性银屑病(Provozierte Psoriasis)”。自Lomholt(1963)有关银屑病遗传的研究以来,一般认为发生银屑病性反应的皮肤有遗传的特殊背景,多种性质的外源性或内源性刺激在一有遗传性的、有时不稳定的“内因性发疹压”(Endogene Eruption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过去认为是预后不良的疾病,但是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急性期SLE比较容易转变为缓解期SLE,而缓解期SLE由于采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疗法,近年来其死亡率也有了降低。
作者报告一例点滴状副银屑病,男性、25岁.经氨苯砜治疗,150毫克/日,一周后皮损显著好转.然而从服用氨苯砜30天前后,躯干出现了粟粒大至小豆大的暗红色斑,形状不一,数日后即扩展到全身.同时出现发烧、全身倦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口痛,因而住院.临床表现;体温38℃、脉搏110、血压112/74,胸部物理检查无异常.
作者总结新泻大学皮肤科25年来(1950~1974)20例皮肌炎的经验,发现近5年来本病有增加的倾向。男11例、女9例,40岁以上者14例,未满40岁者6例。恶性肿瘤的合并率(8例)占40%,从年龄来看,未满40岁者仅1例。40岁以上者,14例中7例合并肿瘤,占50%。
麻风杆菌对植物神经和体神经纤维的损害可使麻风浅色斑出现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的障碍或丧失,同样也可引起上述斑损汗液分泌的障碍,即出汗减少或闭汗。局部出汗试验应用于麻风的诊断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如果早期进行氨苯砜治疗,上述这些病变肯定是可逆的。作者对用氨苯砜常规治疗的29例结核样型和5例界线类麻风病人的浅色斑损害的感觉和出汗反应连续观察了2年。用常规方法进行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的检查。于浅色斑皮内注射0.1
1921年Buchanan等首次进行了血型与疾病易感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但未能发现有任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资料中已明显存在着两种现时已知的关系.即O型血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A型血与恶性贫血有关.以后的各家研究也发现血型与各种疾病明显有关,即婴儿A型血和支气管肺炎、A型血和糖尿病、A型血和妊娠毒血症、A型血和胃癌、AB型血和子宫颈癌、A型血和胰腺癌以及B型血与AB型血和口腔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