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文化正不断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尤其是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化更是趋于扁平化发展的势头,给大学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网络资源体系构建、网络内容监管、网站模式转变、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四个方面来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德育建设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網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媚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胡锦涛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會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发布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发布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发布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4]CNNIC.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ZB14)。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德育;路径
中国互联網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有50.7%的网民是属于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占主流,可见大学生群体是使用网络最为活跃的群体。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探索大学网络德育建设,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权威、丰富、优质的网络德育资源系统
(1)贯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中国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党我国人民历经多年积淀发展起来的,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网上教育系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建设权威的网上教育系统。(2)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丰富网上教育系统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得以快速发展。人类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精华都可以汇集到网络上展现在全人类面前,供每个人去比较和选择。可以说,任何人只要进入互联网,都能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之旅。吸纳外来先进文化供受教者交流学习,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不了解外来文化而产生的排斥现象或因片面了解而产生的崇外、媚外等不良现象,而且也大大丰富了网上教育系统的内容。(3)挖掘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网上教育系统。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进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我们可以挖潜民族优秀文化,例如让儒家文化精华进网络,利用网络这一文化宣传的制高点来进行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生甚至社会的精神食粮,建设优质的网上教育系统。
二、加强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必须要完善网络文化的管制立法工作,健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当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法律法规来管理网络信息。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可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7年胡锦涛同志关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五项要求”中就有涉及网络文化管理:“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营造共享共建的精神家园。要坚持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完善网络文化的管理体制,净化大学生上网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加强政府引导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条例和制度,对拥有优秀网络文化的网站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用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作为主流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加大力度让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由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会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设想,当网络文化中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占主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从源头上避免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德育带来的影响。(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网上言行。近年各高校相继制定《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条例和制度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场所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罚条例,如: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和影响同宿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取消学生评优评先,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等。建立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在源头上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其在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基本规范。(3)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抵御不良信息的入侵。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建设时,由于其网络漏洞较多,防护系统较为薄弱,很容易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相关数据和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管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能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设置对境外不宜网站和带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屏蔽,这就需要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网站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的技术素养。
三、构建功能齐全的网站模式,服务于网络德育建设
(1)网站建设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都可以作为核心材料进入网站建设中。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群体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某些理论重点和难点还一时未能被所有大学生掌握,某些理论的热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或许意犹未尽,于是网站就为其提供了一个再学习,再讨论的交流平台。同时,课程学习完毕,在网站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网上考试相对于传统的纸质考试,将显得更加快捷、直观和受众面广等特点,这都能服务于大学生德育的建设。网站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是在课内一个是在课外,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对大学生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建设网站的时候注重与思政理论课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的重点、难点吸纳为网站建设的主体内容,把深受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作为讨论区重要主题,形成建设服务于学生理论学习的完善型网站模式。(2)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呈现出“求知欲高、自律意识弱、价值观淡化”等特点。新时期党团建设显得非常重要,除了继续发挥其传统优势之外,还应与信息时代接轨,把党团建设与网站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高校党团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如何把网站建设与党团建设相结合。(3)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持久性、渗透性、暗示性等居多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德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知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网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应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原则。 1.网站建设应发掘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载体。每个高校都有其校园环境文化,我们发掘校园环境文化进网络,利用网站的技术,结合文字、照片、视频等立体表现形式,让刚入学的同学更直观的了解本校的环境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让在校的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本校的环境文化,在校园环境文化中成长成才。
2.网站建设与礼仪文化相结合。健康的、文明的交际方式和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师生间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都需要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网站建设应与礼仪文化相结合,把礼仪文化纳入其中,通过讲述典故、解读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等方式教育大学生。
3.网站建设要与校园活动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体现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大学生正值青春活力年龄段,一味的追求书本知识不利于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校园网站建立应建设专门活动专栏,像专家讲座、校内运动会、校园科技文化节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可以通过网上报名,事后报道相关活动的面容及反响,为那些未能参加活动的同学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网站是一个载体,它能服务于校园活动,同时校园活动文化也能促进网站的建设,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网站新模式,已成为众多高校着手实施的德育方式之一了。
4.网站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某些角度看,网络文化实际上是“当前社会环境在网络中的侧面反映和缩影,网络文化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且又服务于社会的文化形态。”高校网站在建设时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服务于高校德育建设的功能性网站。我们在建设网站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网站内容的客观性、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社會实践活动的可操作性。
四、充分运用微博网络平台开展大学德育建设
微博作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微博科技含量高、信息传输速度快、传播交互性强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高素质、年轻活跃、参与性强等特点相契合”,使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远超社会其他人群。作为当代大学德育工作者占领微博德育高地显得尤为必要。(1)高校可以以校园德育网站为依托,创建官方微博发布平台,促进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交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2)高校可以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载体,建立手机微博发布平台,促进师生、生生点对点的信息互动交流。为广大学生、特别是部分没有电脑、上网不便的学生开辟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通过网络微博发布信息正是运用微博传输速度快、交互性强等特征,相比较传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微博更具有操作简单,传输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3)充分发挥微博的集聚效应,构建以“社会公众任务、知名学者、知名校友、典型学生”为主体的微博绿色社区。大学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构建绿色社区显得尤为必要。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学术明星、明星校友、明星同学,立足校园,放眼社会,既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4)聚焦时政热点,生活热点,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网络微博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导致辨识能力缺陷,所以急需要正确的引导。例如:社会上类似于感动中国的真、善、美等案例的转载。
网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于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润物细无声”,把网络德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去。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9
[2]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元林.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5)
[4]CNNIC.2012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师范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SZB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