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监察体制改革后,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调查实质上替代了以往由检察机关实施的职务犯罪侦查程序。职务犯罪调查的体制变革带来了程序衔接的重大课题。《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的关键是证据适用问题,其集中体现于《监察法》第33条之中。解决此问题应从法律文本出发,明确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资格,理清监察取证程序应遵循的实质规范,界定非法监察证据的认定与排除范围。
【机 构】
: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察体制改革后,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调查实质上替代了以往由检察机关实施的职务犯罪侦查程序。职务犯罪调查的体制变革带来了程序衔接的重大课题。《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的关键是证据适用问题,其集中体现于《监察法》第33条之中。解决此问题应从法律文本出发,明确监察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使用资格,理清监察取证程序应遵循的实质规范,界定非法监察证据的认定与排除范围。
其他文献
当代政治哲学中的分配公正研究从公正原则出发,规范分配制度的建构.当代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分配原则,包括平均原则、效率原则、差别原则、资格原则、资源平等、能力平等、福利平等、按需分配、应得原则,以及多元分配原则.这十种分配公正原则深刻地塑造了所有权制度、税收制度、薪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重要的社会分配制度.与此同时,"程序正义"在制度的建构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讨论如何建构公正的社会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已有文献定义了消费升级的三个维度:消费规模增加、消费内容优化和消费结构提升,并构建理论框架分析需求侧的收入提升和供给侧的技术进步对于消费升级不同维度的影响.结合微观和宏观数据,本文发现:(1)居民收入提升可以带来消费规模增加,但并没有优化消费内容和提升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则可以增加消费规模和实现消费内容的优化,但对消费结构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2)无论从消费升级的哪个维度来看,居民收入提升和技术进步都会使得对方更有利于消费升级;(3)要实现消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与贫困做斗争,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站在这一历史节点,我们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治理历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此探求其创造减贫奇迹的内在机理.本文基于对现存治理问题以及兼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一未来战略目标的综合判断,提出"十四五"阶段以提升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为赋能治理导向、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为赋权
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中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如何影响家庭收入差距.结果发现,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收益率的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于婚姻经济理性的认同提高,一方面,高等受教育层级在择偶偏好上的对外排斥增强,与其他教育层级之间的通婚壁垒强度提升,由此导致教育同类婚向高等教育层级集聚;同时,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在择偶上受到其他教育层级的排斥程度亦有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提高,在受高等教育扩张影响的世代中已几近完全相同.在此条件下,教育婚姻匹配
本文综合使用两种方法利用门限模型来检验人民币的避险货币属性,即一是通过检验在高风险时期人民币与传统避险货币的相对价值是否与全球市场风险负相关来考察其避险功能,二是通过检验在高风险时期人民币超额回报是否与股票市场回报负相关来考察其对冲功能.研究结果显示:(1)在各种市场风险设定下,人民币相对于英镑和欧元已经具备相对避险货币的属性,但人民币还不具备相对于SDR货币篮子的整体避险属性或绝对避险属性;(2)人民币主要依靠投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距离成为国际上普遍使用的避险货币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预约定价安排并非逸出税收法定主义框架范围之外的异化物,但其对法的安定性构成的挑战亦非杞人忧天.与已然"应税事实"的认定或者推定不同,预约定价安排确切地说是对尚未完结的未然"应税事态"进行预设和制约的协定.但是,由于在中国的法学文献中,作为事实关系的应税法律已然事态一般不加区别地被视同为应税法律事实,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广义的"事实"概念,因此,将预约定价税制作为应税事实认定制度也未尝不可.从哈贝马斯的理性商谈理论来看,基于预约定价安排的事实认定是一种"主体间性"的认知结果,属于"合意论"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
20世纪诸艺术流派争鸣之际,亦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发轫之时.作为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专业音乐一方面在探索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道路,另一方面试图从中国传统音乐模式中推陈出新.在跨文化语境中,中国专业音乐成为"中国乐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世界呈现艺术自信和文化自强.这些音乐作品能够跨越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各历史时期、多元学科中进行跨文化书写.尤其近年来专业音乐创作推进了大众文化与学院派之间的融合,凸显出当代作曲家独特的文化观念与基于跨文化对位的"文化书写".以跨文化视角梳理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
邻避现象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从知识生产的视角来理解邻避现象,是避免单一的社会决定论或科学决定论取向的现实需要.知识生产与包容性治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洽适性:知识生产理论是包容性治理的逻辑前提,包容性治理是知识生产在公共治理中的具体实现,知识生产与包容性治理均具有多元主体参与的指向性.现实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公众利益的选择性忽视、专家与公众的认知差异性、地方政府封闭型决策以及专家咨询的变样所导致的政治排斥是邻避现象发生的重要根源.推进邻避现象包容性治理的合理进路,包括构建知识生产平台、尊重知识的差异性、构建多元知
在《"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一文中,朗西埃以"批判"观念的变化阐释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的关联,由此证明了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命题,即青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成熟马克思的科学话语之间的区分.拜物教批判在这种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物神"的双重维度则表明,物神既是对象客体,更是一种中介意象,指向了一种超越性存在.因而,拜物教不仅与劳动异化和资本外化相关,更包含着价值形式的定位.这构成了朗西埃批判观念转变的内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