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担重任 他们的命运与成吉思汗陵墓连在一起
几百年前,一个震撼世界的大英雄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蒙古铁骑西征。当经过鄂尔多斯这片土地时,他被这里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的马慢了下来,手中的马鞭也忘情地垂落在地。
成吉思汗在此留恋四顾,吟起诗来:花角金鹿嬉戏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之民族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他亲自为此地命名为“巴音霍昌克”,并吩咐左右:“百年之后可葬我于此地。”这个让成吉思汗留恋的地方就是今天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草原。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他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部将遵照传统习俗,从白骆驼额头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上,吸收了他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这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画像和部分遗物一起,被安放在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从此,这座白色宫帐成为象征成吉思汗的“奉祀之神”。
在将成吉思汗遗体秘葬的同时,臣属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白色宫帐等遗物运到伊金霍洛旗安葬。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从祖父的护卫部队中,精心挑选出祖父生前最信任的博尔术和木华黎等八位功臣的500户后裔,世代守卫着他最崇拜的祖父的陵墓,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就从那时起,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的命运就与成吉思汗的陵墓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艰辛付出 忍受单调和寂寞却无怨无悔
达尔扈特,汉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他们是唯一有资格主持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部族,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
长明的圣灯、供奉的祭品、古老而悠扬的颂歌、虔诚的祭祀者……近800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这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里每天都要进行的祭祀活动。
每天清晨7点,天刚放亮,最年轻的守陵人——27岁的金宝准时出现在成吉思汗陵宫内,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陵宫内,金宝每天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三项:守护、打扫陵园;点酥油灯;进行各种祭拜。
在成吉思汗陵宫内,与金宝一同工作的有近40人。这些达尔扈特人每天上班时间为早晨7点到晚上8点和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晨7点,这段时间,一直有达尔扈特守陵人轮流值班,以此确保成吉思汗陵前的长明灯不灭。
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物的人员。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副调研员那楚格说,在过去近800年的时间里,达尔扈特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成吉思汗守灵、祭祀。
除了坚守祭祀礼仪,数百年来,达尔扈特人付出的艰辛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比如当年的成吉思汗的宫帐就是放在车上,不断地随着游牧而迁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们还要对付土匪的袭击。1922年,成吉思汗的白色宫帐就曾遭到土匪的抢劫。颇有戏剧性的是,两名土匪头子在返回途中离奇死去,吓得手下的土匪连夜把抢劫的东西送了回来。
代代相传 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达尔扈特部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户,但如果达尔扈特人与外界通婚,通婚者将失去守陵、祭陵的资格,因此经过40代的传续,目前只剩下38名有纯正血统的达尔扈特守陵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主持祭祀仪式。有一些曾在外发展的达尔扈特人,也最终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来接替父辈的守陵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神圣的使命是高于一切的。他们现在的新称呼是“文物管理员”,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
已经主持25年祭祀活动的哈斯毕力格说,从懂事时起,他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知道自己的使命,他坦言:“我从来没想过人生会有其他选择,这就是我们家族的使命。”
哈斯毕力格的儿子目前还在上高中,但也已经开始学习吟诵祭文。“他至少需要学习七八年,才能成为一名牙门图德。”哈斯毕力格说,除了做好每天的祭祀工作,教育引导下一代成为一名忠诚的达尔扈特人,履行自己的使命,是更重要的工作。
近800年来,达尔扈特人不仅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白宫宫帐等圣物,而且完整地保留传承着13世纪蒙古族祭祀文化、宫廷文化和民俗礼仪文化,为保留、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已经退休的查嘎多拉虽然已经不再主持祭祀仪式,但来成吉思汗陵走走看看,听听曾经在他口中吟诵过无数遍的颂歌,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成吉思汗陵祭祀的颂歌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祭文也没有其他说明。我相信我们一直按照几百年前的祭祀仪式来进行祭祀,正如我现在听到的颂歌和我当年吟诵的颂歌一模一样。”查嘎多拉说。
成吉思汗陵前的那盏长明灯,已经点燃了近800年,从来不曾熄灭过。达尔扈特人无怨无悔地担负着祖上交代下来的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们的坚持,如同草原上亘古不变的雄鷹,执着而坚定。
几百年前,一个震撼世界的大英雄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蒙古铁骑西征。当经过鄂尔多斯这片土地时,他被这里美丽的景色迷住了。他的马慢了下来,手中的马鞭也忘情地垂落在地。
成吉思汗在此留恋四顾,吟起诗来:花角金鹿嬉戏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之民族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他亲自为此地命名为“巴音霍昌克”,并吩咐左右:“百年之后可葬我于此地。”这个让成吉思汗留恋的地方就是今天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草原。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他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部将遵照传统习俗,从白骆驼额头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上,吸收了他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这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画像和部分遗物一起,被安放在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从此,这座白色宫帐成为象征成吉思汗的“奉祀之神”。
在将成吉思汗遗体秘葬的同时,臣属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白色宫帐等遗物运到伊金霍洛旗安葬。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忽必烈从祖父的护卫部队中,精心挑选出祖父生前最信任的博尔术和木华黎等八位功臣的500户后裔,世代守卫着他最崇拜的祖父的陵墓,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就从那时起,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的命运就与成吉思汗的陵墓永远地连在了一起。
艰辛付出 忍受单调和寂寞却无怨无悔
达尔扈特,汉语的意思是“担负神圣使命的人”,他们是唯一有资格主持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部族,并拥有以祭奠成吉思汗的名义,征收募化祭祀用品的神圣权利。
长明的圣灯、供奉的祭品、古老而悠扬的颂歌、虔诚的祭祀者……近800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这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里每天都要进行的祭祀活动。
每天清晨7点,天刚放亮,最年轻的守陵人——27岁的金宝准时出现在成吉思汗陵宫内,开始一天的工作。
在陵宫内,金宝每天的工作概括起来有三项:守护、打扫陵园;点酥油灯;进行各种祭拜。
在成吉思汗陵宫内,与金宝一同工作的有近40人。这些达尔扈特人每天上班时间为早晨7点到晚上8点和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晨7点,这段时间,一直有达尔扈特守陵人轮流值班,以此确保成吉思汗陵前的长明灯不灭。
达尔扈特人由供奉成吉思汗陵寝的西牙门图德和守卫成吉思汗战旗苏勒德的东牙门图德两大部组成。牙门图德是主持成吉思汗祭奠,同时管理达尔扈特一切事物的人员。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副调研员那楚格说,在过去近800年的时间里,达尔扈特人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成吉思汗守灵、祭祀。
除了坚守祭祀礼仪,数百年来,达尔扈特人付出的艰辛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比如当年的成吉思汗的宫帐就是放在车上,不断地随着游牧而迁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他们还要对付土匪的袭击。1922年,成吉思汗的白色宫帐就曾遭到土匪的抢劫。颇有戏剧性的是,两名土匪头子在返回途中离奇死去,吓得手下的土匪连夜把抢劫的东西送了回来。
代代相传 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
达尔扈特部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户,但如果达尔扈特人与外界通婚,通婚者将失去守陵、祭陵的资格,因此经过40代的传续,目前只剩下38名有纯正血统的达尔扈特守陵人,只有他们才有资格主持祭祀仪式。有一些曾在外发展的达尔扈特人,也最终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来接替父辈的守陵工作,因为对他们来说,神圣的使命是高于一切的。他们现在的新称呼是“文物管理员”,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
已经主持25年祭祀活动的哈斯毕力格说,从懂事时起,他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知道自己的使命,他坦言:“我从来没想过人生会有其他选择,这就是我们家族的使命。”
哈斯毕力格的儿子目前还在上高中,但也已经开始学习吟诵祭文。“他至少需要学习七八年,才能成为一名牙门图德。”哈斯毕力格说,除了做好每天的祭祀工作,教育引导下一代成为一名忠诚的达尔扈特人,履行自己的使命,是更重要的工作。
近800年来,达尔扈特人不仅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白宫宫帐等圣物,而且完整地保留传承着13世纪蒙古族祭祀文化、宫廷文化和民俗礼仪文化,为保留、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已经退休的查嘎多拉虽然已经不再主持祭祀仪式,但来成吉思汗陵走走看看,听听曾经在他口中吟诵过无数遍的颂歌,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成吉思汗陵祭祀的颂歌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没有祭文也没有其他说明。我相信我们一直按照几百年前的祭祀仪式来进行祭祀,正如我现在听到的颂歌和我当年吟诵的颂歌一模一样。”查嘎多拉说。
成吉思汗陵前的那盏长明灯,已经点燃了近800年,从来不曾熄灭过。达尔扈特人无怨无悔地担负着祖上交代下来的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无论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们的坚持,如同草原上亘古不变的雄鷹,执着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