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高县位于海南岛西北部,东邻澄迈县,西南与儋州市接壤,北濒琼州海峡,位于西线古驿道通往崖城必经之路上。千年洪荒留下的痕迹累累,让我们沿着古驿道这一主线去看看临高的古时风貌。
驿道,是古代中央与地方联络的专用交通线路。最早设于殷商时代,因政治和战争需要而修建,唐代时在全国主要道路上设置驿站而得名。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将驿站全部裁撤,驿道主干线相继被修建的铁路和公路取代,渐渐地驿道上那来来往往、嘀嗒嘀嗒的马蹄声成了历史绝响,而古驿道也在历史车轮中或损毁或遗忘。
虽然,古驿道上“黄尘腾万丈,驿马如流星”的繁华盛景已经淹没在历史万丈烟尘里,古驿道上文人骚客与沿途地方发生的渊源却成了跨越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存续至今。海南的古驿道以琼州府治——府城为起点,分东、西二线,自南向北,贯通全岛,全长两千多里。西线一途必经临高,一路向西而至崖城,因此临高得以与众多文人骚客发生美丽邂逅,造就一段段历史佳话。
说起驿道,不可不提的就是与之相伴的海南贬官文化。虽然海南自西汉来已被纳入行政区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琼州海峡的阻隔,使得它相对封闭落后,历来被视为荒蛮之地,从扬炎《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中可见一斑。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长期与中原文化缺少交流沟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在海南,古驿道成在海南历史上不只是交通运输的作用,还有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宋代,朝廷派系竞争激烈,因有不杀文人的祖训,使得贬谪成为封建君主惩罚文臣的一种主要手段。被贬至海南的重要官员前后总计近三十人之多,且都是在政治、文化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著名文人。两宋时被贬官员皆心怀大志,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在被贬之地或古驿道路途上一路传道治学、著书立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加速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南宋时被贬至海南的“四名臣”之一的胡铨是中央朝廷宰相级别的官员。胡铨为主战派,竭力主张抗金,有感而作《好事近》一词斥责高宗妥协求和、放弃中原江山的可耻行径,遭到新州郡守张棣告发。秦桧大怒,将胡铨举家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编管。胡铨一家人从广东渡海赴琼,“徒步以涉瘴疠,路人莫不怜之”,胡铨此路坎坷艰辛、道阻且长,但“诗人不幸国家幸”,胡铨正是从古驿道西线走向吉阳赴任,因而与临高古驿道旁的一个村庄结下不解之缘。
宋绍兴十八年,胡铨从广东新兴县渡海而来。一路上满目荒凉、烟稀少,不禁国事、家事涌上心头,正巧路过临高买愁村,或许是带着苦中作乐的意兴,信手拈来一首《贬朱崖行临高道中买愁村古未有对马上口占》:
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
此诗被收录在胡铨遗著《胡澹庵文集》中。因胡铨之诗,海南买愁村被古代文人所熟识,并与陕西闻喜县相映成趣,成了千古绝妙的地名对子。买愁村的先民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贬在海峡对岸的徐闻当县令时,闲暇特意抽空到临高,写了一首《徐闻送越客临高,寄家雷水二绝》:
珠崖如囷气朝昏,沓磊歌残一断魂。
但载绿珠吹笛去,买愁村是莫愁村。
从中也可以看出,胡铨一诗使得临高买愁村名噪天下,进而引来了明代汤显祖与胡铨以买愁村为题隔空对吟。
临高县令谢渥闻知胡铨之诗后惺惺相惜,前来买愁村盛情招待胡铨,并安排入住茉莉轩。谢渥召集全县士子来此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谢渥,书籍说他:“部员外郎之嗣,因奸人当道而迁徒南蛮之域,远离山青水碧之桑梓,历尽艰辛,开发临高;教化斯民,无微不至,其泽无穷。”可见谢渥作为知县对临高的发展兢兢业业。临高士子戴定实经胡铨点拨后,刻苦发奋,成为临高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乃胡铨之福泽,临高之幸事也。
胡铨与临高的渊源不仅如此。戴家族谱载,胡铨用风水知识断定村中一地有泉水,后来果然掘得一水井。为感念师恩,戴定实命儿子戴雄飞延请当时琼州著名书法家方宗万书写“澹庵”石碑并请郡守方世功撰写《澹庵泉记》,竖立于井旁作为纪念,今已经成为临高八景之一。胡铨别离临高前题诗云:“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行穷地尽州”,可见一个文人的豪情与气魄。
1925年海口至临高的公路建成后,买愁村旁的古驿道早已被废弃,历史滚滚烟尘也早已隐没了当初的印迹。但是胡铨与买愁村之缘分,胡铨与谢渥知交之缘、与戴定实师徒之缘成为了历史上最美丽的邂逅,并为临高留下一段佳话。
这些故事靠着一代代人用“邻人不能通”的临高话薪火相传延续下来,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驿道,是古代中央与地方联络的专用交通线路。最早设于殷商时代,因政治和战争需要而修建,唐代时在全国主要道路上设置驿站而得名。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将驿站全部裁撤,驿道主干线相继被修建的铁路和公路取代,渐渐地驿道上那来来往往、嘀嗒嘀嗒的马蹄声成了历史绝响,而古驿道也在历史车轮中或损毁或遗忘。
虽然,古驿道上“黄尘腾万丈,驿马如流星”的繁华盛景已经淹没在历史万丈烟尘里,古驿道上文人骚客与沿途地方发生的渊源却成了跨越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存续至今。海南的古驿道以琼州府治——府城为起点,分东、西二线,自南向北,贯通全岛,全长两千多里。西线一途必经临高,一路向西而至崖城,因此临高得以与众多文人骚客发生美丽邂逅,造就一段段历史佳话。
说起驿道,不可不提的就是与之相伴的海南贬官文化。虽然海南自西汉来已被纳入行政区域,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琼州海峡的阻隔,使得它相对封闭落后,历来被视为荒蛮之地,从扬炎《流崖州至鬼门关作》“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中可见一斑。尤其是文化教育方面,长期与中原文化缺少交流沟通,发展非常缓慢。因此在海南,古驿道成在海南历史上不只是交通运输的作用,还有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宋代,朝廷派系竞争激烈,因有不杀文人的祖训,使得贬谪成为封建君主惩罚文臣的一种主要手段。被贬至海南的重要官员前后总计近三十人之多,且都是在政治、文化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著名文人。两宋时被贬官员皆心怀大志,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在被贬之地或古驿道路途上一路传道治学、著书立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加速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传播,对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南宋时被贬至海南的“四名臣”之一的胡铨是中央朝廷宰相级别的官员。胡铨为主战派,竭力主张抗金,有感而作《好事近》一词斥责高宗妥协求和、放弃中原江山的可耻行径,遭到新州郡守张棣告发。秦桧大怒,将胡铨举家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编管。胡铨一家人从广东渡海赴琼,“徒步以涉瘴疠,路人莫不怜之”,胡铨此路坎坷艰辛、道阻且长,但“诗人不幸国家幸”,胡铨正是从古驿道西线走向吉阳赴任,因而与临高古驿道旁的一个村庄结下不解之缘。
宋绍兴十八年,胡铨从广东新兴县渡海而来。一路上满目荒凉、烟稀少,不禁国事、家事涌上心头,正巧路过临高买愁村,或许是带着苦中作乐的意兴,信手拈来一首《贬朱崖行临高道中买愁村古未有对马上口占》:
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
此诗被收录在胡铨遗著《胡澹庵文集》中。因胡铨之诗,海南买愁村被古代文人所熟识,并与陕西闻喜县相映成趣,成了千古绝妙的地名对子。买愁村的先民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被贬在海峡对岸的徐闻当县令时,闲暇特意抽空到临高,写了一首《徐闻送越客临高,寄家雷水二绝》:
珠崖如囷气朝昏,沓磊歌残一断魂。
但载绿珠吹笛去,买愁村是莫愁村。
从中也可以看出,胡铨一诗使得临高买愁村名噪天下,进而引来了明代汤显祖与胡铨以买愁村为题隔空对吟。
临高县令谢渥闻知胡铨之诗后惺惺相惜,前来买愁村盛情招待胡铨,并安排入住茉莉轩。谢渥召集全县士子来此聆听胡铨讲授《春秋大义》。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谢渥,书籍说他:“部员外郎之嗣,因奸人当道而迁徒南蛮之域,远离山青水碧之桑梓,历尽艰辛,开发临高;教化斯民,无微不至,其泽无穷。”可见谢渥作为知县对临高的发展兢兢业业。临高士子戴定实经胡铨点拨后,刻苦发奋,成为临高历史上第一位举人,乃胡铨之福泽,临高之幸事也。
胡铨与临高的渊源不仅如此。戴家族谱载,胡铨用风水知识断定村中一地有泉水,后来果然掘得一水井。为感念师恩,戴定实命儿子戴雄飞延请当时琼州著名书法家方宗万书写“澹庵”石碑并请郡守方世功撰写《澹庵泉记》,竖立于井旁作为纪念,今已经成为临高八景之一。胡铨别离临高前题诗云:“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行穷地尽州”,可见一个文人的豪情与气魄。
1925年海口至临高的公路建成后,买愁村旁的古驿道早已被废弃,历史滚滚烟尘也早已隐没了当初的印迹。但是胡铨与买愁村之缘分,胡铨与谢渥知交之缘、与戴定实师徒之缘成为了历史上最美丽的邂逅,并为临高留下一段佳话。
这些故事靠着一代代人用“邻人不能通”的临高话薪火相传延续下来,绽放出异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