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德育现状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那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现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矛盾
首先,商品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要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望义的金钱拜物教徒。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和言论自由。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一切用“三个有利于”来做为判断标准。这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否则会出现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和前途的渺茫。
2、“上位人”的 权威管理对学生强制行为过多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可以分为“上位人”和“下位人”的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完全独立,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上位人”。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意识,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家长在培养子女的目标上有较强的功利意识。这种功利意识表现为相当多数家长过于重视智育,特别是重视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挣更多的钱,就有好的物质享受。家长在子女的管理上往往采用限制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家长属于“上位人”的权威地位。当前,各类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较多地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得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也较多的采用“上位人”的管理方式。学生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全威”的强制,长期顺从的结果使他们的心理逐渐被扭曲,眼中只有“上位人”。
3、学生在校与社会表现不一致,形成了双重人格
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脱节,显示出学生的双重人格。例如:有的孩子在家连洗袜子、洗衣服等小事也是父母长辈包办代替,当然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干。在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生),而在家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于是心灵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劳动当成是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甚至发展到有的家长到校帮孩子干活,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劳动光荣”,德育教育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
4、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犯罪率上升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 同时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受,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德育脱离实际,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下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孩子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因此,他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下,脱离了实际。目标订的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2、德育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即;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在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道德观是要经过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社会多元化了,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工作者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讲给我们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上还没有达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三、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净化德育环境,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要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树立大德育观,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德育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状,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进行德育教育,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使学生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3、实践同伴与品德的认同
同伴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在意同伴的认同,同伴之间互相鼓励,竞争,监督,能有效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伴的认同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交往、文体活动、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寻找到自己的被欣赏点,学生能更多地被同伴关注,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欣赏,感受到幸福,从而获得成功;品德认同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实现自身价值,能发挥自己的德育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与德育建设活动中,形成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当前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会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环境,使学生在校与在家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刘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德育现状
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那么,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现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 学校德育的现实问题
1、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矛盾
首先,商品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要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望义的金钱拜物教徒。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和言论自由。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一切用“三个有利于”来做为判断标准。这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否则会出现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和前途的渺茫。
2、“上位人”的 权威管理对学生强制行为过多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可以分为“上位人”和“下位人”的关系。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完全独立,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上位人”。同时,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望子成龙意识,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家长在培养子女的目标上有较强的功利意识。这种功利意识表现为相当多数家长过于重视智育,特别是重视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上好的大学,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就能挣更多的钱,就有好的物质享受。家长在子女的管理上往往采用限制性管理或强制性管理,家长属于“上位人”的权威地位。当前,各类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较多地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通常是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不得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成绩。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要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也较多的采用“上位人”的管理方式。学生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师“全威”的强制,长期顺从的结果使他们的心理逐渐被扭曲,眼中只有“上位人”。
3、学生在校与社会表现不一致,形成了双重人格
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学生存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不同步或要求不一致甚至脱节,显示出学生的双重人格。例如:有的孩子在家连洗袜子、洗衣服等小事也是父母长辈包办代替,当然不是孩子不想干,而是家长不放心让孩子干。在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生),而在家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于是心灵上的迷惑使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劳动当成是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甚至发展到有的家长到校帮孩子干活,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再谈“劳动光荣”,德育教育显得是如此苍白无力。
4、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犯罪率上升
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 同时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可以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受,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德育脱离实际,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下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孩子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因此,他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下,脱离了实际。目标订的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2、德育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
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即;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在当今社会,这种价值观、道德观是要经过学生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社会多元化了,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工作者把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讲给我们的学生,而学生在选择上还没有达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三、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1、净化德育环境,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确定实际有效的德育目标,要歌颂人间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要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2、树立大德育观,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德育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状,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进行德育教育,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去指导行动。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使学生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3、实践同伴与品德的认同
同伴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期望,品德的认同是学生的第一需要。学生在意同伴的认同,同伴之间互相鼓励,竞争,监督,能有效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伴的认同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交往、文体活动、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寻找到自己的被欣赏点,学生能更多地被同伴关注,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欣赏,感受到幸福,从而获得成功;品德认同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实现自身价值,能发挥自己的德育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道德实践与德育建设活动中,形成学生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上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仅要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当前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会联系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环境,使学生在校与在家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刘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朱仁宝.德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