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票房突破100亿需要多长时间?
2014年的内地电影市场耗时5个月,2015年是3个多月,而2016年只用了54天。更令人瞠目的是,这100亿中有三分之一的票房来自一部电影——《美人鱼》,导演是周星驰。
且不论电影口碑如何,对许多观众而言,仅仅是“周星驰”三个字就值得他们走进影院。究其原因,是“星爷出品,必属精品”的信任使然,是“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使命驱动,或者根本没有理由,因为“看电影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不过,从周星驰到星爷,从龙套演员到票房神话,这里面还是有些因由值得聊聊。
成名要从跑龙套开始
当《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一脸严肃地说出“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时,观众和柳飘飘都笑了——明明就是一个“死龙套”嘛,连尸体都演不好,还说自己是演员。但透过尹天仇清亮的眼眸,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坚定,这也是周星驰的坚定。
相较于电影,现实中周星驰的龙套生涯要漫长的多,他的“处女跑”出现在1980年,作品已无从考证,而他出演第一部电影是在1988年。这八年里,除了参加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周星驰做了三件事:担任一档少儿节目的主持人,看书看片研究表演,以及跑龙套。学生甲、村民乙、警察丙……其中最出名的龙套是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匪兵,周星驰向导演提议让匪兵挡一下再死,结果被导演骂了回去,多年后这一幕出现在《喜剧之王》里。
1988年的《霹雳先锋》是周星驰电影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片中偷车贼伟仔一角为周星驰赢得当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之前八年的点滴累积终于迎来爆发的时刻,接下来他联手吴君如拍了《斗气一族》《望夫成龙》,和张学友拍了《最佳女婿》《咖喱辣椒》,并陆续和吴孟达、成奎安、刘镇伟等日后的“黄金班底”合作。不具名的路人甲时代一去不返,周星驰三个字稳坐演员表前列。然而,这只是开始。
从周星驰到“星爷”
不管是不是周星驰的影迷,不管年纪几何,人们总习惯称其为“星爷”。追根溯源,这称谓出自1990年的电影《赌圣》,剧中周星驰饰演的特异功能青年“左颂星”被尊称为“星爷”。当年这部戏拿下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并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也正是《赌圣》让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风格开始走红。同一年,导演王晶借《赌圣》之势如法炮制了一部《赌侠》,主演是刘德华和周星驰,该片票房仅次于《赌圣》。
当周星驰因为《赌圣》《赌侠》火得一塌糊涂时,人们一边为他创下的逆天票房咂舌,一边又不断质疑这颗“周星星”是流星还是恒星。当时香港最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 就曾刊文质疑“周星驰能否成大器”,虽然之后1991年的《逃学威龙》票房再破纪录,但“周星驰”三个字仍不足以服众。
如果说1992年之前人们称周星驰一声“星爷”还显得有些“过誉”,到了1992年,“星爷”的头衔则坐实了。华语电影史上将1992年命名为“周星驰年”,因为这一年香港电影票房前五被周星驰承包了,其中《审死官》还破了他1991年自己创下的票房纪录,并顺手拿了个亚太影展的影帝。但对刚刚三十而立的周星驰来说,他要的不止于此。
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上映,毫无意外地再次拔得票房头筹,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导演署名为“李力持”的电影其幕后导演乃周星驰。王晶曾在公开场合说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唐伯虎》)真正的掌舵人是周星驰而非李力持。”的确,剧中人体作画、痛哭小强、说唱诉苦等无厘头搞笑桥段也只能出自周星驰之手,那种独特的表演节奏、逻辑关系太周氏,太难复制。
是演而优则导,还是当演员乃曲线救国,抑或只是想对作品更有掌控力,总之周星驰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演员,他要做操控整个片场的星爷。
无冕之王——《大话西游》
如果一定要选一部片子作为周星驰的封神之作,那无疑是《大话西游》(包含上下两部)。张立宪在《大话西游宝典》中写道,“周星驰和电影《大话西游》之于90年代后期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如同罗大佑和《光阴的故事》之于80年代中期、金庸和《笑傲江湖》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时至今日在豆瓣电影top250上,《大话西游》仍名列前茅,片中的经典台词在今天亦是常提常新,“笑果”不减当年。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大话西游》当年的票房并不理想,仅勉强回本。这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的后现代解构语境走得太远,严重偏离市场;另一方面与当时港人普遍的“九七情结”不无关系。1995年,回归在即,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未来走势及自我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感到迷茫彷徨,这种情绪充斥全香港。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受到内地大学生近乎疯狂地追捧和热议。
在1996年以后的大学校园,不看《大话西游》被认为是与时代脱节,不能将片中台词倒背如流就是不合群,而到了1999年,网上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站已经有四五十个,对影片的讨论和解读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人们激动地发现,《大话西游》解构了《西游记》的师徒关系、人神关系,解构了时空关系,甚至解构了生与死,唯独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而这两样正是年轻人最在乎的。于是人们一边为这份“懂得”泪流满面,一边在网上为星爷、为《大话西游》呐喊、加冕。
在精力旺盛的学生大军的努力下,《大话西游》在民间以盗版碟的形式迅速流传。据《大话西游宝典》考证,在1997-1998年间,《大话西游》销量喜人,一天能卖出上百张。保守估计,那两年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让周星驰在内地收割了一大批高材生影迷,若干年后,这些学生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拥有了话语权,于是他们年轻时崇拜的星爷就成了主流,被捧上神坛。
隐身幕后,专心造神
《大话西游》之后周星驰的拍戏速度骤减,从一年十部降到一年一部,甚至两三年一部,到了《西游降魔》更是和上一部《长江七号》相隔五年。更令人失望、不解的是,等了五年的《西游降魔》里竟没有周星驰,这时他已经完全退到镜头后面。但看完全片,人们又略感欣慰,“虽然周星驰没有出演,但每个人身上都看得到他的影子”。
以导演身份活跃在片场的周星驰有一个不太友好的头衔——“太上导演”,因为他就像一个暴君,简单粗暴到不近人情,稍不满意就喊cut,并且事无巨细都要管,他的助理形容他“连根牙签掉地上都要管”。演员毛舜筠说他“有点怪”,“我们都想着做好演员本分就好了,但他不是……他整天要求改剧本,不满意就会发火”。正是这份吹毛求疵才有了将功夫融于体育的《少林足球》,集大成之作的《功夫》,重新解读经典的《西游降魔》等各有千秋、予人惊喜的作品。
有人评价《美人鱼》的故事太简单幼稚,像哄骗小孩的童话,周星驰的回应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心理年龄就越来越小,钟爱童话是希望拍出能让小朋友也开心的喜剧。”而我们都知道,心理年龄变小并非是年纪增长的“果”,而是建立在自身越发强大的基础上。如今的周星驰已经拥有足够的掌控力,可以用喜欢的方式讲喜欢的故事,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星爷,现在只想在幕后安安静静地制造神话。
票房突破100亿需要多长时间?
2014年的内地电影市场耗时5个月,2015年是3个多月,而2016年只用了54天。更令人瞠目的是,这100亿中有三分之一的票房来自一部电影——《美人鱼》,导演是周星驰。
且不论电影口碑如何,对许多观众而言,仅仅是“周星驰”三个字就值得他们走进影院。究其原因,是“星爷出品,必属精品”的信任使然,是“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使命驱动,或者根本没有理由,因为“看电影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不过,从周星驰到星爷,从龙套演员到票房神话,这里面还是有些因由值得聊聊。
成名要从跑龙套开始
当《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一脸严肃地说出“其实我是一个演员”时,观众和柳飘飘都笑了——明明就是一个“死龙套”嘛,连尸体都演不好,还说自己是演员。但透过尹天仇清亮的眼眸,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坚定,这也是周星驰的坚定。
相较于电影,现实中周星驰的龙套生涯要漫长的多,他的“处女跑”出现在1980年,作品已无从考证,而他出演第一部电影是在1988年。这八年里,除了参加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周星驰做了三件事:担任一档少儿节目的主持人,看书看片研究表演,以及跑龙套。学生甲、村民乙、警察丙……其中最出名的龙套是83版《射雕英雄传》中的匪兵,周星驰向导演提议让匪兵挡一下再死,结果被导演骂了回去,多年后这一幕出现在《喜剧之王》里。
1988年的《霹雳先锋》是周星驰电影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片中偷车贼伟仔一角为周星驰赢得当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之前八年的点滴累积终于迎来爆发的时刻,接下来他联手吴君如拍了《斗气一族》《望夫成龙》,和张学友拍了《最佳女婿》《咖喱辣椒》,并陆续和吴孟达、成奎安、刘镇伟等日后的“黄金班底”合作。不具名的路人甲时代一去不返,周星驰三个字稳坐演员表前列。然而,这只是开始。
从周星驰到“星爷”
不管是不是周星驰的影迷,不管年纪几何,人们总习惯称其为“星爷”。追根溯源,这称谓出自1990年的电影《赌圣》,剧中周星驰饰演的特异功能青年“左颂星”被尊称为“星爷”。当年这部戏拿下香港电影票房冠军,并打破香港开埠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也正是《赌圣》让周星驰的无厘头表演风格开始走红。同一年,导演王晶借《赌圣》之势如法炮制了一部《赌侠》,主演是刘德华和周星驰,该片票房仅次于《赌圣》。
当周星驰因为《赌圣》《赌侠》火得一塌糊涂时,人们一边为他创下的逆天票房咂舌,一边又不断质疑这颗“周星星”是流星还是恒星。当时香港最著名的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 就曾刊文质疑“周星驰能否成大器”,虽然之后1991年的《逃学威龙》票房再破纪录,但“周星驰”三个字仍不足以服众。
如果说1992年之前人们称周星驰一声“星爷”还显得有些“过誉”,到了1992年,“星爷”的头衔则坐实了。华语电影史上将1992年命名为“周星驰年”,因为这一年香港电影票房前五被周星驰承包了,其中《审死官》还破了他1991年自己创下的票房纪录,并顺手拿了个亚太影展的影帝。但对刚刚三十而立的周星驰来说,他要的不止于此。
1993年《唐伯虎点秋香》上映,毫无意外地再次拔得票房头筹,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导演署名为“李力持”的电影其幕后导演乃周星驰。王晶曾在公开场合说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唐伯虎》)真正的掌舵人是周星驰而非李力持。”的确,剧中人体作画、痛哭小强、说唱诉苦等无厘头搞笑桥段也只能出自周星驰之手,那种独特的表演节奏、逻辑关系太周氏,太难复制。
是演而优则导,还是当演员乃曲线救国,抑或只是想对作品更有掌控力,总之周星驰不想再做“任人摆布”的演员,他要做操控整个片场的星爷。
无冕之王——《大话西游》
如果一定要选一部片子作为周星驰的封神之作,那无疑是《大话西游》(包含上下两部)。张立宪在《大话西游宝典》中写道,“周星驰和电影《大话西游》之于90年代后期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如同罗大佑和《光阴的故事》之于80年代中期、金庸和《笑傲江湖》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时至今日在豆瓣电影top250上,《大话西游》仍名列前茅,片中的经典台词在今天亦是常提常新,“笑果”不减当年。
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大话西游》当年的票房并不理想,仅勉强回本。这一方面是电影本身的后现代解构语境走得太远,严重偏离市场;另一方面与当时港人普遍的“九七情结”不无关系。1995年,回归在即,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的未来走势及自我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感到迷茫彷徨,这种情绪充斥全香港。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受到内地大学生近乎疯狂地追捧和热议。
在1996年以后的大学校园,不看《大话西游》被认为是与时代脱节,不能将片中台词倒背如流就是不合群,而到了1999年,网上关于《大话西游》的网站已经有四五十个,对影片的讨论和解读成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人们激动地发现,《大话西游》解构了《西游记》的师徒关系、人神关系,解构了时空关系,甚至解构了生与死,唯独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而这两样正是年轻人最在乎的。于是人们一边为这份“懂得”泪流满面,一边在网上为星爷、为《大话西游》呐喊、加冕。
在精力旺盛的学生大军的努力下,《大话西游》在民间以盗版碟的形式迅速流传。据《大话西游宝典》考证,在1997-1998年间,《大话西游》销量喜人,一天能卖出上百张。保守估计,那两年全国至少卖出十万张以上《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让周星驰在内地收割了一大批高材生影迷,若干年后,这些学生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拥有了话语权,于是他们年轻时崇拜的星爷就成了主流,被捧上神坛。
隐身幕后,专心造神
《大话西游》之后周星驰的拍戏速度骤减,从一年十部降到一年一部,甚至两三年一部,到了《西游降魔》更是和上一部《长江七号》相隔五年。更令人失望、不解的是,等了五年的《西游降魔》里竟没有周星驰,这时他已经完全退到镜头后面。但看完全片,人们又略感欣慰,“虽然周星驰没有出演,但每个人身上都看得到他的影子”。
以导演身份活跃在片场的周星驰有一个不太友好的头衔——“太上导演”,因为他就像一个暴君,简单粗暴到不近人情,稍不满意就喊cut,并且事无巨细都要管,他的助理形容他“连根牙签掉地上都要管”。演员毛舜筠说他“有点怪”,“我们都想着做好演员本分就好了,但他不是……他整天要求改剧本,不满意就会发火”。正是这份吹毛求疵才有了将功夫融于体育的《少林足球》,集大成之作的《功夫》,重新解读经典的《西游降魔》等各有千秋、予人惊喜的作品。
有人评价《美人鱼》的故事太简单幼稚,像哄骗小孩的童话,周星驰的回应是:“自己年纪越来越大,心理年龄就越来越小,钟爱童话是希望拍出能让小朋友也开心的喜剧。”而我们都知道,心理年龄变小并非是年纪增长的“果”,而是建立在自身越发强大的基础上。如今的周星驰已经拥有足够的掌控力,可以用喜欢的方式讲喜欢的故事,曾经被捧上神坛的星爷,现在只想在幕后安安静静地制造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