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图书市场新特征
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基本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品种大量增长已逼近甚至超过市场总量的容纳能力,特别是21世纪非纸介出版物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形成了较大冲击。我国图书市场的规模增速缓慢,甚至有下降倾向,库存图书几乎逼近年度销售额。自2003年开始,以发行图书为主的新华书店系统以及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购进和销售数量持续下降,库存增加。与上年相比,2003年图书购进数量下降0.81%,销售数量下降1.9%,图书库存数量增长4.45%,达到38.54亿册,金额401.38亿元。2004年各种出版物(主体是图书)购进数量下降1.74%,销售数量下降0.91%,库存数量增长8.04%,达到41.64亿(册张份盒),金额449.13亿元。
与图书出版的相对停滞相对应的,是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的强劲增长势头。2002年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数量增长皆超过50%,电子出版物数量增长更是高达114.8%。2003年录音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皆有所下降,但录像制品数量增长61.84%。2004年音像制品有所下降,但电子出版物数量增长58.66%。
销售的集中化倾向日益明显。就零售市场来讲,图书市场开始向少数品种集中。以文学类图书为例,占品种1/3(33.33%)的文学类图书承担了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94%以上的销量,2/3的图书品种挤在不足6%的市场上,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图书属于无效供给。我们的出版社、我们的分销渠道实际上真正获利的是不足10%的图书品种(有数据显示,7%的畅销品种占有市场的70%以上的销量),但却经营着并不获利的90%的图书品种。品种竞争时代已经过去,大规模的卖场建设也已经成为图书市场难于消化的鸡肋。大的卖场可以存在,并会在当地市场上占据主导的位置,但集约化的专卖店、专业连锁书店会以更为灵巧的形式迅速渗入市场,获得高赢利回报。
盗版依然严重,市场无序化程度没有根本改变。初步统计,每年这些违规从事图书发行的数额高达几十亿元。盗版盗印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是市场无序化的标志。大量的小规模的发行网络的存在是市场无序化的基本土壤。
分销现状
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远未建立。新华书店已不再是传统的全国一盘棋的模式,基本上以省为界,形成了以省店为核心的发行集团。但遗憾的是,目前市场的分割与无序趋于严重了。
难以想像,一个省可以培育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发行集团,无论它是连锁的,还是非连锁的。把一个产业限定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实际上是把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各自封闭的小市场,把产业压制在一个狭小的规模上,保护了落后,限制了扩张和发展。统一的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是要几家发行企业的业务能够辐射全国范围,并以它们为核心营造产业的链条。
新华书店渠道。通过集团化、连锁经营做大了一批省新华书店,如江苏、四川、浙江、山东、广东等。但裂变之后的聚变仍未发生,虽有一些迹象表明,聚变正在成为主导,但阻力很大。
浙江新华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3年11月开始实施跨省连锁,先后在江苏徐州、上海、深圳等地开了6家店,经营面积3万多平方米。另外,江苏、四川、辽宁等集团也开始尝试跨地区开办跨省连锁店。
民营渠道。《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分销渠道的发展,特别是民营渠道的发展。由于民营渠道是在“主流”的新华书店的缝隙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无论在操作上、交易规则上、人员交流上都处于“非主流”位置。其发展并非如想象中那么迅速,“名虽正,而言未顺”。
其他渠道。出版社自建渠道(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商业资本兼营渠道(如南京大众书局)、外资渠道(如贝塔斯曼与辽宁集团的合作)以及一些超市、邮局、车站、机场等零售商业和交通机构兼营渠道等。这些渠道特别是一些外资和商业资本正在积极拓展,攻城掠地,但总的来讲,渠道发展迟缓,对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
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基本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图书品种大量增长已逼近甚至超过市场总量的容纳能力,特别是21世纪非纸介出版物飞速发展,对传统的图书出版和发行形成了较大冲击。我国图书市场的规模增速缓慢,甚至有下降倾向,库存图书几乎逼近年度销售额。自2003年开始,以发行图书为主的新华书店系统以及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购进和销售数量持续下降,库存增加。与上年相比,2003年图书购进数量下降0.81%,销售数量下降1.9%,图书库存数量增长4.45%,达到38.54亿册,金额401.38亿元。2004年各种出版物(主体是图书)购进数量下降1.74%,销售数量下降0.91%,库存数量增长8.04%,达到41.64亿(册张份盒),金额449.13亿元。
与图书出版的相对停滞相对应的,是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出版的强劲增长势头。2002年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数量增长皆超过50%,电子出版物数量增长更是高达114.8%。2003年录音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皆有所下降,但录像制品数量增长61.84%。2004年音像制品有所下降,但电子出版物数量增长58.66%。
销售的集中化倾向日益明显。就零售市场来讲,图书市场开始向少数品种集中。以文学类图书为例,占品种1/3(33.33%)的文学类图书承担了整个文学类图书市场的94%以上的销量,2/3的图书品种挤在不足6%的市场上,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图书属于无效供给。我们的出版社、我们的分销渠道实际上真正获利的是不足10%的图书品种(有数据显示,7%的畅销品种占有市场的70%以上的销量),但却经营着并不获利的90%的图书品种。品种竞争时代已经过去,大规模的卖场建设也已经成为图书市场难于消化的鸡肋。大的卖场可以存在,并会在当地市场上占据主导的位置,但集约化的专卖店、专业连锁书店会以更为灵巧的形式迅速渗入市场,获得高赢利回报。
盗版依然严重,市场无序化程度没有根本改变。初步统计,每年这些违规从事图书发行的数额高达几十亿元。盗版盗印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标志,也是市场无序化的标志。大量的小规模的发行网络的存在是市场无序化的基本土壤。
分销现状
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远未建立。新华书店已不再是传统的全国一盘棋的模式,基本上以省为界,形成了以省店为核心的发行集团。但遗憾的是,目前市场的分割与无序趋于严重了。
难以想像,一个省可以培育一个世界级的超级发行集团,无论它是连锁的,还是非连锁的。把一个产业限定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实际上是把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各自封闭的小市场,把产业压制在一个狭小的规模上,保护了落后,限制了扩张和发展。统一的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是要几家发行企业的业务能够辐射全国范围,并以它们为核心营造产业的链条。
新华书店渠道。通过集团化、连锁经营做大了一批省新华书店,如江苏、四川、浙江、山东、广东等。但裂变之后的聚变仍未发生,虽有一些迹象表明,聚变正在成为主导,但阻力很大。
浙江新华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2003年11月开始实施跨省连锁,先后在江苏徐州、上海、深圳等地开了6家店,经营面积3万多平方米。另外,江苏、四川、辽宁等集团也开始尝试跨地区开办跨省连锁店。
民营渠道。《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多种分销渠道的发展,特别是民营渠道的发展。由于民营渠道是在“主流”的新华书店的缝隙中艰难地成长起来的,无论在操作上、交易规则上、人员交流上都处于“非主流”位置。其发展并非如想象中那么迅速,“名虽正,而言未顺”。
其他渠道。出版社自建渠道(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商业资本兼营渠道(如南京大众书局)、外资渠道(如贝塔斯曼与辽宁集团的合作)以及一些超市、邮局、车站、机场等零售商业和交通机构兼营渠道等。这些渠道特别是一些外资和商业资本正在积极拓展,攻城掠地,但总的来讲,渠道发展迟缓,对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