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研发嵌入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吗——技术创新表现的作用

来源 :国际贸易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构建了外资研发嵌入、技术创新表现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逻辑框架,利用中国2003—2016年省级统计资料,在测度各省份外资研发嵌入指数和技术创新表现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2SLS模型、GLS模型和Sobel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了上述逻辑框架。研究发现:第一,外资研发嵌入显著促进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种促进效果在中东部地区更为明显,而在西部地区不明显;第二,技术创新表现在外资研发嵌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异质性明显,其中,市场创新绩效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进步方向发挥调节作用;第三,市场创新绩效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中的技术水平层面,而在技术效率层面不显著,技术进步越偏向资本,市场创新绩效就越能促进对外直接投资。上述结论在不同模型设定条件下具有稳健性。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发布的投入产出表,首次从三次产业整体到产业细分多个维度,基于增加值投入产出分解法重构测算了2000—2014年全球43个样本经济体的真实出口技术复杂度,并根据测算结果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及经济开放对出口技术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后中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较快,但指数增长的背后更多是跟上全球出口技术复杂度上升之势的水平效应,能够最终推动中国技术复杂度相对超越的增长效应并不明显,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对落后的局面尚未改变;造成中国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
本文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在测算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基础上,研究了出口退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退税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通过了异质性检验;出口退税引致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上升的一般贸易占比调节效应大于其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成本加成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从出口退税的视角解释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提升的事实和路径。
传统关境统计法由于高估贸易利益进而导致企业出口引致的真实就业效应产生偏误。本文测算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从增加值贸易视角重新探讨中国企业出口的就业效应,并选取实际有效汇率做工具变量,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与传统关境统计方法下的贸易总量相比,企业DVAR提升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提高出口国内附加值比单纯扩张出口规模更为重要;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规模的提升最明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对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
对外开放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决策。然而,对外开放是否缩小了中美两国的技术差距。本文采用1998—2011年中国制造业最为细分的4位码行业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制造业技术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不利于缩小中美技术差距,进口贸易显著缩小了中美技术差距,FDI对中美技术差距的影响不显著;从影响渠道来看,进口贸易的竞争效应比溢出效应更能缩小中美技术差距;FDI的竞争效应缩小了中美技术差距而溢出效应扩大了中美技术差距;贸易开放和FDI通过资源再配置和降低融资约
本文将海外投资企业数量的增长分解为母公司数量、家族规模和跨行业投资三个边际,在此基础上,依据自由贸易协议中的负面清单,对美国海外投资的行业壁垒强度进行了测算,结合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细分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检验了投资壁垒对海外投资企业增长边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壁垒强度越高,从事海外投资的母公司数量越少,平均规模越大;较高的投资壁垒在提升母公司平均规模的同时也减少了投资机会,母公司平均规模的提升倾向于提高家族规模,而投资机会的减少则倾向于降低家族规模,两方面因素的叠加引致投资壁垒强度对家族规模的影
本文通过对萨缪尔森有关中美贸易的李嘉图—穆勒模型与广义价值论分析框架的比较,认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部门的技术进步虽然会使中美两国共同受益,但中国的受益程度要大于美国;而中国具有比较劣势部门的技术进步虽然短期内会在增进中国贸易利益的同时使美国的贸易利益减少,但这种贸易利益的再分配完全是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公平竞争等价交换的结果,两国的实际人均收入与自给自足相比仍然是提高的,当这种持续的技术进步导致中美两国比较优势发生逆转时,新的自由贸易模式会使两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再度提高,美国实际人均收入并不会受到"永久性
期刊
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本土企业单位劳动成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强度上升显著推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单位劳动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外资进入强度上升带来的正向工资溢出效应,推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人均工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外资进入强度上升通过产品市场份额挤占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两种机制带来的负向技术挤出效应,拉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人均产值。因此,我国急需改变引进外资模式,避免引进外资对本土制造业企业竞争力造成损害。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投入服务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本文在测算中国制造业出口投入服务化水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考察了不同来源服务投入水平对中国制造业TFP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制和渠道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呈现整体上升态势,在技术改进驱动下中国制造业TFP普遍提升;在国内投入服务化"挤出效应"作用下,投入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TFP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影响;规模效应是国内投入服务化影响中国制造业TFP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国内投入服务化对技术效率的抑
基于新—新经济地理的前沿领域,本文在出口企业的异质性进入成本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先驱者—跟随者"模式,提出了基于异质性理论的企业生产率跟随者优势假说。运用Blinder-Oaxaca的因素分解模式研究出口跟随者相比先驱者的生产率优势程度,发现先驱者的经验值或存活率越高,出口企业的跟随优势越明显;跟随者生产率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在欧美地区优势大于其他各目标区域,在亚洲目标区域跟随者生产率优势并不明显;先驱者企业更容易通过俘获发展中国家市场相对不够完善的监管部门来降低进入成本,故在成熟完善的发达国家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