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鞫尺是一种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龋齿是牙体组织脱钙、有机质分解、牙体解剖形态溶解破坏引起的口腔常见疾病。体内体外多种因素可以导致龋齿发病。
【关键词】 龋齿;病因;防治;机制
1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龋齿防治
2.1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考文献
[1]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5]谭艾贤.窝沟封闭防龋的临床研究及护理.南方护理杂志,1998,5(6).
[6]马宏.氟化物对口腔微生物的生物学作用.北京口腔医学,1998,6(3).
【关键词】 龋齿;病因;防治;机制
1龋齿的发病原因及分析
1.1龋齿的主要发病机制
龋齿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发生因素很复杂。龋病是在微生物、食物和宿主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即:①致龋的细菌;②致龋的饮食与碳水化合物(糖和淀粉);③易感的牙齿龋齿发生的主要过程是由变形链球菌、某些乳杆菌和放射菌属在口腔中遇到糖,使糖发酵产生酸,酸腐蚀牙齿形成龋齿。在正常情况下,人口腔里的牙菌斑的酸碱度呈中性或接近中性,而在进食糖后5~10 min牙菌斑酸碱度便迅速下降,然后缓慢回升,约在40 min左右恢复到接近中性,在牙菌斑的酸碱度下降到5.5以下时,牙齿会轻度脱矿,而当牙菌斑的酸碱度恢复到正常水平时,牙齿能够再度矿化。脱矿和再矿化如果能保持平衡牙齿就可维持健康状态。
1.2唾液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目前有资料显示,唾液成分与龋齿发病率有关,尤其与口腔中唾液流量、流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流速快有助于冲洗牙菌斑和食物残渣,稀释牙面上的酸性产物,减少龋齿的发生。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效的抗龋因子。另外,对婴幼儿来说,喂养方式也与乳牙患病率有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者乳牙患龋率、患龋者均较人工喂养、混合喂养的发病率低,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3牙菌斑对龋齿发病的影响
龋齿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其发展过程是由浅层向深层扩展。牙齿萌出后,表面就很快有牙菌斑黏附。牙菌斑是一种稠密的、不定型的、牢固地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细菌性薄膜,而牙菌斑中的变形链球菌能将食物中糖和淀粉发酵产生有机酸,有机酸长期作用牙齿,使牙齿脱矿而形成龋齿。这个龋患的基本过程缓慢而持久。大量资料显示,牙齿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出生后6个月的幼儿,上领乳前牙即可患龋。第一恒磨牙从7岁左右即可开始患龋,因此龋齿是从幼儿期就必须抓紧预防的一种疾病。
1.4龋齿的发病过程分析
在龋齿开始形成时,患者没有疼痛和其他不适感,当龋病发展到出现明显的龋洞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就较为敏感,有酸疼感。当龋洞扩展接近牙髓时,患者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感到明显疼痛。如果食物进入洞内,也可因食物的压迫而产生明显的疼痛。患了龋病以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往往细菌就会侵入牙髓而发展成牙髓炎。细菌进入牙根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牙槽脓肿,急性牙槽脓肿可引起面部肿胀,这些都是最常见的龋齿的并发症。随着牙体硬组织的不断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形成残根,甚至牙缺失,不仅影响消化功能,甚至使健康素质下降,因此,龋齿是严重影响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疾病。
2龋齿防治
2.1口腔清洁维护
科学地刷牙可以清除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儿童应养成少吃甜食和零食,尤其睡前不吃东西的好习惯。家长随时对婴幼口腔卫生及牙齿发育生长情况进行监护,尤其是父母亲有龋齿者更应该加强防护,避免唾液交叉传染,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2氟化物的应用
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可以起到防龋的作用。使用含氟牙膏是比较经济实惠的方法。另外还可倩氟化水、含氟漱口液等。
2.3窝沟封闭剂的应用
双尖牙和磨牙的咀嚼面有许多微细的窝沟,窝沟内部有微生物和食物残屑。由于窝沟太细,牙刷不能达到窝沟底部,因此窝沟易发生龋齿。窝沟封闭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屑在窝沟内堆积,从而可以预防窝沟龋的发生。一些医疗单位采取窝沟封闭防龋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2.4免疫制剂的应用
经过多年来的研发及探索,以及对口腔免疫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具有高效免疫活性的抗致龋菌鸡卵黄免疫球蛋白和防龋疫苗将逐渐走向临床。免疫制剂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抑制口腔致病菌,增强机体防龋的能力。
2.5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合理应用与补充
如果在牙齿生长发育期合理的补充钙,铁、磷、氟及维生素D等对牙齿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会防止牙齿钙化不全,牙质受损,增强牙齿硬度和韧度。
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所以防治龋齿刻不容缓,龋齿的预防要从各个致病因素着手。从牙胚在胚胎期生成就开始加强孕妇的孕期卫生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哺乳期科学喂养,注意口腔护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口腔卫生习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牙齿萌出后要随时检查,采用综合防龋措施预防龋齿的发生,发现问题早治早防。
参考文献
[1]季成叶.1995年中国学生龋患流行病学研究系列报告.中国公共卫生,1995,15(2).
[2]董德慧,王东川,杨芳,等.医科大学学生常见牙病调查与分析.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8,19(1).
[3]刘忠岐,侯铁舟,阮建平,等.陕西省6岁和12岁儿童患龋情况调查分析.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
[4]石炜,时清,郝世雄,等.儿童唾液成分与龋齿关系的分析.北京口腔医学,1998,6(2).
[5]谭艾贤.窝沟封闭防龋的临床研究及护理.南方护理杂志,1998,5(6).
[6]马宏.氟化物对口腔微生物的生物学作用.北京口腔医学,19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