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CNKI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多视角把握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情况。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主题与内容多样而广泛;研究格局从单一对象讨论上升到框架体系研究;研究范畴从国内治理逐渐拓展至全球治理。目前,已有研究在力量整合、内容深化、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未来这方面研究应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引导,优化整合各方力量,实现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的结合,同时兼顾研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1-0087-15
〔作者〕 廖冲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四川成都 610072
张 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2
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和总结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契合了时代和理论发展的新要求。本文以2012~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623篇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2012~2018年(截止至9月底)期间相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全景式知识图谱,并从研究时区分布、研究力量、热点主题、薄弱环节、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主要方法
文献计量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的期刊论文,论文的来源为CSSCI(包括扩展版)期刊。检索条件是:篇名为"习近平"并含"思想",期刊论文的检索年限为2012~2018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1644篇,通过手工筛选最终得到了1623篇用于计量分析的期刊论文,并从CNKI数据中下载了Refoworks的计量分析的题录数据,题录数据主要包括标题、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内容,主要用于计量分析使用。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软件作为计量与可视化研究工具。该软件不仅能够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与分布,而且还能够提供其他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如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的合作等。详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页。可以解决某一领域的以下问题:一是哪些文献是具有开创性与标志性的;二是在某一研究历程中哪些文献起着关键作用;三是哪些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四是不同研究领域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五是研究前沿是如何演变的。详见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在对下载的样本期刊数据进行有效清理与储存后,设置年度切片时间为一年,阈值取前50,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来绘制共现图谱、时区视图等,并生成对应的信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知识图谱概况
本文主要选取样本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群、机构类别、高频关键词等重要指标,通过计量分析全景式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研究的概况。文献的年份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变迁轨迹;作者群与机构类别可以有效地反映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与高产研究机构情况;高频关键词通过对文献核心内容的表达,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界的研究热点与主题变迁进程。
(一)论文年代分布
通过分析文献年代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在重要时间节点发文数量变化状况及未来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前上升的趋势较为平缓,从2013年开始呈现快速飙升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以后相关论文每年呈现倍速增加的趋势。其一,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八大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由此,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升温,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其二,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民族、宗教、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论述,学界据此进行了分领域式的专题研究,相应的研究论文也呈现快速飙升的趋势,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学术热潮。其三,2016年10月至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与确立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视野由国内研究转向国际视野,"在考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在思考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等国际性问题"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的国际传播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车轴:《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期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进一步探讨》,《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5期。。预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关的学术论文将保持快速、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党和国家新政策、新理念与新思想导向的特色,彰显了学术研究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二)作者分布
作者分布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学者发文状况。通过分析作者分布可以直观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高产作者的发文状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9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王永贵教授(8篇)、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韩庆祥教授(6篇)、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书生教授(6篇)、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包心鉴教授(6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5篇)等作者,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他们主要围绕宏观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意识形态观、治国理政观等,中微观层面的经济观、扶贫观、生态文明建设观、法治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少量的合作发文成果中,在宏观层面上,肖贵清与田桥对习近平治国理政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治国理政的逻辑主线、框架结构来厘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肖贵清、田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框架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王永贵与路媛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进行了述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彰显了自身道路自信与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制度优势。王永贵、路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独特优势--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理念的重要论述》,《理论探讨》2016年第6期。在中微观层面上,白暴力与方凤玲聚焦习近平的经济观,以经济新常态为主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和宏观运行理论。方凤玲、白暴力:《习近平经济新常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人文杂志》2018年第7期。秦书生和张海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阐释,用唯物史观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以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秦书生、张海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学术探索》2018年第3期。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通过分析机构分布可以直观地反映该领域研究主要发文机构的状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中共中央党校(80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2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9篇)、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4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9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2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5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3篇)、南京师范大学(23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多以高校二级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研究阵地,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图2和图3中字体和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程度表示作者或机构之间合作次数的多少。从图2、图3可以看出,各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很少有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跨学科、跨研究方法等方面合作交流还不多,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独立研究状态。因此,加强各作者群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是纵深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研究的重要任务。
(四)高频关键词概况
词频分析主要是分析样本期刊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词频分析的目的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分析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高低分布,以探究该领域的发展动向与研究热点(详见表1)。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617中国共产党243新时代10718理论创新244治国理政8719精准扶贫2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720生态文明246全面从严治党4721文化自信21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522意识形态208习近平开放型经济思想3823党建思想209马克思主义3724十九大2010思想36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911人类命运共同体3126党的建设1812治国理政思想3027新发展理念17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828经济思想1714以人民为中心2829从严治党1715中国梦2730思想政治教育17表1的高频关键词代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动向与热点主题。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习近平思想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治国理政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等方面,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民族、科技、外交观等方面。
通过对研究主题关键词进行最小树聚类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布状况(如图4所示)。
图4全景式展示了2012~2018年(截止9月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热点主题的全貌。具体而言,包括习近平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论述及观点。这些研究主题正好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的热点主题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干部队伍、反腐倡廉、纪律建设、从严治党、政治生态、作风建设等。二是关于习近平法治建设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依法治国、公正司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三是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等。四是关于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等。五是关于习近平发展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经济思想、新发展思想、精准扶贫、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六是关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国际战略、全球治理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题变迁
时区图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研究热点分布状况。通过分析研究主题时区分布可以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同时间段的热点主题分布状况(如图5所示)。
根据时区视图,并结合前述的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最小树聚类图谱,可以将该领域研究的主题变迁过程归纳如下。
(一)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全面丰富
由图4、图5的综合分析可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题众多,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从研究领域来看,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方面有效地阐释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这样的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提出了诸多新思想与新战略,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唐洲雁:《习近平思想理论创新系列专题研究》,《东岳论丛》2017年第1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对该领域的专题探讨,重点概括归纳为以下五个专题:
1.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之中,回答了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从严治党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核心观点。学界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内在逻辑、特质、核心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反思苏共亡党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对于提升党执政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袁银传、秦红:《从苏共亡党历史教训看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5期。全面从严治党观以"抓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根本遵循(三严三实)--纵深推进(两学一做)"为基本逻辑主线,魏伦、田克勤:《习近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内在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3期。彰显了政治与纪律建设紧密结合、思想与制度建设同时发力、组织与作风建设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质魏晓文、董蕾:《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3期。。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观揽括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的核心内容。张士海、王国龙:《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2.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论述。当前学界对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渊源、理论逻辑、主要内容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与法制保障李林:《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战略》,《法学杂志》2016年第5期。,其核心逻辑在于处理好法治与人治、德治、政策治国的关系,并把握好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的关系。陈勇:《论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的灵魂和主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9期。习近平的法治思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以及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戴艳军、段中卫:《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3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思维主要包括战略考量、根本方向、总体布局、推进方略、保障机制五大方面。戴艳军、段中卫:《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以上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的法治思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论断。
3.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怎么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鲜明特质、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汪玉凯:《从习近平治国使命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3期。具有改革意志、精神实质、基本要义、文化传承、改革眼光方面的鲜明特质。辛向阳:《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探索》2014年第5期。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在改革方向、改革目標、改革价值、改革方法、改革重点、改革保障等多个维度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孙肖远:《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内在逻辑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核心内容包括改革价值论、时态论、系统论、目标论、方向论、条件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主要内容赵付科、季正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以上研究成果深入、系统地拓展和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的核心论断。
4.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诸多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目前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时代意义 、逻辑体系、核心内容、地区实践方面进行了探讨。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具有历史自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意义蒋英州:《使命担当与理论开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时代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季素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逻辑体系论略》,《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包括精准扶贫目标论、方略论、社会合力脱贫论、制度论、世界合作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蔡晓良、谢强、陈宝国:《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沈万根、马冀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以上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充分阐释和深化了习近平精准扶贫观。 5.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逻辑理路、主要内容、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涵盖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周光迅、李家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与当代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9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王金磊、吕瑶:《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其主要内容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红线论、生态系统修养生息论。李雪松、孙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整体性思维、对立统一思维、实践思维等科学思维。李丽、佘梅溪、李明宇:《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综上所述,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系列论断、观点,学界给予了及时的理论回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题呈现丰富而多样的特性。
(二)研究格局从单一对象研究上升到框架体系的研究
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开始由碎片化向综合性、整体性的思想体系探讨推进。随着各界对习近平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开始由早期的单一性、小领域的分散化探讨转向综合性、整体性探讨,并在研究过程中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逻辑、重点领域与相互关系。
1.思想体系总体框架
学界从宏观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一是涵盖国内外要素的宏观层面的总体框架。习近平政治思想体系包括以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公正社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以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观等基本思想框架体系。杨光斌:《习近平的政治思想体系初探》,《学海》2017年第4期。二是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要素的总体框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鲁品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系统辩证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三是综合提炼框架体系。"12345"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总体框架,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陈树文、林柏成:《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格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思想体系构成要素
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理解与阐释。在内容层面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由"重大时代课题""八个明确坚持"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内容构成。梅荣政:《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4期。在核心要素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包括"中国梦""五大建设""军队与国防外交""改革发展"等内容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延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体会》,《理论学刊》2014年第10期。在继承与发展层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包含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其内涵非常丰富,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严书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线》,《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3.思想体系各要素关系
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关系层面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其中,宏观层面属于具有方向指引性质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中观层面则带有具有理念、总体布局与战略部署性质的思想,微观层面则属于目标实现的具体条件保障的思想。三者密切相关、环环相扣,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科学思想的框架体系。李安增、朱辰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 在逻辑关系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两个逻辑前提,人民逻辑、现代化逻辑以及改革逻辑的三条逻辑主线,求真务实、责任担当和与时俱进的三个逻辑特征,這构成了习近平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邓跃茂:《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综上,学者们开始聚焦于探讨习近平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内在逻辑、核心特征、主要关系等方面,这表明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也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研究范畴逐渐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
学界的研究范畴开始由国家治理转向全球治理,表明了该领域研究在价值层面上开始从"国家主义"向"国际主义"过渡,也间接反映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在全球化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习近平全球治理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主要内容、逻辑体系等方面。
1.全球治理观的价值与内涵
一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价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与指导价值张历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人民论坛》2017年第7期。,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当代世界》2017年第11期。二是习近平全球价值观的内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彰显了共同价值诉求、共同治理手段、共同繁荣目标的基本内涵刘德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中国智慧》,《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可以从区域范围、基本原则与主要手段方面来进行理解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 2.全球治理观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彰显了共同担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秩序、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等核心内容,形成了主体鲜明、内涵丰富的逻辑体系。刘志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理论探索》2017年第4期。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遵循了强调"世界多样"--注重"国家平等"--主张"文明互鉴"--注重"包容发展"--强调"互利普惠"的内在逻辑,韩庆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东岳论丛》2017年第11期。彰显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周显信、罗馨:《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结构与构建路径》,《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
3.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方面的持久和平、安全方面的普遍安全、经济方面的共同繁荣、文化方面的开放包容、环境方面的清洁美丽等要素。石云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髓与要义包括价值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合作共同体。韩庆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东岳论丛》2017年第11期。习近平"四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涵盖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化互鉴、心灵亲诚方面。谢文娟、张乾元:《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位一体"--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可见,学界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渐向"全球治理"倾斜,这些研究对应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的范围与主题得到了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从学科看,该领域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从领域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會、生态、外交等方面,这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是跨学科、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在思路方面,学界不局限于习近平某一方面思想的碎片化研究,开始从整体性视角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习近平各方面思想的内在逻辑、框架体系、相互关系进行论证与分析,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目前,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融合。目前研究力量较为单一且缺乏合力。在学科方面,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面成果相对较少。同时,不同学科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缺乏融合与交叉,学科研究"单兵推进"现象明显。在机构与作者方面,诸多机构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也有专门致力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者,但是这些机构与学者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在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研究方面缺乏合作与交流。
二是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全面而不深入""碎片而不系统"的问题。首先是研究内容全面而不深入。研究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研究主题较为全面,但是研究深度不够。主题的纵深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不能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其次是研究内容碎片而不系统,多集中在习近平某一方面的思想研究,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而系统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逻辑的成果还不多见。
三是研究导向呈现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的特征。研究的内容多呈现宏观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论证与分析,缺乏中微观工具理性的实践性内容阐释。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包括丰富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内容,也包括诸多能够有效指导治国理政实践的内容。这也是今后有效纵深推动和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重价值的重要任务。
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阐释为指导,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研究力量的整合,推动形成研究合力。如何将各种研究力量有效整合是今后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不同研究机构、作者、期刊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研究状态,从而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交叉与融合,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意蕴。
二是要系统、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理论、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理论政策三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地分析并拓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的内容,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是既要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价值理性,也要重视工具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统一。价值理性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宏观、中观层面对治国理政方向与战略的指引,工具理性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微观层面对治理实践的指导。未来该领域研究需要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起来。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9)01-0087-15
〔作者〕 廖冲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四川成都 610072
张 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72
深入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也是理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梳理和总结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契合了时代和理论发展的新要求。本文以2012~2018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623篇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期刊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了2012~2018年(截止至9月底)期间相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全景式知识图谱,并从研究时区分布、研究力量、热点主题、薄弱环节、发展趋势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研究数据来源与主要方法
文献计量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的期刊论文,论文的来源为CSSCI(包括扩展版)期刊。检索条件是:篇名为"习近平"并含"思想",期刊论文的检索年限为2012~2018年,检索条件为"精确"。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1644篇,通过手工筛选最终得到了1623篇用于计量分析的期刊论文,并从CNKI数据中下载了Refoworks的计量分析的题录数据,题录数据主要包括标题、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等内容,主要用于计量分析使用。
本文主要运用Citespace软件作为计量与可视化研究工具。该软件不仅能够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与分布,而且还能够提供其他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如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的合作等。详见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页。可以解决某一领域的以下问题:一是哪些文献是具有开创性与标志性的;二是在某一研究历程中哪些文献起着关键作用;三是哪些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四是不同研究领域之间是如何联系的;五是研究前沿是如何演变的。详见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页。
在对下载的样本期刊数据进行有效清理与储存后,设置年度切片时间为一年,阈值取前50,选择最小生成树算法来绘制共现图谱、时区视图等,并生成对应的信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知识图谱概况
本文主要选取样本论文的发表年份、作者群、机构类别、高频关键词等重要指标,通过计量分析全景式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研究的概况。文献的年份可以从时间的角度反映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变迁轨迹;作者群与机构类别可以有效地反映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与高产研究机构情况;高频关键词通过对文献核心内容的表达,能够更深入地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界的研究热点与主题变迁进程。
(一)论文年代分布
通过分析文献年代分布情况,可以直观地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研究文献在重要时间节点发文数量变化状况及未来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3年前上升的趋势较为平缓,从2013年开始呈现快速飙升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以后相关论文每年呈现倍速增加的趋势。其一,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八大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由此,该领域的研究开始升温,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其二,2013年11月~2016年10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其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民族、宗教、生态文明、国家安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论述,学界据此进行了分领域式的专题研究,相应的研究论文也呈现快速飙升的趋势,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学术热潮。其三,2016年10月至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与确立阶段。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视野由国内研究转向国际视野,"在考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也在思考全球治理、人类社会发展等国际性问题"陈金龙:《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的国际传播过程就是中国贡献全球治理智慧的过程车轴:《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期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进一步探讨》,《理论与改革》2018年第5期。。预计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关的学术论文将保持快速、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我国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党和国家新政策、新理念与新思想导向的特色,彰显了学术研究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 (二)作者分布
作者分布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学者发文状况。通过分析作者分布可以直观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高产作者的发文状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贵清教授(9篇)、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王永贵教授(8篇)、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韩庆祥教授(6篇)、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书生教授(6篇)、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包心鉴教授(6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5篇)等作者,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他们主要围绕宏观层面的全面深化改革观、意识形态观、治国理政观等,中微观层面的经济观、扶贫观、生态文明建设观、法治观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少量的合作发文成果中,在宏观层面上,肖贵清与田桥对习近平治国理政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治国理政的逻辑主线、框架结构来厘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肖贵清、田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线和框架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王永贵与路媛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进行了述评。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彰显了自身道路自信与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制度优势。王永贵、路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独特优势--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理念的重要论述》,《理论探讨》2016年第6期。在中微观层面上,白暴力与方凤玲聚焦习近平的经济观,以经济新常态为主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供求关系理论、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和宏观运行理论。方凤玲、白暴力:《习近平经济新常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与发展》,《人文杂志》2018年第7期。秦书生和张海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阐释,用唯物史观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以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和合力。秦书生、张海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学术探索》2018年第3期。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机构分布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主要研究机构的发文情况。通过分析机构分布可以直观地反映该领域研究主要发文机构的状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中共中央党校(80篇)、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2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9篇)、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4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9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8篇)、中国社会科学院(27篇)、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25篇)、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3篇)、南京师范大学(23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多以高校二级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要研究阵地,有力地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图2和图3中字体和节点的大小代表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程度表示作者或机构之间合作次数的多少。从图2、图3可以看出,各作者和研究机构之间很少有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跨学科、跨研究方法等方面合作交流还不多,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的独立研究状态。因此,加强各作者群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是纵深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思想研究的重要任务。
(四)高频关键词概况
词频分析主要是分析样本期刊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词频分析的目的就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分析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的高低分布,以探究该领域的发展动向与研究热点(详见表1)。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617中国共产党243新时代10718理论创新244治国理政8719精准扶贫2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720生态文明246全面从严治党4721文化自信21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522意识形态208习近平开放型经济思想3823党建思想209马克思主义3724十九大2010思想36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911人类命运共同体3126党的建设1812治国理政思想3027新发展理念17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828经济思想1714以人民为中心2829从严治党1715中国梦2730思想政治教育17表1的高频关键词代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动向与热点主题。这些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习近平思想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治国理政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等方面,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建、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民族、科技、外交观等方面。
通过对研究主题关键词进行最小树聚类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热点主题分布状况(如图4所示)。
图4全景式展示了2012~2018年(截止9月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热点主题的全貌。具体而言,包括习近平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论述及观点。这些研究主题正好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的热点主题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关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干部队伍、反腐倡廉、纪律建设、从严治党、政治生态、作风建设等。二是关于习近平法治建设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依法治国、公正司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三是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等。四是关于习近平人民主体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等。五是关于习近平发展观。主要共现关键词有:经济思想、新发展思想、精准扶贫、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六是关于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共现关键词有:人类命运共同体、互利共赢、国际战略、全球治理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题变迁
时区图主要反映某一研究主题在不同时间节点的研究热点分布状况。通过分析研究主题时区分布可以直观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同时间段的热点主题分布状况(如图5所示)。
根据时区视图,并结合前述的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最小树聚类图谱,可以将该领域研究的主题变迁过程归纳如下。
(一)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全面丰富
由图4、图5的综合分析可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主题众多,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从研究领域来看,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方面有效地阐释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这样的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方面提出了诸多新思想与新战略,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唐洲雁:《习近平思想理论创新系列专题研究》,《东岳论丛》2017年第1期。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对该领域的专题探讨,重点概括归纳为以下五个专题:
1.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之中,回答了为什么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全面从严治党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核心观点。学界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内在逻辑、特质、核心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反思苏共亡党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对于提升党执政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袁银传、秦红:《从苏共亡党历史教训看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年第5期。全面从严治党观以"抓手(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根本遵循(三严三实)--纵深推进(两学一做)"为基本逻辑主线,魏伦、田克勤:《习近平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的内在逻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3期。彰显了政治与纪律建设紧密结合、思想与制度建设同时发力、组织与作风建设相互促进的鲜明特质魏晓文、董蕾:《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鲜明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3期。。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观揽括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的核心内容。张士海、王国龙:《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2.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建设法治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论述。当前学界对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渊源、理论逻辑、主要内容等主题进行了探讨。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与法制保障李林:《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战略》,《法学杂志》2016年第5期。,其核心逻辑在于处理好法治与人治、德治、政策治国的关系,并把握好立法、执法、司法与守法的关系。陈勇:《论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的灵魂和主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9期。习近平的法治思维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以及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戴艳军、段中卫:《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3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思维主要包括战略考量、根本方向、总体布局、推进方略、保障机制五大方面。戴艳军、段中卫:《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以上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习近平的法治思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论断。
3.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辟论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怎么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鲜明特质、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对中国的发展前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汪玉凯:《从习近平治国使命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年第13期。具有改革意志、精神实质、基本要义、文化传承、改革眼光方面的鲜明特质。辛向阳:《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征》,《探索》2014年第5期。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观在改革方向、改革目標、改革价值、改革方法、改革重点、改革保障等多个维度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孙肖远:《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内在逻辑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4期。,核心内容包括改革价值论、时态论、系统论、目标论、方向论、条件论、合力论、方法论等主要内容赵付科、季正聚:《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以上研究成果深入、系统地拓展和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的核心论断。
4.精准扶贫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诸多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目前学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观的时代意义 、逻辑体系、核心内容、地区实践方面进行了探讨。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具有历史自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意义蒋英州:《使命担当与理论开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新时代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季素娇:《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逻辑体系论略》,《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0期。,包括精准扶贫目标论、方略论、社会合力脱贫论、制度论、世界合作论方面的主要内容蔡晓良、谢强、陈宝国:《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沈万根、马冀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2期。以上成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充分阐释和深化了习近平精准扶贫观。 5.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逻辑理路、主要内容、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涵盖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等方面。周光迅、李家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与当代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9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取向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王金磊、吕瑶:《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其主要内容包括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红线论、生态系统修养生息论。李雪松、孙博文、吴萍:《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整体性思维、对立统一思维、实践思维等科学思维。李丽、佘梅溪、李明宇:《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综上所述,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系列论断、观点,学界给予了及时的理论回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题呈现丰富而多样的特性。
(二)研究格局从单一对象研究上升到框架体系的研究
学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开始由碎片化向综合性、整体性的思想体系探讨推进。随着各界对习近平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开始由早期的单一性、小领域的分散化探讨转向综合性、整体性探讨,并在研究过程中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逻辑、重点领域与相互关系。
1.思想体系总体框架
学界从宏观层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总体框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一是涵盖国内外要素的宏观层面的总体框架。习近平政治思想体系包括以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公正社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以及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观等基本思想框架体系。杨光斌:《习近平的政治思想体系初探》,《学海》2017年第4期。二是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要素的总体框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新发展理念。鲁品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系统辩证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三是综合提炼框架体系。"12345"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总体框架,即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三个层面(国家、社会、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陈树文、林柏成:《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在逻辑格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思想体系构成要素
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理解与阐释。在内容层面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由"重大时代课题""八个明确坚持"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内容构成。梅荣政:《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4期。在核心要素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包括"中国梦""五大建设""军队与国防外交""改革发展"等内容构成的完整思想体系。王延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体会》,《理论学刊》2014年第10期。在继承与发展层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包含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其内涵非常丰富,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严书翰:《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线》,《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3.思想体系各要素关系
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些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关系层面进行了梳理与探讨。其中,宏观层面属于具有方向指引性质的顶层设计的思想,中观层面则带有具有理念、总体布局与战略部署性质的思想,微观层面则属于目标实现的具体条件保障的思想。三者密切相关、环环相扣,又相对独立,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科学思想的框架体系。李安增、朱辰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统文化意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年第4期。 在逻辑关系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的领导两个逻辑前提,人民逻辑、现代化逻辑以及改革逻辑的三条逻辑主线,求真务实、责任担当和与时俱进的三个逻辑特征,這构成了习近平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邓跃茂:《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逻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综上,学者们开始聚焦于探讨习近平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内在逻辑、核心特征、主要关系等方面,这表明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也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研究范畴逐渐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
学界的研究范畴开始由国家治理转向全球治理,表明了该领域研究在价值层面上开始从"国家主义"向"国际主义"过渡,也间接反映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在全球化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关于习近平全球治理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主要内容、逻辑体系等方面。
1.全球治理观的价值与内涵
一是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价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与指导价值张历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人民论坛》2017年第7期。,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当代世界》2017年第11期。二是习近平全球价值观的内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彰显了共同价值诉求、共同治理手段、共同繁荣目标的基本内涵刘德林:《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中国智慧》,《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可以从区域范围、基本原则与主要手段方面来进行理解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 2.全球治理观的逻辑体系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彰显了共同担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秩序、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等核心内容,形成了主体鲜明、内涵丰富的逻辑体系。刘志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理论探索》2017年第4期。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遵循了强调"世界多样"--注重"国家平等"--主张"文明互鉴"--注重"包容发展"--强调"互利普惠"的内在逻辑,韩庆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东岳论丛》2017年第11期。彰显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周显信、罗馨:《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结构与构建路径》,《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3期。。
3.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全球治理观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方面的持久和平、安全方面的普遍安全、经济方面的共同繁荣、文化方面的开放包容、环境方面的清洁美丽等要素。石云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科学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髓与要义包括价值共同体、行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合作共同体。韩庆祥:《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东岳论丛》2017年第11期。习近平"四位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涵盖政治互信、经济共赢、文化互鉴、心灵亲诚方面。谢文娟、张乾元:《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位一体"--学习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
可见,学界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渐向"全球治理"倾斜,这些研究对应对当前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的范围与主题得到了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从学科看,该领域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从领域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會、生态、外交等方面,这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是跨学科、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在思路方面,学界不局限于习近平某一方面思想的碎片化研究,开始从整体性视角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对习近平各方面思想的内在逻辑、框架体系、相互关系进行论证与分析,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目前,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力量有待进一步融合。目前研究力量较为单一且缺乏合力。在学科方面,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面成果相对较少。同时,不同学科在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缺乏融合与交叉,学科研究"单兵推进"现象明显。在机构与作者方面,诸多机构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也有专门致力于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者,但是这些机构与学者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在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研究方面缺乏合作与交流。
二是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全面而不深入""碎片而不系统"的问题。首先是研究内容全面而不深入。研究涉及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研究主题较为全面,但是研究深度不够。主题的纵深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不能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其次是研究内容碎片而不系统,多集中在习近平某一方面的思想研究,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而系统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与逻辑的成果还不多见。
三是研究导向呈现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的特征。研究的内容多呈现宏观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论证与分析,缺乏中微观工具理性的实践性内容阐释。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包括丰富的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内容,也包括诸多能够有效指导治国理政实践的内容。这也是今后有效纵深推动和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重价值的重要任务。
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阐释为指导,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应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研究力量的整合,推动形成研究合力。如何将各种研究力量有效整合是今后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不同研究机构、作者、期刊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破"各自为政"的碎片化研究状态,从而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交叉与融合,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意蕴。
二是要系统、深入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一方面,要全面系统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理论、基本方针方略和具体理论政策三个层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地分析并拓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的内容,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三是既要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价值理性,也要重视工具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统一。价值理性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宏观、中观层面对治国理政方向与战略的指引,工具理性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微观层面对治理实践的指导。未来该领域研究需要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