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在一些重点地区甚至可以用井喷式发展来形容。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一些地方仍然视其为一件吃喝玩乐、可有可无的事情。认识不足的结果是重视不够,管理和支持也会相应缺位,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健康成长。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在发挥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一,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国际实践表明,现代农业是一个功能多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既不能依赖政府,也不能强制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能够借助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经营方式、运用新技术、保护产地环境的积极性。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和三河镇在10个村连片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果语花溪”农业公园。2012-2014年,该区域内整合各类资金2.8亿元改善生产条件,投入远超过此前30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总和,并且大面积引进了猕猴桃和葡萄等新品种,推广了立体栽培、生物防虫等技术,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胜枚举。据调查,只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高。
第二,正在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根据对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的典型调查,在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占92.4%,每亩土地产出率接近12000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年人均营业收入达5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在当前农业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不利形势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突出亮点。
第三,正在成为美丽乡村的坚实支撑点。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既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更要突出农民主体、强化产业支撑。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仅靠政府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将缺乏持续活力;没有产业的有力支撑,仅靠政策扶持,美丽乡村建设将成为空心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和农民等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促使其把耕读文明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整体上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正是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美丽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村目前已达9万多个,这些村已基本建成了美丽乡村。
第四,正在成为统筹城乡的有效连接器。推动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休闲农业具有连接城乡、沟通工农的重要功能。大量实践表明,在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均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高潮,农村的人气和资源要素开始从城市回流,农村“三留守”、“空心村”等问题得到缓解;大批城里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改造,资金聚集效应明显,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乡村的路、电、水、气等公共设施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快速地向农村延伸,消费支出由城市向农村流动;长期以来,难以启动的国内消费正在被充分激发,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快速而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经济平稳增长,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和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举措。
第五,正在成为产业融合的独特承载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能泛泛而论,需要找到融合的载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每一个经营业主不仅需要生产出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而且通常要加工成游客可品尝、可观赏、可携带的商品,他们既是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是小型和中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是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主,天然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村三个产业的高度融合和互促互动,极大地拓展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了质量和效益。
第六,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旅游休闲业将继续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以上。2014年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3.25万亿元,增长11%;完成直接投资6800亿元,同比增长32%,明显高于服务业其他行业。在看到旅游业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潜力在农业农村。一方面,传统的名山大川、寺庙古刹等名胜古迹的承载能力和拓展空间有限,远不能和广阔的农村相比,其发展指标要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大的增长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居环境、生活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市民远离市区喧嚣,到乡村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气、品特色美食的愿望日趋强烈,乡村已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产业支撑,乡村旅游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两者不可分割。因此,要推进旅游业发展,必须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第一,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国际实践表明,现代农业是一个功能多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既不能依赖政府,也不能强制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满足城乡居民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能够借助其较高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转变经营方式、运用新技术、保护产地环境的积极性。四川省江油市新安镇和三河镇在10个村连片建成了集现代农业、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相融合的“果语花溪”农业公园。2012-2014年,该区域内整合各类资金2.8亿元改善生产条件,投入远超过此前30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总和,并且大面积引进了猕猴桃和葡萄等新品种,推广了立体栽培、生物防虫等技术,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大大提高了农业发展水平。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胜枚举。据调查,只要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程度高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高。
第二,正在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使农业生产实现物化产品和精神产品双重增值,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能够把农家庭院变成市民休闲的“农家乐园”和可住可租的旅店,有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把农业产区变成居民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保障农民收入“四季不断”。根据对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的典型调查,在休闲农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占92.4%,每亩土地产出率接近12000元;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年人均营业收入达5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在当前农业经营受成本抬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收益有限、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和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总量小增量少等不利形势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突出亮点。
第三,正在成为美丽乡村的坚实支撑点。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既要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更要突出农民主体、强化产业支撑。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仅靠政府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将缺乏持续活力;没有产业的有力支撑,仅靠政策扶持,美丽乡村建设将成为空心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和农民等经营主体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同时促使其把耕读文明作为乡村发展的软实力,不断提高乡村的文化内涵,整体上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正是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经济富裕、生态良好、村风文明为突出特征的美丽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村目前已达9万多个,这些村已基本建成了美丽乡村。
第四,正在成为统筹城乡的有效连接器。推动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休闲农业具有连接城乡、沟通工农的重要功能。大量实践表明,在休闲农业发展好的地方,均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高潮,农村的人气和资源要素开始从城市回流,农村“三留守”、“空心村”等问题得到缓解;大批城里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改造,资金聚集效应明显,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乡村的路、电、水、气等公共设施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在快速地向农村延伸,消费支出由城市向农村流动;长期以来,难以启动的国内消费正在被充分激发,资金、人才等现代要素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快速而悄无声息地发生改变。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经济平稳增长,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一定要抓紧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和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不失为一个有效举措。
第五,正在成为产业融合的独特承载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党的“三农”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又一重大创新,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顺应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但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不能泛泛而论,需要找到融合的载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高度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每一个经营业主不仅需要生产出优质原生态的农产品,而且通常要加工成游客可品尝、可观赏、可携带的商品,他们既是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也是小型和中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是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主,天然地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农村三个产业的高度融合和互促互动,极大地拓展了农村产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了质量和效益。
第六,正在成为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旅游休闲业将继续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以上。2014年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增长10%;全年旅游总收入3.25万亿元,增长11%;完成直接投资6800亿元,同比增长32%,明显高于服务业其他行业。在看到旅游业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潜力在农业农村。一方面,传统的名山大川、寺庙古刹等名胜古迹的承载能力和拓展空间有限,远不能和广阔的农村相比,其发展指标要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大的增长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居环境、生活工作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市民远离市区喧嚣,到乡村望蓝天白云、看碧水清波、吸清新空气、品特色美食的愿望日趋强烈,乡村已越来越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产业支撑,乡村旅游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两者不可分割。因此,要推进旅游业发展,必须同时高度重视和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