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文化艺术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和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群众文化艺术的概述特点为基础,阐述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作用,并研究得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创新策略,试图为今后的群众文化艺术功能性发挥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较为明确的含义指向性,群众文化艺术本质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建设中,以群众的智慧、生活方式为基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实践。因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功能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评价
(一)群众文化艺术内涵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之外,全民参与、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舞蹈、话剧、舞剧、戏曲等均属于此。它是一种通过“扮演”角色进入既定场景,表现生活真实和还原生活真实,进而达到与群众沟通情感、磨练意志、增强信念,最后达到引导舆论和行为的作用。从根本上讲,表演的好坏在于演员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舞台化”,最后达到与群众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群众文化尊重差异性,从根本上讲,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发展的模式。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群众文化艺术,虽然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現形式,但其精神实质是具有一致的指向性,这是具有共性联系的哲学根源。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性艺术,要完成艺术形象,从书本到舞台的转换,需要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支持系统,但是,演出艺术形象的直接体现者都是演员,演员是这个支持系统的主体,群众是整个支持系统的关键,他们通过对于作品的理解,加入自己的“诠释”,形成了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综合把握,这种把握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支撑着群众文化艺术从“理念”走向“现实”。
(二)群众文化艺术的基本特征
1.本源性
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体,也是检验群众文化艺术最终成败的关键,群众文化艺术能不能深入生活,能不能带来思考,最终要靠群众的审美和欣赏来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创作系统和表演系统协同作业的过程,要把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意识统一到作品节奏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启发进一步挖掘群众的内在潜力,完成“终极创造”。
2.多元化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门综合的传播艺术,指向了一种语言形态,目的是为了和群众在舆论上保持共进,最终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目的。“艺术”指向了群众文化艺术语言表达,都是一种为了群众需要的语言“表演”,这种表演是语言艺术手段的多元性,着重体现群众的接受性和感染力。现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演进,这种交互式互动性的传播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且主导了整个群众文化艺术的改革的新动向,体现了由线性传播向尊重群众听众需求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的指向性。
3.创造性
群众文化艺术完成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解决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矛盾统一性,也就是说,演员本身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等,距离要尽量弥合和缩短。这种矛盾的解决,一方面来自于“加强”,就是说,要找到演员和角色之间共性和相似的地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来自于“创造”,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对作品进行有效的“深加工”和“二次创作”。
二、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及影响
(一)增强群众政治认同
群众文化艺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鲜活的群众文化艺术实践过程中,群众文化艺术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推动整个文化生活的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和融入到群众生活的全过程、全领域,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弘扬正能量,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群众政治认同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门综合的创作艺术,是一个从思维到形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参与,其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艺术丰富和完善表演手段,将是艺术加工和艺术深度化的重要表现,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身,是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小品、相声、话剧等语言类节目,归根到底是源于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群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归宿和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群众文化艺术在形式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参与性,也体现了思维演进为具体的生动过程。
群众文化艺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过程,这一过程是“知”和“行”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论思想和哲学辩证法。首先,群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都是源于实践的。群众文化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实践证明,只有源于生活、取材生活,才能深入地思考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并不是拘泥于生活,或者等同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凝结,也是对生活碎片和元素的深加工、再创造,这便体现了群众文化艺术的创造性。
(三)提高群众文化融合
群众文化艺术作为艺术创造形式,创造的是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以满足群众审美和欣赏需要,在这一审美和欣赏过程中,群众和艺术表演的作品、情景、场景等融为一体,进而达到感染、教育、感化、引导的需要。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将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中境界,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也曾把审美愉快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群众文化艺术是演员创造角色,赋予角色灵魂,进而让角色进入群众内心,使群众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获得审美的感受。 此外,群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形式,不管是从艺术者的主体自我感受,还是受众的心理反应,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对接与交流,其中包括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产生共鸣和缺点改进等。这些交流与对接都需要双方之间进行语言、情感、语气等多方面的沟通,这在群众文化艺术学上被称为“对象感”,使每一位听众所听和所感都是创作者为他而作。这就要求创作者关注群众的审美感受,从听众或者群众的心理、要求与愿望出发,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三、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途径
(一)坚持群众文化艺术正确方向
群众文化艺术丰富了群众生活的形式和观念,打破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误区和刻板印象,对于实现传播领域的交互式、互动式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新阶段下,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加强推廣和运用,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对接,并对传统的传播模式进行积极改造,体现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契合度,提高两者之间融合贯通的有效性和生动性,真正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引导舆论等作用。
(二)丰富群众文化艺术表达形式
群众文化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群众文化艺术语言的科学性、审美性、技巧性,也是支持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和普及的关键要素。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兴口语和语言类节目更容易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范畴。而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是一种艺术深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是一种选材在场景下的情景交融,这种交融总是相互伴生,在群众实际生活背景下,将其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情绪等形成连续的画面进行呈现,并且引发相应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然后采取一定的表达技巧传递给受众,促使群众被感染的过程。最后,将群众文化艺术真正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做到全民参与,凝聚人心,共同构建社会和谐发展。
(三)利用借鉴新媒体技术手段
群众文化艺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要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媒体、微信平台、社区新闻站、文化馆信息平台等,在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新媒体形式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更多关注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从而加强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途径,下一步要借助现代科技和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和分析其精准性、科学性,为深入群众文化艺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卫卫.文化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艺术科技,2017(8).
[2]宋长颖.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J].参花(下),2013(4).
[3]文继芬.关于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7(12).
[4]王珂.关于提高文化艺术策划人的综合素质的相关探究[J].大众文艺,2015(1).
[5]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简介:姜彦雯(1990-),女,天津塘沽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较为明确的含义指向性,群众文化艺术本质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建设中,以群众的智慧、生活方式为基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实践。因为,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功能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评价
(一)群众文化艺术内涵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民群众在职业之外,全民参与、自我娱乐的艺术形式,舞蹈、话剧、舞剧、戏曲等均属于此。它是一种通过“扮演”角色进入既定场景,表现生活真实和还原生活真实,进而达到与群众沟通情感、磨练意志、增强信念,最后达到引导舆论和行为的作用。从根本上讲,表演的好坏在于演员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舞台化”,最后达到与群众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群众文化尊重差异性,从根本上讲,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发展的模式。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群众文化艺术,虽然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現形式,但其精神实质是具有一致的指向性,这是具有共性联系的哲学根源。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个综合性艺术,要完成艺术形象,从书本到舞台的转换,需要全方位和多角度的支持系统,但是,演出艺术形象的直接体现者都是演员,演员是这个支持系统的主体,群众是整个支持系统的关键,他们通过对于作品的理解,加入自己的“诠释”,形成了对群众文化艺术的综合把握,这种把握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支撑着群众文化艺术从“理念”走向“现实”。
(二)群众文化艺术的基本特征
1.本源性
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体,也是检验群众文化艺术最终成败的关键,群众文化艺术能不能深入生活,能不能带来思考,最终要靠群众的审美和欣赏来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个创作系统和表演系统协同作业的过程,要把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意识统一到作品节奏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启发进一步挖掘群众的内在潜力,完成“终极创造”。
2.多元化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门综合的传播艺术,指向了一种语言形态,目的是为了和群众在舆论上保持共进,最终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目的。“艺术”指向了群众文化艺术语言表达,都是一种为了群众需要的语言“表演”,这种表演是语言艺术手段的多元性,着重体现群众的接受性和感染力。现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演进,这种交互式互动性的传播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且主导了整个群众文化艺术的改革的新动向,体现了由线性传播向尊重群众听众需求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的指向性。
3.创造性
群众文化艺术完成形象塑造的关键,在于解决演员和角色之间的矛盾统一性,也就是说,演员本身和角色之间存在着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思想风貌、言谈举止及生活习惯等,距离要尽量弥合和缩短。这种矛盾的解决,一方面来自于“加强”,就是说,要找到演员和角色之间共性和相似的地方进行强化;另一方面来自于“创造”,要充分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对作品进行有效的“深加工”和“二次创作”。
二、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及影响
(一)增强群众政治认同
群众文化艺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在鲜活的群众文化艺术实践过程中,群众文化艺术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推动整个文化生活的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和融入到群众生活的全过程、全领域,充分发挥政治导向在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弘扬正能量,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群众政治认同指明正确的方向。
(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艺术是一门综合的创作艺术,是一个从思维到形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共同体的集体智慧参与,其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艺术丰富和完善表演手段,将是艺术加工和艺术深度化的重要表现,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身,是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小品、相声、话剧等语言类节目,归根到底是源于生活,还原生活,高于生活,服务生活。群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的归宿和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群众文化艺术在形式的灵活性、丰富性和参与性,也体现了思维演进为具体的生动过程。
群众文化艺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过程,这一过程是“知”和“行”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论思想和哲学辩证法。首先,群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艺术都是源于实践的。群众文化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实践证明,只有源于生活、取材生活,才能深入地思考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源于生活并不是拘泥于生活,或者等同于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凝结,也是对生活碎片和元素的深加工、再创造,这便体现了群众文化艺术的创造性。
(三)提高群众文化融合
群众文化艺术作为艺术创造形式,创造的是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以满足群众审美和欣赏需要,在这一审美和欣赏过程中,群众和艺术表演的作品、情景、场景等融为一体,进而达到感染、教育、感化、引导的需要。在南北朝时期,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将审美分为“应目”“会心”“畅神”三中境界,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也曾把审美愉快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个层次。群众文化艺术是演员创造角色,赋予角色灵魂,进而让角色进入群众内心,使群众内心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获得审美的感受。 此外,群众文化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形式,不管是从艺术者的主体自我感受,还是受众的心理反应,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对接与交流,其中包括如何做到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产生共鸣和缺点改进等。这些交流与对接都需要双方之间进行语言、情感、语气等多方面的沟通,这在群众文化艺术学上被称为“对象感”,使每一位听众所听和所感都是创作者为他而作。这就要求创作者关注群众的审美感受,从听众或者群众的心理、要求与愿望出发,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三、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途径
(一)坚持群众文化艺术正确方向
群众文化艺术丰富了群众生活的形式和观念,打破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误区和刻板印象,对于实现传播领域的交互式、互动式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新阶段下,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艺术形式,在群众文化发展中加强推廣和运用,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对接,并对传统的传播模式进行积极改造,体现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两者之间的契合度,提高两者之间融合贯通的有效性和生动性,真正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引导舆论等作用。
(二)丰富群众文化艺术表达形式
群众文化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群众文化艺术语言的科学性、审美性、技巧性,也是支持群众文化艺术发展和普及的关键要素。由于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兴口语和语言类节目更容易成为群众文化艺术的范畴。而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是一种艺术深加工和再创作的过程,是一种选材在场景下的情景交融,这种交融总是相互伴生,在群众实际生活背景下,将其中的人物、事件、场景、情绪等形成连续的画面进行呈现,并且引发相应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然后采取一定的表达技巧传递给受众,促使群众被感染的过程。最后,将群众文化艺术真正融入到群众当中去,做到全民参与,凝聚人心,共同构建社会和谐发展。
(三)利用借鉴新媒体技术手段
群众文化艺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要借助多媒体、信息化技术手段,例如,数字媒体、微信平台、社区新闻站、文化馆信息平台等,在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方式的基础上,以数字化新媒体形式吸引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群体,更多关注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从而加强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艺术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研究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创新途径,下一步要借助现代科技和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和分析其精准性、科学性,为深入群众文化艺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卫卫.文化艺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J].艺术科技,2017(8).
[2]宋长颖.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J].参花(下),2013(4).
[3]文继芬.关于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7(12).
[4]王珂.关于提高文化艺术策划人的综合素质的相关探究[J].大众文艺,2015(1).
[5]张新宇.试析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简介:姜彦雯(1990-),女,天津塘沽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