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词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影响到老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标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学习,字、词、句是基础,语文学习中若没有对新词汇的吸收与内化,语文素养的提高就会显得空洞与苍白。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其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然而,作为重点的词语教学,历来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反思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对生字和词语的把握和处理,一直是许多老师苦苦探索的“冰寒地带”,或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词语教学中,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继而产生厌学心态,从而致使词语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儿童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词语呢?
1 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实效性很差,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对“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语的处理:师: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看法)师:小朋友,小动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是——(生:议论纷纷)师:现在你能用议论纷纷说一句话吗?师: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天天熬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刚才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生齐说“叫苦连天”)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 唤醒表象,感悟词语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为了让儿童获得深刻的体验,让词语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儿童通过想象画面、词语组合等方式唤醒词语表象,由抽象的词语进入具体的形象去感知、感悟。如教学《江南》(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中的“田田”一词:
师:谁能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莲叶很甜很甜的意思。(显然,学生根据“田”与“甜”同音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师:这里的“田田”可不是很甜很甜的意思。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插图,看看莲叶是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根据插图上莲叶的样子讲出莲叶大、绿、密的特点。)
师:真会观察!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送大家两个词语“层层叠叠”与“茂盛”。
生:老师。我感觉莲叶像是喝了很多很多的水,看起来嫩嫩的。
师:真好,真会看图,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手举得非常高,小脸通红)老师,我也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水灵灵”。我妈妈上次买了桃子,她说“这桃子水灵灵的”,刚才小朋友说“莲叶像喝了很多水”,我看也可以说“莲叶水灵灵的”。(师生热烈鼓掌)
生:莲叶像一个大大的凉帽。(小朋友立刻笑了,用小手在自己头顶上比画凉帽的样子)生:莲叶像一把小伞。
师:真会想象呀!莲叶就像是高高举在手中的绿色小伞。(小朋友立即高举小手做撑伞的动作,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了。谁再来试一试呢?
生:莲叶长得很茂盛,像一把高高举起的小伞。
师:说得真好。这句话是赞美莲叶的。“莲叶何田田”中的“何”是“多么”的意思。我们也来赞美莲叶吧!(出示句式“多么的莲叶呀!”)(学生声情并茂地赞美莲叶并齐读句子,读出了对莲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田田”一词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很难想象,若只用干瘪抽象的说教,一年级的孩子能理解“田田”一词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学中,老师先是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将“田田”一词化为眼前可视的“实物”,进而在对话中启发想象荷叶茂盛的画面,体会“田田”一词中作者渗透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此过程中,还极自然的引出了“层层叠叠、茂盛、水灵灵”等一些描写莲叶的词语,在语境中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有效地积累和运用了词语。
3 构建语境,丰满词语形象
传统教学中,习惯将词语作为个体孤立教学,如此一来,词语就会陷入呆板单调的泥沼,词语理解也会显得机械、枯燥。其实,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而根据课文内容,构建新的语境,将零散的“词语”串联成线,不仅可以丰满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功能。如《我为你骄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在教学“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顿时”这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来重组词语: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
教学中,我们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4 依托文本,丰盈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可以这样处理:师:读读句子,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跳来跳去,很快乐的样子。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可以联系上文找一找。生:(默读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师: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生:“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句话里虽然没有出现“欢蹦乱跳”这个词,但是从灰雀的动作和歌声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它的快乐。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原来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其实它们都是好朋友,可是那个小男孩捉走了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它们分开了。现在那只灰雀又回来了,它又可以看到老朋友了,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在树林里飞翔,一起唱歌了,所以它欢蹦乱跳了。
以上片断中,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快乐”这种模糊的、泛泛的理解层面上,而是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感受到了麻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的快乐,还从“婉转地歌唱”中感受到了它那种情不自禁的歌声也是快乐动听的,更有孩子从“友情”的角度,发现了好友重逢的心情也令灰雀“欢蹦乱跳”。反复地品味推敲,让学生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更显多元化、立体化,词语的内涵也从中得以不断丰富。
词语,从来就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做的是,多引领孩子在语境中体会意蕴。
1 创设情境,理解词语含义
传统的查字典释义式或教师直接告诉词义的词语教学,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而且实效性很差,无法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语文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不但有助于对词语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对“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两个词语的处理:师:当猫头鹰命令动物们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看法)师:小朋友,小动物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是——(生:议论纷纷)师:现在你能用议论纷纷说一句话吗?师: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天天熬夜,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刚才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生齐说“叫苦连天”)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通过角色体验,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稍加点拨,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但轻松理解了“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意思,还能正确地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 唤醒表象,感悟词语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为了让儿童获得深刻的体验,让词语焕发生命的光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领儿童通过想象画面、词语组合等方式唤醒词语表象,由抽象的词语进入具体的形象去感知、感悟。如教学《江南》(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课)中的“田田”一词:
师:谁能猜一猜“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莲叶很甜很甜的意思。(显然,学生根据“田”与“甜”同音而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师:这里的“田田”可不是很甜很甜的意思。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插图,看看莲叶是什么样子的呀?(学生根据插图上莲叶的样子讲出莲叶大、绿、密的特点。)
师:真会观察!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送大家两个词语“层层叠叠”与“茂盛”。
生:老师。我感觉莲叶像是喝了很多很多的水,看起来嫩嫩的。
师:真好,真会看图,还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手举得非常高,小脸通红)老师,我也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水灵灵”。我妈妈上次买了桃子,她说“这桃子水灵灵的”,刚才小朋友说“莲叶像喝了很多水”,我看也可以说“莲叶水灵灵的”。(师生热烈鼓掌)
生:莲叶像一个大大的凉帽。(小朋友立刻笑了,用小手在自己头顶上比画凉帽的样子)生:莲叶像一把小伞。
师:真会想象呀!莲叶就像是高高举在手中的绿色小伞。(小朋友立即高举小手做撑伞的动作,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这么多,其实已经说出了“莲叶何田田”的意思了。谁再来试一试呢?
生:莲叶长得很茂盛,像一把高高举起的小伞。
师:说得真好。这句话是赞美莲叶的。“莲叶何田田”中的“何”是“多么”的意思。我们也来赞美莲叶吧!(出示句式“多么的莲叶呀!”)(学生声情并茂地赞美莲叶并齐读句子,读出了对莲叶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田田”一词的理解是教学的重难点。很难想象,若只用干瘪抽象的说教,一年级的孩子能理解“田田”一词包含的丰富意蕴。教学中,老师先是巧妙地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将“田田”一词化为眼前可视的“实物”,进而在对话中启发想象荷叶茂盛的画面,体会“田田”一词中作者渗透的由衷的赞美之情。在此过程中,还极自然的引出了“层层叠叠、茂盛、水灵灵”等一些描写莲叶的词语,在语境中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有效地积累和运用了词语。
3 构建语境,丰满词语形象
传统教学中,习惯将词语作为个体孤立教学,如此一来,词语就会陷入呆板单调的泥沼,词语理解也会显得机械、枯燥。其实,许多词语之间存在着丰富的联系,而根据课文内容,构建新的语境,将零散的“词语”串联成线,不仅可以丰满词语形象,而且能放大词语教学功能。如《我为你骄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在教学“道歉信封攒钱信箱继续骄傲顿时”这组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来重组词语:小男孩在打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后,决定卖报纸攒钱,向老奶奶道歉。当他把信封投到老奶奶的信箱后,心里不再害怕、担心、不自在,而是顿时一阵轻松。小男孩终于可以继续他平静的生活了。我们为小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
教学中,我们通过构建新的语境,把这些单个的词组合成一个“整体”,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机出示词语,阅读中学词,学词中推进阅读。因为有主线的串联,所以词语的理解便有依托、有方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原本孤立的词语因为相互间的联系而变得鲜活、形象,而连词成句成段的方式,在帮助回顾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把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这样的词语积累和运用必然是更加有效的。
4 依托文本,丰盈词语内涵
引导学生对词语理解、感悟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内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将词语纳入文本的具体语境进行品味推敲,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领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学《灰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结尾处“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中的“欢蹦乱跳”一词时,可以这样处理:师:读读句子,想一想句子里"“欢蹦乱跳”是什么意思?生:就是跳来跳去,很快乐的样子。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能帮助我们看到那只欢蹦乱跳的灰雀?可以联系上文找一找。生:(默读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说“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就是描写欢蹦乱跳的灰雀的。师:哪些词语能让你体会到灰雀的“欢蹦乱跳”?生:“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这几个词都是说灰雀在很高兴地唱歌跳舞。师:你体会得很好,这句话里虽然没有出现“欢蹦乱跳”这个词,但是从灰雀的动作和歌声里我们都能体会到它的快乐。生:老师,我还有补充,原来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灰雀,其实它们都是好朋友,可是那个小男孩捉走了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它们分开了。现在那只灰雀又回来了,它又可以看到老朋友了,可以和老朋友一起在树林里飞翔,一起唱歌了,所以它欢蹦乱跳了。
以上片断中,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快乐”这种模糊的、泛泛的理解层面上,而是将之放在全文语境中,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语句,感受到了麻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的快乐,还从“婉转地歌唱”中感受到了它那种情不自禁的歌声也是快乐动听的,更有孩子从“友情”的角度,发现了好友重逢的心情也令灰雀“欢蹦乱跳”。反复地品味推敲,让学生对“欢蹦乱跳”一词的理解更显多元化、立体化,词语的内涵也从中得以不断丰富。
词语,从来就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当其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融入我们的精神生活时,它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要做的是,多引领孩子在语境中体会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