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治疗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对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4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9.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2.86%,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与综合性护理可使其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患儿大多表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以秋、冬两季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本文将于2014年1-12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临床研究,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为提高患儿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个月至2岁,平均年龄(1.45±0.21)岁,病程2至11d,平均病程(6.21±1.31)d。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单、21例)、对照组(双、2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对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
1. 2. 2 治疗方法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脱水等异常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提供合适的抗菌药物,如优普同、丁胺卡那霉素、更昔洛韦、倍能、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等。伴发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将15mg氨溴索+1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每间隔8h给药1次;惊厥者加用1-3,mg/kg地西泮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口服;发热者首选物理降温。
1. 2. 3 护理方法 ㈠常规护理:①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等,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各项检查掌握其实际病情;②发热患儿(体温380C及以上)应提供冰袋、温水擦浴等方法给予有效物理降温;③暂时停止喂养乳类食物,可替换为豆制品,禁食含乳糖类食物,若腹泻及呕吐严重患儿可适当禁食(6-12h),待病情好转后恢复饮食;④给予必要的空气、地面及物品消毒处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应注意保暖,提供干燥清洁的床单被褥;⑤惊厥者应立即将衣领袖口松开,去枕平卧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将牙垫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部,给予适当肢体约束防止外伤,但约束力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肢体;⑥每次排便后均应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发生局部皮肤溃烂,衣裤尽量选用棉质材料,已经出现红肿、皮疹等情况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涂抹防止尿布皮疹或感染发生,定期翻身预防褥疮;㈡护理干预:①告知家属遵医嘱治疗重要性,利于家属积极配合患儿治疗,遵医嘱给予各项治疗措施,给药后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用;②提供正常饮食,食物应富含丰富营养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③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提供适当温度(240C-260C)、湿度(50%-60%),利于患儿充足休息;④对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与护理措施、临床成功治疗病例等,提高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及战胜病魔自信心。
1. 2. 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①显效: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恢复正常,其他相关表现均消失;②好转: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较之前显著好转,其他相关表现均改善;③无效: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未好转甚至加重,其他相关表现均未改善甚至恶化。
1. 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SPSS)给予相关分析(统计学),以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X(%)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当数据对比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临床相应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4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总有效率=(显效患儿数量+好转患儿数量)/总患儿数*100.00%]
表1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效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 2 不良反应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上述不同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9.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2.86%,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后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具体见表2。
表2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初期常伴发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等症状,随着排便次数增加,患儿将表现为明显的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脱水状态,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将引发肠穿孔、套叠、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1]。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环境、压力等因素不断变化,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 [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原则为补液、抗病毒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护理配合是保障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但本文中对照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虽高达85.71%,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6%,预后效果较差,与姜琴 [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有学者提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针对性的环境、饮食、心理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其获得更为满意的护理效果。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后,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48%,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9.05%,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与综合性护理可使其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军,于晓军. 小儿轮状病毒的病原学调差与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3, 4(7): 103.
[2]薛桂琴.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护理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 18(1): 91.
[3]姜琴,殷晓霞.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14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4,24(5):544-546.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轮状病毒肠炎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患儿大多表现为呕吐、腹泻等症状,以秋、冬两季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本文将于2014年1-12月期间,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临床研究,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为提高患儿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个月至2岁,平均年龄(1.45±0.21)岁,病程2至11d,平均病程(6.21±1.31)d。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平均分为研究组(单、21例)、对照组(双、2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2. 1 研究方法 对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所得数据经专业分析(统计学)后获得结论。
1. 2. 2 治疗方法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脱水等异常情况,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提供合适的抗菌药物,如优普同、丁胺卡那霉素、更昔洛韦、倍能、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等。伴发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将15mg氨溴索+10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治疗,每间隔8h给药1次;惊厥者加用1-3,mg/kg地西泮静脉注射或苯巴比妥钠口服;发热者首选物理降温。
1. 2. 3 护理方法 ㈠常规护理:①严密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如呼吸、脉搏、血压、心率等,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给予各项检查掌握其实际病情;②发热患儿(体温380C及以上)应提供冰袋、温水擦浴等方法给予有效物理降温;③暂时停止喂养乳类食物,可替换为豆制品,禁食含乳糖类食物,若腹泻及呕吐严重患儿可适当禁食(6-12h),待病情好转后恢复饮食;④给予必要的空气、地面及物品消毒处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应注意保暖,提供干燥清洁的床单被褥;⑤惊厥者应立即将衣领袖口松开,去枕平卧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将牙垫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部,给予适当肢体约束防止外伤,但约束力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肢体;⑥每次排便后均应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发生局部皮肤溃烂,衣裤尽量选用棉质材料,已经出现红肿、皮疹等情况应遵医嘱给予药物涂抹防止尿布皮疹或感染发生,定期翻身预防褥疮;㈡护理干预:①告知家属遵医嘱治疗重要性,利于家属积极配合患儿治疗,遵医嘱给予各项治疗措施,给药后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有利于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用;②提供正常饮食,食物应富含丰富营养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③每日定时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提供适当温度(240C-260C)、湿度(50%-60%),利于患儿充足休息;④对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与护理措施、临床成功治疗病例等,提高患儿家属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及战胜病魔自信心。
1. 2. 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判断其疗效:①显效: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恢复正常,其他相关表现均消失;②好转: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较之前显著好转,其他相关表现均改善;③无效:经治疗72h内,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均未好转甚至加重,其他相关表现均未改善甚至恶化。
1. 3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SPSS)给予相关分析(统计学),以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X(%)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当数据对比显示P<0.05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临床相应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0.48%,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总有效率=(显效患儿数量+好转患儿数量)/总患儿数*100.00%]
表1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效果分析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2. 2 不良反应 两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上述不同护理后,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9.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2.86%,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后均经对症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具体见表2。
表2 42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发病初期常伴发上呼吸道感染及发热等症状,随着排便次数增加,患儿将表现为明显的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脱水状态,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将引发肠穿孔、套叠、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1]。近年来,由于生活习惯、环境、压力等因素不断变化,轮状病毒肠炎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 [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原则为补液、抗病毒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护理配合是保障患儿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但本文中对照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经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虽高达85.71%,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6%,预后效果较差,与姜琴 [3]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有学者提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针对性的环境、饮食、心理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其获得更为满意的护理效果。本文研究可知,研究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后,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90.48%,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9.05%,治疗及预后效果均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与综合性护理可使其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有利于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樊军,于晓军. 小儿轮状病毒的病原学调差与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3, 4(7): 103.
[2]薛桂琴.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护理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 18(1): 91.
[3]姜琴,殷晓霞.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14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交通医学,2014,24(5):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