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广西高考采用“3+小综合”以来,除2005年没有采用全国Ⅰ卷外,此后3年均采用全国Ⅰ券。从《广西各科质量分析》年报可以看出,我区理科综合科平均分一年比一年低,特别是2008年高考,很多平时综合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考完综合科后如同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认为自己考砸了;有的物理老师说:“这么多年,物理白教了,按这样考法,教不教都一样”,高考理综,让教师和学生迷茫了。反思各校综合科训练也是五花八门,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方法。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难与易都是正常的,对谁都是公平的。高考综合科试题题量大、分值多,在考查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能力的考查,试卷的难度较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呢?除了平时知识的积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因素之外,进行一些基本的应试训练,这也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砝码。笔者结合近年指导学生参加高考的经验,从理化生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高考答题技巧两个方面谈些一管之见。
一、教师的综合引导
1、时机选择
目前我区各校综合科训练开始时间各不相同,有些在高二下学期,多数学校进入高三复习就开始进行综合科训练,其观点是学生越早进入综合科训练,学生答题的熟练程度越高,高考中越能取得好成绩。笔者今年4月随柳州教育考察团走访了陕西和河南两个高考大省,他们开展“3+小综合”考试时间比我们早,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在和同行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开展综合科训练的时间是在第一轮后,其观点是综合科训练不是训学生各科知识掌握情况,而是训练学生思维转换,答题技巧。在第一轮各科系统知识复习中,对各科知识还没有形成整体梳理完成前,过早进入综合科训练,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单科知识不连贯,答题速度慢,单科间思维转换不习惯,综合科很难得到高分,学生会掉入为在综合科取得高分,而忽视了单科系统复习的怪圈,久而久之对综合科失去信心,甚至有些学生放弃综合科。因此,综合科在第一轮复习完成后,再进入综合科训练是比较合适的。
2、整体观念
综合科是一科,这是高考出现综合科的终极目的。把三个科目整合成一个科目,而不是三科的拼盘,在师生中要形成这一共识。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学科知识交叉考题一定会出现。上世纪70年代读书的人都经历过,代数和几何整合的过程,当时,也有很多师生不习惯,而现在没有师生对数学卷出现几何感觉别扭,因为在师生中已经形成了它们都是数学题的观念。因此,进行综合科训练时,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必须要有整体观念,不断向学生灌输“综合科”的概念,只不过里面有物理题、化学题、生物题而已。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观念,是答好综合卷的关键。这种观念的形成难度很大,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
二、学生的答题技巧
1、顺序答题
自从有了综合科考试,一直是师生乃至家长、社会议论的焦点,“得综合者得天下”是各校备考的口号,赋分300分,150分钟完成,可见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答题顺序方面各抒己见,物理老师认为物理排在前面先做物理,化学老师认为这几年都没有难题出现,应该先做化学题,生物老师认为生物内容少,容易得分先做生物,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先做自己强项科目,再做弱势科目,导致学生一直在试,那种方法最适合自己,一直到高考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使学生无法形成一种有效的答题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赌博似的做法,没有真正体会到把三科整合为一科的目的,而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无谓的试验上。2008年高考有一大批学生栽在化学上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不会教学生先做哪题后做哪题,学生也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顺序答题,遇到难题先放一放的习惯。综合科也不妨按照语、数、英的方法指导学生,顺序答题,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答题习惯,也许,这才是训练的含义。这样可以减少科目间思维转换的干扰,避免漏做试题。笔者在考后对综合科考得好同学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顺序答题。
2、时间分配
目前各校在综合科备考中,基本都是采用“分值和时间统一观”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科答题训练,即300分150分钟完成,每分耗时0。5分钟。理科综合客观题126分,根据客观题的特点,一般要求学生在55分钟左右完成。主观题物理35分钟,化学30分钟,生物20分钟,留10分钟回头查缺补漏。并在综合科训练中不断强调时间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调整答题生物钟,使学生在考试中三个科目的试题都能照顾到,避免有些科目由于没有时间做而造成遗憾。
3、学会放弃
有人说“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综合科答题时间短,信息量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会做的题目不纠缠坚决放弃,是一种明知之举。什么是高分,必得分的题目、该得的步骤分不丢分就是高分。在综合科训练中,要告诉学生,放弃不是指这道题目很长,估计很难,可能不会做,放弃它。而是要认真审题,审题一般要粗读一遍,去掉次要内容,减少干扰。再细读一遍主要内容,把会做的部分做完,不会的部分放弃。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若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而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以便节约时间,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
考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作业方式,知识的熟练掌握固然重要,但要发挥好,还要取决于学生的答题技巧、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相对固定的操作模式也要及早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教师的综合引导
1、时机选择
目前我区各校综合科训练开始时间各不相同,有些在高二下学期,多数学校进入高三复习就开始进行综合科训练,其观点是学生越早进入综合科训练,学生答题的熟练程度越高,高考中越能取得好成绩。笔者今年4月随柳州教育考察团走访了陕西和河南两个高考大省,他们开展“3+小综合”考试时间比我们早,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在和同行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开展综合科训练的时间是在第一轮后,其观点是综合科训练不是训学生各科知识掌握情况,而是训练学生思维转换,答题技巧。在第一轮各科系统知识复习中,对各科知识还没有形成整体梳理完成前,过早进入综合科训练,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单科知识不连贯,答题速度慢,单科间思维转换不习惯,综合科很难得到高分,学生会掉入为在综合科取得高分,而忽视了单科系统复习的怪圈,久而久之对综合科失去信心,甚至有些学生放弃综合科。因此,综合科在第一轮复习完成后,再进入综合科训练是比较合适的。
2、整体观念
综合科是一科,这是高考出现综合科的终极目的。把三个科目整合成一个科目,而不是三科的拼盘,在师生中要形成这一共识。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学科知识交叉考题一定会出现。上世纪70年代读书的人都经历过,代数和几何整合的过程,当时,也有很多师生不习惯,而现在没有师生对数学卷出现几何感觉别扭,因为在师生中已经形成了它们都是数学题的观念。因此,进行综合科训练时,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必须要有整体观念,不断向学生灌输“综合科”的概念,只不过里面有物理题、化学题、生物题而已。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整体观念,是答好综合卷的关键。这种观念的形成难度很大,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
二、学生的答题技巧
1、顺序答题
自从有了综合科考试,一直是师生乃至家长、社会议论的焦点,“得综合者得天下”是各校备考的口号,赋分300分,150分钟完成,可见它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答题顺序方面各抒己见,物理老师认为物理排在前面先做物理,化学老师认为这几年都没有难题出现,应该先做化学题,生物老师认为生物内容少,容易得分先做生物,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先做自己强项科目,再做弱势科目,导致学生一直在试,那种方法最适合自己,一直到高考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方法。使学生无法形成一种有效的答题习惯,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赌博似的做法,没有真正体会到把三科整合为一科的目的,而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无谓的试验上。2008年高考有一大批学生栽在化学上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不会教学生先做哪题后做哪题,学生也不会按你的要求去做,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顺序答题,遇到难题先放一放的习惯。综合科也不妨按照语、数、英的方法指导学生,顺序答题,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答题习惯,也许,这才是训练的含义。这样可以减少科目间思维转换的干扰,避免漏做试题。笔者在考后对综合科考得好同学调查了解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顺序答题。
2、时间分配
目前各校在综合科备考中,基本都是采用“分值和时间统一观”来指导学生进行综合科答题训练,即300分150分钟完成,每分耗时0。5分钟。理科综合客观题126分,根据客观题的特点,一般要求学生在55分钟左右完成。主观题物理35分钟,化学30分钟,生物20分钟,留10分钟回头查缺补漏。并在综合科训练中不断强调时间观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调整答题生物钟,使学生在考试中三个科目的试题都能照顾到,避免有些科目由于没有时间做而造成遗憾。
3、学会放弃
有人说“学会放弃是一种智慧”,综合科答题时间短,信息量大,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会做的题目不纠缠坚决放弃,是一种明知之举。什么是高分,必得分的题目、该得的步骤分不丢分就是高分。在综合科训练中,要告诉学生,放弃不是指这道题目很长,估计很难,可能不会做,放弃它。而是要认真审题,审题一般要粗读一遍,去掉次要内容,减少干扰。再细读一遍主要内容,把会做的部分做完,不会的部分放弃。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若思考了3—5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的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的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而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以便节约时间,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
考试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作业方式,知识的熟练掌握固然重要,但要发挥好,还要取决于学生的答题技巧、心理素质和身体状况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相对固定的操作模式也要及早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