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性,19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上腹部占位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查体上腹部稍饱满,剑突下可及一包块,约12.0 cm×10.0 cm大小,质韧、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性,19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上腹部占位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查体上腹部稍饱满,剑突下可及一包块,约12.0 cm×10.0 cm大小,质韧、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差。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
患者男,56岁.因左腹壁肿物20余年,红肿破溃1个月于2007年10月20日入院.查体:左侧腹壁红肿破溃直径约5 cm,外形如"火山口"状,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触诊边界不清,无明显活动度,伴有异味.同侧腹股沟区可见肿物,直径近3 cm,表面皮肤无红肿及破溃,触诊边界清,基底部粘连固定.行左侧腹壁病灶的梭形切除及腹股沟肿物切除术.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对84例胃癌和大肠癌进行MTT法体外化疗药物敏感实验和p53、survivin、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3种凋亡抑制蛋白与9种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抑制的关系. 结果 本组肿瘤中p53、survivin、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4%、89%、61%,survivin与Bcl-2蛋白表
例1女,59岁,因左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0年于2001年12月27日入院.术前胸片、心电图无异常,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血液流变学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末见血栓.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术后第5天下床活动,第9天感胸闷、气促.肺部CT检查提示:肺动脉栓塞可能.第10天下床时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随即呼吸和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解报告:双侧肺动脉主干内
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和进行了肝脏移植的患者,常常伴有营养失调,影响患者的预后.纠正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为移植后的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1]。
目的 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治疗直肠肿瘤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6年4月至2009年8月接受TEM的110例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患者病灶直径0.5~5.5 cm,平均直径为(1.7±0.8)cm.病灶距肛缘4~20 cm,平均距离为(7.4±2.6)cm.病灶在直肠内的部位
目的 总结黏液分泌性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收治7例黏液分泌性胆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要点.结果 临床表现以波动性黄疸为主,肿瘤在MRCP上有特征性的表现,与胆囊癌、肝门胆管癌及下段胆管癌均有明显差别,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胆道黏液分泌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以波动性黄疸为主,MRCP检查有其特点.手术
患者,女,59岁,3个月前出现数个头皮肿物,约黄豆粒样大小,无红肿疼痛及其他不适,未诊治.3月来肿物进行性生长,数目增多,部分肿物开始出现破溃出血、流脓.到皮肤科就诊,行头皮肿物活检,病理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查体:全身情况好,头皮多发肿物,大小不一,最大4.5 cm×3.0 cm,破溃出血,有痂皮覆盖,痂下有脓性分泌物。
患者男,61岁,体检发现腹膜后占位病变2 d就诊.腹部无阳性体征.CT示腹膜后肿物(图1),血清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均为阴性,肝功能未见异常.于2007年1月26日行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腹膜后胰头、下腔静脉和右肾之间,完整切除.病理:(腹膜后)神经内分泌癌(图2).术后半年复查,CT见小网膜囊内占位病变(图3),考虑神经内分泌癌转移,再次手术发现肿物位于胃小弯网膜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