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掌握地幔性状的关键地球表面明显的特征是它分为大陆与海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深度达几十到二千九百公里的地幔也有类似的特点。地幔对流热差形成的这种构造是掌握地幔性状的关键。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有可能在实际中漏掉了更重要更详细的事实呢?例如,在板块向热点之下的俯冲,上升流那样的地质构造板块和特殊浓缩流等的存在方面必须有大规模和小规模地幔流两方面的因素,而内部对流的形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地幔性状的关键地球表面明显的特征是它分为大陆与海盆。根据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深度达几十到二千九百公里的地幔也有类似的特点。地幔对流热差形成的这种构造是掌握地幔性状的关键。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是否也有可能在实际中漏掉了更重要更详细的事实呢?例如,在板块向热点之下的俯冲,上升流那样的地质构造板块和特殊浓缩流等的存在方面必须有大规模和小规模地幔流两方面的因素,而内部对流的形成
其他文献
《东北地震史料辑览》由“东北历史地震考查与研究”专题项目的吴戈、房贺岩、李志田、方明远等编,由地震出版社于1992年4月出版。全书370千字、16开本、平装。定价:15元。本书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古籍、史书、实录、方志、杂记、报刊、现场考察报告等记载的文史地震资料摘录,共辑入东
美国旧金山一家银行的韦尔斯法戈支行在翻建时采用一系列韧性软钢制成的 X 形板来抗震。这种巨型 X 板设计得能在遇到强风时保持弹性,遇到地震时则会屈服而使能量耗散。该结构无移动部件,也无需维修。由美国雷德伍德城抗震公司和贝契特尔公司联合开发的这一系统可用于加筋混凝土和钢结构,但不适用于无钢筋的砖石建筑。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1992年将是200年来地球最不平静的一年,美国加州,欧洲,土耳其和日本将会发生多次地震。通常情况下,全球每年约发生大地震(7—8级以上)18次。在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11.5次,但自1989年以来有明显增加,6级左右地震几乎每周发生一次,使灾区居民遭受很大损失。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年欧洲的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亚洲的中国、日本等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及美洲的秘鲁都将发
1992年3月份在华北地区(33°—42°N,111°—125°E)范围内,共发生 MP_L≥3.0地震6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3月26日黄海发生的 M_L3.8地震,详见下表。
1992年5月份在首都圈(38.5°—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 M_L≥2.0地震17次,其中2至2.9级地震15次,3至3.9级地震2次,震级最大的为5月15日滦县北 M_L3.7地震,详见下表。
本文在回顾地震宣传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宣传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提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和地震救灾与重建等几个减轻地震灾害的环节要兼顾宣传,强调全面宣传“防震减灾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是地震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宗旨。
日本科学技术综合咨询公司的产业科学研究所开发出了预测住宅震害的系统。该系统的特点是简化了由选址条件等住宅环境构成的地震影响条件,普通人也容易了解。该系统采用人工智能(AI)进行处理,并对由不同地震震级造成的住房倒塌乃至家具等的翻倒情况进行
日本一家建筑公司1992年1月9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了复合减震建筑方法,即把用于发生频率高的小地震的积层橡胶重新安装在过去用于大地震的减震装置上。当发生小地震时,主要是易在水平方向上变形的下部的积层橡胶发挥作用;当发生大地震时,则是过去的减震装置部分起作用。据说,采用这种复合减震装置在烈度为4的地震中,成功地将传给建筑物的振动控制在原有减震装置的约二分之一左
近年来,对研究1988年12月7日斯皮塔克地震前出现的电离层效应给予很大重视。与研究地震活动区天然电磁场的方法有所不同,在电离层研究中使用了精心研究出的无线电物理学监测法。尤其重要的是,采用无线电物理学方法监测电离层能够可靠地监测日地物理学性质的因素,此类因素是识别岩石层与大气层相互作用工作中的背景因素。为了研究电离层对地震构造过程活化的反应,使用了电离层的垂直和多普勒测深法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