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稳定”惯坏了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a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對夫妻来咨询。妻子扁桃体发炎,在医院发热门诊折腾了一天。丈夫上班,打过去几通电话了解情况,得知妻子看完病开好药了,就心安理得地照常加班。一加班,又是忙到半夜才回家。
  妻子委屈到不行:“我去医院你都不陪我,这也就算了,居然还可以若无其事地加班。”丈夫的辩护则是:“我们不是一直这样嘛,这种小病自己去医院就好,以前从来没说过要请假陪你。”妻子说,可是别人都有人陪。丈夫说,你为什么老盯着别人的生活,什么东西都是别人有你就要有吗?
  谁都没法说服谁,一件小事吵到要离婚。
  生病只是一个引子。最核心的冲突是,妻子提出想从这段关系里获得更多,而丈夫认为现在这样就可以了,理由是“以前一直是这样”。我对这个冲突的内核很感兴趣,它代表了婚姻中某种经典的困境——对于变化的抵触。至于具体的细节,能不能早点回家,加班是否有不得已的苦衷,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这些事都可以商量着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商量?
  丈夫认为没必要,原因是他一直说的:“以前你不是这样的。”
  这代表了一种思考问题的倾向:按照我们曾经达成过的共识,丈夫该怎么做,妻子要怎么做,已经约定俗成,就应该成为两个人不变的生活模板。这是我们为婚姻这个方程式找到的一组解,为什么还要改?
  没有先前的参照,问题就简单得多。我问丈夫:“假如你第一天认识你老婆,没有以前的经验做参考。她提出看病需人陪,你怎么看这个要求,觉得过分吗?”
  他承认这个要求不过分。“但问题就是……”问题当然不是这个要求,而是,她变了。
  那么,我们就来谈一谈对变化的态度。人们天然抗拒变化,可以理解。变化就是麻烦,并且麻烦来得毫无道理——又不是我想这样,只因为别人变了我就必须变,算什么?站在丈夫的角度,当然还是希望形成一套固定的剧本——即使是扁桃体炎这种意外,也最好有一套标准的应对机制,省心省力。他可能还越想越委屈:凭什么说变就变,说翻脸就翻脸?本来我做得像以前一样好——或者一样糟,她却不干了!
  这种情况,我觉得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条建议,调整面对变化的心态。
  第一,接受变化是自然规律。不要纠结“凭什么变”,不跟自然规律较劲。根据我的经验,在这件事上较劲很少能挽回什么。万事万物都在变。今天晴空万里,明天大雨瓢泼,没人去找天气要说法。把同样的视角放在人身上:每个人都会变,这是自然道理。
  第二,不要从“问题”的角度寻求解释。人们本能地需要一个解释。好端端地为什么就变了?总有个地方出问题吧。“会不会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丈夫定义了一个问题,而且在太太身上,这让他宽心:不是我的错,问题都在对方那里,她做主妇太久了,看了奇怪的社会新闻,想太多了。
  这些解释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紧接着的推论就是“问题跟我无关,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只会让当事人更加恼怒,相当于把她放在肇事者的位置上了。无论把问题说成是被偶像剧洗脑,被闺蜜教唆,或者干脆变心了,甚至更不幸,心理有问题了……其实都是甩锅。
  没必要。变化来了,大家一起承担。如果一定要为承担找个理由,那就是时间到了。从前她20岁,现在30岁;从前她意气风发,现在她在家带娃;从前她愿意忍,现在她不想忍了。这些理由,你觉得够不够?
  第三,先面对,再应对。我写过一篇文章,讲音乐剧《近乎正常》,内容是一个中年丈夫,为太太的精神疾病焦头烂额。我说,别把所有问题甩到生病上。后台有评论说:那怎么办?不吃药吗?
  吃药当然是必要的,但吃药之前,至少看清楚我们在面对什么问题:真的只有我们一望可知的精神诊断吗?或许还有我们对彼此的失望,对婚姻产生了不同期待,在新的年龄获得了新的身份,孩子在成长,社会在变化,新的处境带来新的挑战……这些都只能面对。面对是一种态度,无论情况有多严重,它发生了。
  而我们所有的抱怨、指责、找理由……背后都有一种幻想:也许它可以不发生,只要还能回到从前。但这种想法没有现实性。无论愿意与否,只能承认并接受一切变化,面对了这一层现实,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应对它。
  老婆觉得委屈,这就是现实。应对办法就是多陪一陪,想办法道个歉。别纠结变化为什么来了,不如赶紧想:怎么办?
  最后,把不变看成一种特殊待遇。在一个变化的系统中,变化永远是自发的,不需要特别解释,反倒是长期保持不变才是特异状态,需要解释。
  所以在你钻牛角尖——“他(她)凭什么变”,钻不出来的时候,不妨从相反的角度想一想:是什么让他(她)拖到现在才变?对方早就可以改变,出于忍耐也好,享受也好,把变化的时间点推迟了好几年,其中一大半说不定是因为你。这样想,不但不要抱怨,你还要领对方一份情:毕竟你们得到了这些年的稳定,那些不变的时间就当是赚的。只不过没法继续维持,直到永远。
  这些年看了很多家庭的案例,我越发感觉到,没有什么永远。不变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概念。我们对它寄予了太强烈的期望与失望,是因为我们被稳定给惯坏了。习惯于稳定,从而抗拒变化。但不论你抗拒与否,变化都在发生,在任意的时间与任意的关系里。时常这样提醒一下自己,会让我们有更好的能力应对变化。
其他文献
郑涛  在东京残奥会的赛场上,中国游泳选手郑涛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运动员之一:男女4×50米混合自由泳接力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男子50米仰泳S5级决赛,金牌,打破世界纪录;男子50米自由泳S5级,金牌,打破残奥会纪录。  这个没有双臂的年轻人,每次比赛时需要咬着毛巾出发,最终冲刺时,总是用力将头撞向池壁。他在获胜后奋力跃出水面的经典镜头震撼了无数健全人
重读《清代学术概论》    有一位青年朋友,写了一篇评论梁启超学术思想的文章,要我给提些意见。虽然我对梁氏学术思想素无研究,但因为被这位青年作者的好学精神和谦虚态度所感动,还是自不量力地答应下来。阅读文章,有时不得不去翻翻梁启超的一些著作,翻着翻着,思想开了小差,从要阅读的文章本身滑了出去,想到梁启超身上去了。  从清末到民国,梁启超可以说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政治界、思想界、学术界、教育界,都占
向抗疫医护人员捐赠巧克力的想法,恐怕只有在比利时才会出现。比利时是欧洲小国,但要论起巧克力,它绝对享誉世界。  比利时的新冠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很多企业向一线医护人员捐赠口罩、手套和防护服等,但也有企业捐赠的是巧克力,希望巧克力能缓解医护人员的疲劳,让他们更有力量战胜疫情。  向抗疫医护人員捐赠巧克力的想法,恐怕只有在比利时才会出现。要论起巧克力,比利时绝对享誉世界。比利时拥有迄今世界上生产规模最
沉寂多年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近两年又以她勤奋的创作在国内文坛上活跃起来了。她在《西湖》文艺月刊上发表了电影剧本《粉墨青青》,又在香港《海洋文艺》连续发表了《晴雯·脂批·红玉及其他》、《香山忆故人——记王莹》等作品,她的其他一些散文、杂感等散见在《人民日报》、《战地》等报刊上,总之,赵清阁又活跃起来了。这是值得海内外关心她的朋友们高兴的。  在一个桃李怒放的春日,记者来到了赵清阁的书斋里。门开了,这
於梨华  今年“五一”,友人以短信告诉我,“於梨华昨晚在华盛顿老人院过世”,起因是她身边的保姆染上新冠肺炎传给了她。一代健笔毁于小小病毒,令人扼腕。从“野女孩”到文坛常青树  相遇於梨华,记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许多港台作家不同,她那时已是我们的熟客。上世纪70年代,她独自一人3次来大陆,到江南寻根探亲之余,更深入西北西南腹地,第一次待了1个月,第二次3个月,第三次又是1个月。她把所见所闻写成
“毅力号”火星车着陆后,拍摄传回首批火星景物图像。  2021年2月18日, 法國总统马克龙夫妇参观位于首都巴黎的科技研究中心,观看美国“毅力号”火星车登陆火星的直播,并与法国宇航员汤姆斯进行视频对话。这是继今年阿联酋的“希望号”和中国的“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后,又一个抵达火星的探测器。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毅力号”并没有环绕火星运行,而是直接降落。未来数周,“毅力号”将进行一系列测试,随后开始对耶泽
关于晚清文学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始于鲁迅先生,接着郑振铎、阿英等前辈生前也做了不少工作。但郑振铎同志不幸因飞机遇难而未能实现其宿愿。阿英同志的《晚清小说丛钞》和《近代反侵略文学集》两套丛书未能出齐,新版《晚清文学史》的增订工作也不及完成。这些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工作方面的重大损失。魏绍昌同志继续前辈未竟的事业,孜孜不倦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出版的《吴趼人研究资料》和《李伯元研究资料》,无疑是他对晚
2021年7月12日,杨晓明在北京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侯欣穎/摄)  杨晓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纪念奖杯。下部的木质底座写着“以身试药 抗疫先锋”,上部的玻璃画框镶着他采血的照片:导管里的血液正在汩汩流动,杨晓明微笑面对镜头,右手比出一个代表胜利的“V”字。  他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研发新冠病毒疫苗而采血。作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
话说有一个年轻人,平生不喜欢行善,不肯与人结缘,个性懒惰懈怠,却妄想能够不劳而获,坐享万贯财富。  有一天,他死了,在地府见到一个狱卒。狱卒把年轻人带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有庭院房子,有吃有喝,设备一应俱全。  年轻人看到这一切,心中暗自窃喜:“哎呀!死了以后多好,这里像天堂一样,真是太好了!”  他要求狱卒同意他住下来,狱卒不但答应了,还对他说:“这一间房子是你的,整个山水花园,所
从历史上看,一场战争的胜负和一项事业的成败,固然由各种因素造成,但是否善于用人,往往起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进行的官渡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史例。  官渡之战前,双方强弱悬殊——袁绍处于优势而曹操处于劣势。当时袁绍占有幽、冀、青、并四州的地方,有部众数十万,粮食也比较充足。而曹操这时只有兖、豫两个州的地方,兵力少,粮食也不足。所以史书上称之为“以至弱当至强”。(《三国志》)曹操自己也感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