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追思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o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探索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哲学难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通过千百年来的的争鸣和实践,使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愈益深刻和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与增长人的智慧,是文化的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主要是人的完美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教育本质;反思;超越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反思
  教育的本质问题最早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此问题及他们讨论的结果。我国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探讨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者几乎都参与到了这场讨论。这是我国教育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论争,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
  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探索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论争虽然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是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准确地、系统地把握上述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构建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理论意义上,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建立起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才能高质量地造就国家的建设人才,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我国教育学发展至今,虽然已走向根系纵横、枝繁叶茂的图景,出现了许许多多分支学科和综合学科,研究队伍日益庞大,但却难以使教育人钟情。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总感觉教育学内容不新颖,理论结构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不强;其“世袭领地”不断被其他学科鲸吞蚕食,很难独立地同其他学科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所以教育学长期处于迷茫和贫困的状态。这种状态恰恰与我们认识和把握教育本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教育历来依附性很强独立性较弱,教育究竟是不是教育学的独立系统?让人有些迷惑。一说到“教育是生产力”,就成了经济学的问题;谈到“教育是上层建筑”,又牵涉到政治学;谈到“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学又跳出来了;即便是教育学赖以生存的“两大规律”,也都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东西。似乎,教育学发展来发展去,产生了找不着“北”的感觉。好在教育学已逐步走向现实和未来,内在地确立了教育的问题是人的问题。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入和发展,教育学必将迎来科学的曙光。
  教育的实践意义上,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综观全局、胸有成竹地以不变的教育信念去指导万变的教育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对于受教育者,不懂得教育的本质,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观,就很容易受各种错教育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左右摇摆。无论是新版的“读书无用论”,还是老版的“读书无用论”,其根源就是没有厘清的教育的本质问题。对于教育者,更应该弄清教育的本质,否则,他们进行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他们关心的仅仅只是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试问,我国教育发展至今,我们的教育有灵魂吗?现实的教育是令人痛心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①只教给受教育者知识,只重视其文化课学习,是极其有限而狭隘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其人格必定是畸形的。多少年来,从高等院校走出来的一些大学生被人们诟病为“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文化没有教育、有知识没有思想、有青春没有热血、有个性没有品行、有理想没有实践”。②
  教育的科学化,首先应该确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正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教育缺少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片面的、盲目的,理论上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导致了实践中的片面性与盲目性,使教育实践多次失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内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教育效果仍然很差。从素质教育到我国新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叩问:我们进行的是教育吗?如果再用“有一个过程”或“道路是曲折的”来辩护,就显得不仅苍白而且无聊。
  二、超越
  要探讨教育的本质,或许应先搞清楚什么是本质?所谓本质,既反映了同类事物的共性,又是此类事物区别于它类事物的个性特征。尽管这不能算对“本质”的一个规范定义,但似乎可以成为我们衡量一种事物本质属性的标准,即哪个属性才算该事物的本质属性?桑新民教授将教育置于人类社会三种生产的广阔视野之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中各种复杂的教育现象都具有不断再生产、再创造着人类自身这一本质特征。③
  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教育活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与再创造”。这一论述无疑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并对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作了限定。他还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哲学难题”,由此似乎可以断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只能不断深化,而无法最终完全解答。教育本质问题是一个无解之谜吗?考察几千年来哲学界对于世界本源的无休止争论,教育的本质问题可能遭遇同样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算是一个“教育哲学难题”,除非有一天人们就此达成共识。
  上升到哲学高度,如果哲学问题都有定解的话,那么有一天哲学必然会走先衰亡,因为它已成功解答了所有问题。“百家争鸣”似乎是哲学,也包括教育哲学在内的这一类学问题不断发展的本质属性。没有“争鸣”,哲学的研究必将穷途末路。这就决定许多问题都将是“永恒的难题”!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④是卢梭和裴斯泰洛对教育本质的定义。
  “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⑤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   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⑥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
  教育要解放人的身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儿童教育时曾提出过“六个解放”⑦: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消化学问,并且学一些他们自己渴望学习的学问,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他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首先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压抑人、压制人。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与增长人的智慧!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递。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主要是人的完美人格的塑造。想想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比较悲观的。因为应试而填鸭。这只能产生被动的学习,导致思维的僵化。况且,每个人天生都是不同的,各方面的能力也不同。比如,有人对数字有天赋,有人对语言有天赋,有人是音乐……运动……抽象思考……形象思考……既然每个人不同,就不能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手段来教育和考核。教育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挖掘出每个人、每类人的天赋,并最终让他的天赋展现出来(当然在不断改进的法律框架内)为了这个目的:教育就应该在传授知识(就是我们暂时认识世界的经验总结)的同时,进行启发和鼓励。已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启发兴趣、展现天赋。这样每个人都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自己的肯定和认同。想必这就是每个人自信的来源吧!在自己天赋擅长的范围,做自己擅长的事。做好社会保障制度,不让每个人为生活所困,才能无所顾虑的更好地展现自己,在短短的几万天的一生中不留遗憾。
  对知识本身而言,它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就像我们人类智慧产生的产品。产品生产销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发,让我们的产品不断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非常期待自动化和人造智能方面能尽快发展,在保证我们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把我们的智慧解放出来,甚至更好的辅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完善我们外在的生存条件。世界其实很简单:就是材料、能源还有我们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智慧。智慧促进知识,知识作用于外在的材料和能源,使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目标吧。
  《爱弥儿》中说的话:每一个年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成熟状态。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应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⑧
  贾馥茗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个个体所实施的文化行为,要求它从人本身出发,在尊重基本人性的前提下,帮助每个个人认识宇宙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的,人类文化和人类经验是怎样的,从而使每个个人尽可能成为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资源、最广阔的精神自由的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应当跟大自然建立一种认识上的、情感上的联系与交流。我们与每个个人之间、与整个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与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①冯建军·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现代教育论丛,2000(6)。
  ②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54。
  ③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2-45。
  ④⑧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91-200.
其他文献
【摘要】中专生一般都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化成绩偏差、综合素质能力比较薄弱。在各个中专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校难管以及就业困难四难问题。究其根源,既有来自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学校的管理问题。只有从这两方入手进行改进,才能真正解决上述的四难问题,从根本上达到中专教育的目的,为国家培养出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中专院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摘要】:高职学生能否自我认同关系到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总结出学生自我认同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以助其更好成长。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1}  所谓“自我认同”,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
【内容提要】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个性特征与品位内涵。当今,社会文化蓬勃兴起,各种各样的文化潮流时时冲击着校园,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现实形势下,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语文学校自身的特点与任务,使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配合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切实做好的工作。本文从当今社会文化的现状入手,联系校园文化
【摘要】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使课件的制作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课件和教师究竟谁处于教学核心位置?本文就制作课件过程的实践和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学;实用课件;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通过教学中不断制作和使用课件,获得了一些制作经验,也在教学应用中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实用课件的制作方法  高质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