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想写一组关于《女人的道路》的八卦小文,用老梅热衷的八卦和有趣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那些老梅佩服的女人的生活道路,特别是那些关键的“人生几步”,还有一些作为女人的不为外人所道的点。在她们的自传中没有提及,后人们为尊者讳也很少提及的部分。
因为在牛皮纸上画了这些女人的故事,这些画都是老梅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有些要给她们的人生这场戏做个终极海报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女人的牛皮书》,当然,这也是一本女人写的书。
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记忆,最早来自于大学二年级时听的一次讲座,在常州图书馆,杨苡先生讲现代文学,举的例子便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听完她的讲座,找小说来读,但却读不下去。十九岁时的夏日,在江南蒸笼一样的小窝里,实实在在地不能安静地看着“一个斑点”发呆。
再后来接触到她的一本随笔《一间自己的屋子》,文学女青年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但老梅很不以为然,虽然那时老梅也没有自己的房间,但还是坚持业余写小说,老梅觉得这女子实在是矫情得狠,那时候的老梅还没弄明白这间“屋子”的真正意义,只是像抗拒《红楼梦》那样在抗拒着有“贵族”标签的东西。青春期的老梅有一种草根天然野蛮生长的本能。
真正决定去探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动力来自于一部电影《时时刻刻》,刚过四十的老梅突然被尼可·基得曼饰演的伍尔夫深深打动,于是回过神来,开始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交流。几乎搜罗了手边能找到的所有的各种关于她的传记和电影,再由着这些,倒推回去读她的作品,渐渐地读出些趣味来。老梅想,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作家,真不是青春的伙伴,她是人到中年之后的一面镜子,她的淳厚和精致,她的不染烟尘的纯粹,只有走过多棱镜似的时光,在刹那与永恒定格的一瞬间,才能窥见那万丈光芒。
(伍尔夫是她婚后的姓,出嫁前她姓斯蒂芬,为了叙事方便,我们还是直接称她为弗吉尼亚吧,因为不想用两个男人的姓氏称呼她。)
I、弗吉尼亚的牛人之处
在BBC的一套名为《面孔》介绍二十世纪对时代产生最大影响的名人的纪录片,列举的四位文化名人中只有一位作家,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他的三位是希区柯克、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尔,由此可见她对于二十世纪文化的影响。她被称之为“作家中的作家”,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至今仍是畅销的文学读本,她革新了英语语言,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的文学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2、出生
1882年1月25日,阿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出生在伦敦肯辛顿的海德公园门22号。父亲莱斯利和母亲朱莉娅都是二婚,在此之前,莱利斯有一个女儿,朱莉娅有三个孩子,乔治、杰拉尔德和斯特拉,他们结婚之后,又生了四个孩子,瓦奈萨、索比、弗吉尼亚和艾德里安。莱利斯是作家和出版家,曾任《英国名人辞典>的编辑,还被授予爵士封号。这是一个书香门弟,全家十口人,外加七个仆人,生活在伦敦中心区的一所房子里。
3、母亲
弗吉尼亚关于母亲朱莉娅写过不少回忆文字,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些文字的内容变化很大,少女时代的文字中,母亲是个个性神秘难测,令人敬畏的人,语气里甚至有一些怨怼。但是,在晚年的文字中,她渐渐地变得平和起来,对于母亲的形象,除了美丽、威严之外,更多了一层理解。
“母亲有过两段婚姻”,弗吉尼亚这样写母亲:“这两段婚姻说明母亲可以爱上完全不同的男人,其中一个,一言以蔽之,富甲一方;而另一个呢,才高八斗。母亲可以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相濡以沫,共度余生,从这一点上可以窥见母亲性格之一斑。”
“不过,母亲的这种性格是到了人生的暮年才渐渐地形成,我记得她是1848年出生的,她生在印度,父亲是杰克逊博士,母亲有一半的法国血统。我母亲爱教育的程度并不高……罗斯小姐教她法语,所以母亲的法语发音特别地道。母亲还会弹钢琴,很是精通音律。她桌上常放本德,昆西的《一个吸食鸦片者的自白》,那是她最喜欢读的书之一。”
母亲是这个家庭的大总管,聪明、美丽、能干,1895年5月去世时还不到50岁。那一年,弗吉尼亚13岁。
4、上学
作为贵族家的孩子,男孩们大多可以进入名校去学习,而女孩们的教育则被完全控制在家庭中。弗吉尼亚最初的教育都是由父亲和母亲来进行的。要论起来,她并没有显现出某种“天才”的早慧迹象,直至三岁才开口说话。(她比老梅还狠,老梅两岁半才会说话)但一开口,从此她的语言锋芒便无人能敌。母亲教她拉丁文、法语和历史,父亲教她们数学……照理说,牛津毕业的莱斯利教孩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天可憐见,他的教学成果是,姐姐瓦奈萨的算术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而弗吉尼亚则终生依靠手指来记数。而母亲的教学也乏善可陈,弗吉尼亚的历史和瓦奈萨的法语都是自己后来在生活中学的,而男孩子们则有机会接受完善而优质的教育,不论是伊顿公学还是剑桥大学。
这种学院教育的缺失对弗吉尼亚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多年后她的女友维塔抱怨弗吉尼亚身上缺乏一种“市井之趣”,弗吉尼亚在信中回复道:“想想我是怎么长大的!不能去上学,独自陷在我书堆里过日子,从来没有机会体验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一一扔球玩耍,瞎开玩笑,说粗话,大吵大闹,举止粗野,争风吃醋。”要说起来,弗吉尼亚对于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好感,25岁的时候,她去牛津,她形容那里的氛围是“我所知道的最寒冷最没有人性的地方。你看见人头攒动就像许许多多漂浮的海葵,但是他们既不成形状又没有颜色”。在她的许多文字中,对大学充满了嘲讽。
也许,没有被传统的教育毁掉,对于弗吉尼亚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吧。现在年过半百的老梅时常庆幸,母亲杨师傅是个不识字的纺织工人,她没有逼老梅去学这学那,让老梅从小就有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年轻时的遗憾现在却成了一种幸运。 18、丈夫
老天爷造人时总会有某种设计的吧,只要你足够耐心地等,三十岁的弗吉尼亚终于等到了这个人,这是她哥哥索比的生前好友,大学同学,一位之前在南亚殖民地工作的外交官伦纳德,他比弗吉尼亚年长一岁。“一个犹太穷人”,弗吉尼亚这样给人介绍。一个靠自己不高的薪水养活自己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哥哥索比是弗吉尼亚最爱的人,但英年早逝,因为索比是他们共同的所爱,他们相互温暖,很快就靠近了,伦纳德是个富于学识而又理性的人,务实而可靠,他给了弗吉尼亚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安全感,弗吉尼亚长期在病中,他也是精心护理,四处求医,对于才学的相互欣赏让他们靠得更近。在弗吉尼亚最后的留给他的信中写道:“我生命中幸福都归功于你。你一直对我十分耐心,难以置信地好。我想说一一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如果有人原本能救我,那就是你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离开了我,除了你确凿无疑的仁慈。我不能再继续毁掉你的生活了……我不相信,还有两个人能比我们过得更开心了。”
老梅读完几本弗吉尼亚的传记之后涌入脑海中的第一感觉都是一一要是没有伦德尔,弗吉尼亚还会成为弗吉尼亚么?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又有过一次新的婚姻,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是弗吉尼亚所有作品著作权的拥有者,她将大部分资料都捐献给了大学图书馆,让弗吉尼亚生前的一切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整理。
19、开放的婚姻
弗吉尼亚和伦纳德结婚时便商定了不要孩子,这对于伦纳德这樣的犹太家庭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很大的牺牲。因为弗吉尼亚日趋频繁发作的精神病和各种疼痛,再照顾一个孩子是一种不可承受的负担,对孩子、对父母,都是。虽然弗吉尼亚一直羡慕瓦奈萨有三个孩子,她却一个也没有。她经常会在日记里提到这个遗憾,但他们还是得理智地提醒自己。终其弗吉尼亚的一生回头看,这是一项多么明智的选择。当时为了缓解没有孩子的寂寞,他们试着养了条狗,但结果,弗吉尼亚因为专注写作或是专注生病,根本无法照料它们,更不能想象是孩子了。
20、社会活动
伦纳德是位作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斯蒂夫家的男孩都毕业于牛津或剑桥,他们天生都是一群社会精英和社会活动家,上个世纪初,正是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最关键时刻,弗吉尼亚也成为了场运动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1918年,英国终于宣布年满三十岁的女子具有选举权。弗吉尼亚除了写文章支持外,还直接参与到了一些组织工作中去,她曾经担任“妇女合作协会”里士满分会的主席,每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演讲,其中的一些女性问题探讨很是前卫。这项工作她前后坚持了两年。
21、《远航》及其他
婚后,弗吉尼亚的写作渐渐地由文学评论转向小说创作。有意思的是,每次弗吉尼亚的病中,都会有一些小说中的片断在她的脑海中涌现出来,作为一个精神有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她的头疼和难受让幻觉和日常的生活交替出现在她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单纯的理论写作,稿费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则,通过长时间的写作和修炼,弗吉尼亚对自己的文字功力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信,因为身边有伦纳德这样优秀的编辑和批评家,写小说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1915年,弗吉尼亚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远航》出版了,第一年卖出了三百多本,但是好评很多,这让弗吉尼亚对于作家这条路有了足够的信心。
在弗吉尼亚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她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的烙印。在《到灯塔去》可以看到父母的关系,在《雅各的房间》和《海浪》里有哥哥索比的影子……还有对大哥乔治贪婪的揭露……还有许多细节也是从现实中得到的灵感,她父亲向母亲扔花瓶的情节出现在《到灯塔去》,还有某位在她家丢了胸针的客人,相关情节也在这本小说里有体现……
弗吉尼亚是场景刻画的大师,她不时将现实中的场景和她幻觉中的场景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带着明显个人风格的“伍尔夫体”。
22、钱和牛活
终其一生,弗吉尼亚一直过着相对清贫而自足的生活,她对于物质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1917年之前总计的稿费收入也就一二十镑,一篇书评稿,稿费是四先令。伍尔夫家全年的开支在六百镑左右,主要是房租、医药费和佣人的费用。伦纳德的年薪大约是二百多镑,弗吉尼亚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遗产继承。她继承了姑妈的九千多镑,每年有不到四百镑的投资收益,来自哥哥索比的遗产有六千多镑,还有一位亲戚的二千多镑遗产。弗吉尼亚真正享有财务上的自由要到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她的小说在欧洲和美洲都有不错的销路。她说的财务自由,……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她经常是找一个角落,在腿上支一块三合板就开始写作了。
23、房子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弗吉尼亚都是租房住的,最初的老房子似乎也一直是租的,她和丈夫真正拥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也是到了1919年之后,他们在乡间为自己购置了一处农舍,花了三百镑。之后,他们卖掉了这个小房子,稍加一些钱,在乡间买下了一处教会的荒废的教士宿舍房,被称之为“僧舍”。这个屋子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像样的厕所,经过他们的不断修整和改造,慢慢地变成了弗吉尼亚写作和休养的地方。每次有一笔稿费收入之后他们就对房子进行一些修缮,但由于伦纳德对于建筑这件事也不是内行,他们的房子改建工程也是漏洞百出。他们在伦敦的住所时有搬迁,但这个“僧舍”一直陪伴弗吉尼亚到死。弗吉尼亚是个对物质几乎无概念的人,她的简朴令人印象深刻,服装简朴,居家依然简朴。
24、“印刷工”
1912年的时候,弗吉尼亚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的手稿交给了出版社,但因为弗吉尼亚病倒了,小说迟迟未出。1915年,伍尔夫夫妇决定买一台印刷机来玩玩,最初的这个设想只是为了给弗吉尼亚添一个可以锻炼的“大玩具”,这样可以解闷,就类似于织毛衣一样。既然同样是做手工,做个排版工人也算是一种很合算的“休闲”,这是件很酷的事。伦纳德是个务实和操作能力都很强。弗吉尼亚就此成了一位“排版工”,虽然机器刚到的时候她就打翻了字模盒,然后有很长时间她都无法辨别小写的字母“n”和“h”。 没料想这个业余打发无聊的事渐渐成了一种生意,1917年,霍加斯出版社成立了,这是以他们伦敦的住处命名的,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弗吉尼亚的<墙上的斑点》。
之后弗吉尼亚除了最初的《远航》和《夜与昼》之外,其他所有的著作都是在自己的出版社出版的,伦纳德是最棒的责任编辑和主审官。
25、乔伊斯、艾略特及其出版事业
虽然是一家很小的出版社,但却是当时最有眼光的文化大本营,诗人T.S.的第一本诗集《荒原》就是由他们出版并走红的。弗吉尼亚还为当时正在银行担任职务的艾略特组建了一个“艾略特基金”,以帮助他摆脱俗务专心写作。但是,成名之后的艾略特把他的新作的出版权还是给了其他出版社。作家乔伊斯最初也把《尤里西斯》的手稿交给了他们的出版社,只是由于他们的排字能力有限而只好把它交给了更大规模的出版社。在这个出版社中,弗吉尼亚除了是作家之外,还担任着审读官、责任编辑、排字工、搬运工和宣传,她要把新出的书寄给各类书评员和各大报纸,组织评论。
出版社还是最早出版《弗洛伊德全集》的出版社,他们的眼光和组织能力可见一斑。最初只是为了消遣而做的业余的活,后来几乎成了专业,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产业,因为每年能有不错的赢利,出版社的业务越做越大,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创作时间和弗吉尼亚自己的身体,他们才有意识地控制规模。
这家出版社到1987年才最后歇业,这是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26、病
翻开弗吉尼亚的日记或是书信,有相当的时间是生病和养病。从十三岁时的那次大发作算起,她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病中渡过的。
家人似乎都有一种身体上的符咒,母亲去世时不到五十岁,姐姐斯特拉和哥哥索比都在二十多岁去世。同父异母的姐姐劳拉出生后就有精神病,在朱莉娅去世之后就被送入了精神病院,再到1946年去世。
1904年5月的一场大崩溃,三个月之后才渐渐缓解,随着年龄的上升,她的病也在不断地加重。她虚弱到拔一颗牙也必须在床上躺两周。病重的时候,她需要四个护士轮流守护。伦纳德一直在认真记录和观察她的病,为她四处求医,包括寻找心理医生来做医疗。伟大的伦纳德,为了弗吉尼亚能有最大的可能保持正常生活,而没有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像她同父异母的姐姐劳拉那样。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头疼,神经疼、心肺功能失常、幻听、歇斯底里的种种之后,她只要能起床便会继续读书写作。在一部作品与下一部作品之间的休息便是一场场的病,其家人的負担可想而知,而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医药费及其护工的费用了。
有意思的是,她病态的思维出现在作品中却是独特的,像小说《海浪》,通篇是六个人物的内心独自,他们从小长到大,但叙述者并没有交代那些成长中的印迹,而是更在意传递出一种犹如海浪一般的生命的声音。她在写《海浪》最后几页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疯狂的逼近。她说,我一直在最后十页旋转,如此紧张和陶醉,我好像跟在自己的声音后面蹒跚着,或者是跟在某个讲话的人后面,就像我发疯的时候。我几乎害怕起来,想起过去在前面飞翔的那些声音。
27、写信
弗吉尼亚一生里的许多时间都在写信,这是她与外界保持联络的主要方式,甚至在电话已经普及之后,她依然用书信的方式来跟外界沟通。大部分的时间里,她一天要写好几封信,这些信中大约有20%被保存下来,后来整理出版成了六大本书信集,她可以一个晚上分别给三个人写信,但这三封长信里没有一个词组是相互重复的,这些信件的深度和节奏各不相同,所有这些信件里的情绪都是热情而关切的,偶尔会有调侃。
写信这件事曾经是老梅觉得最浪漫的事,只是随着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的出现,它渐渐地成为了一种历史陈迹了,现在老梅总想找个收信人来写信,可是除了自己,真不知道该写给谁了。
28、关于性别
一本《一间自己的屋子》自1929年以后一版再版,老梅自己手边就有几个不同的译本,跳开实体意义上的房子,老梅想,弗吉尼亚想说的是女性的独立和女性的生存空间吧。在这篇演讲稿里,弗吉尼亚假设了一个人物一一“莎士比亚的妹妹”,然后由此推论去想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女子会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她的妹妹也许才华不比他差,但即使才华盖世那又怎样?她还是没有机会去学习,也没有机会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去闯荡,她可能的道路也只能去嫁人,最好的结局是成为某一位天才的母亲。
在那个时代,女性一生下来的命运和道路似乎已经被预设了,与才华无关,与美貌无关……如此,这本书在今天为一本妇女解放的启蒙书。
对于性别这件事,弗吉尼亚一直是充满抗争的,在童年是因为女孩不能去上学,到少年时代被凌辱,之后她参与了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如何跨越性别的障碍,老梅想,弗吉尼亚应该是一位泛性别主义者吧。她在年轻时与一些男性谈婚论嫁,中年之后与女性之间的暧昧纠缠。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弗吉尼亚的情人》,说的是弗吉尼亚与情人薇塔之间的故事。薇塔也是一位女作家,她的儿子多年之后还写了一部《伍尔夫传》。弗吉尼亚把那本著名的《奥兰多》题献给了她。这个故事应该也能呈现出她的性别观了吧,一个在几百年间不断穿越时空变幻着性别的叫奥兰多的人的传奇。这个小说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堪称经典。对于弗吉尼亚来说,把热情献给自己喜欢的人,遇另是另,遇女则女,根本上与性别无关。
29、在写作中探寻道路
虽然在人生中一直被病魔困扰,但弗吉尼亚的一生中始终在以文学构筑自己的道路,她以一种天才般的文字和审美来审视自己的写作道路,每部小说都不有同的尝试,一个充满先锋性和实验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她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对于文体的变化层出不穷。早在开始写小说之前,她就一直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文字,让它尽可能地达到精确和优雅。她一生中学习过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在各种语言的学习中,她找到了英语的最美妙之处。她的每部作品都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磨砺,精雕细琢,直到最后定版前。她是一个爱惜羽毛和声誉的作家,所以,直到现在她的作品依然热销,她是英语文学的又一座纪念碑。 弗吉尼亚是语言的锤炼大师,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金句,她说:
一定有人要死,才能让其他的人活得更有价值。
语言是嘴唇上的美酒。
别人的眼睛是我的监牢,别人的思想是我的笼子,把我困住。
人必須跳开性别的捆绑,一个男人一定要像女人一样生活,一个女人一定要像男人这样生活。
30、弗古尼亚小姐的脾气
弗吉尼亚是斯蒂芬家最小的女儿.(还有一个弟弟),自小备受宠爱,在性格上,她受那位喜怒无常的父亲莱斯利的影响颇大,这也使得她在整个社会交往中让人感觉有点“作”,经常出尔反尔,令人无所适从……她是骄傲的,没有相当的学识很难进入她的“法眼”;她是嫉妒的,嫉妒姐姐瓦奈萨的儿女双全,嫉妒兄弟们可以去上学;她是挑剔的,常令女佣和照顾她的人不知所措;她是孤傲的,让一些崇拜者无法靠近;她是敏感的,作品刚出版,读者的反应还没出来时,她会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一句负面的评价可以让她很久不痛快……但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她的病体,对于一位才华盖世的女作家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她是善良的,每个人的疾苦她都牵记在心;她是聪慧的,这些文字便足以证明;她是理性的,对于时事和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她是勤勉的,终生书写,从不懈怠……
3l、荣誉和名声
除了短时间地在剑桥三一学院跟着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希腊语和历史,弗吉尼亚并没有正儿巴经地进过学校,那个时代的大学对于女性是关闭着大门的,所以当很多年后,弗吉尼亚的小说已经在欧美畅销,其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1933年曼彻斯特大学曾希望授予她荣誉学位,但弗吉尼亚断然拒绝了,就像在此之前她还拒绝了剑桥邀请她去做的克拉克讲座。(这是所有文化名人的地位的承认)1939年,她拒绝了利物浦大学要授予她的博士头衔。“我不接受它给予我的任何东西”,这是她对于当初拒绝女性的大学,用自己的拒绝证明了大学制度的狭隘和偏执。
同样被拒绝的还有荣誉勋爵的头衔,面对首相府的邀请,弗吉尼亚的回复只有一个字一一不!
听上去好酷!
32、关于死亡
死亡在弗吉尼亚的一生中始终是贯穿的主题,早年间父母亲的死、还有正值青春妙龄的姐姐和哥哥的死对她都是巨大的刺激,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了。在那么多年的被病痛折磨的时候,自杀的念头从来没有中断过,偶尔还会付诸实现。进入1938年之后,二次大战的硝烟已经在各处燃起,1935年,他们夫妇有过一次德国之行,让他们直面了纳粹的疯狂,特别是丈夫又是一个犹太人,更是压力倍增,眼看着波兰、法国等纷纷沦陷,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伦敦的住房也在炮火中受损。这个时候,弗吉尼亚的精神再次陷入崩溃中,她的耳中开始出现幻音,各种幻象浮现。弗吉尼亚预感到这次的崩溃可能会更加排山倒海,在这战火硝烟弥漫的时候,她不想让丈夫和家人再有大麻烦,也不想让自己再次陷入那种病痛的绝望中,那种漫漫无边的无尽黑暗。1941年3月28日,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了一块大石头,然后走进了乌斯河……
三周之后,一群水边玩耍的孩子发现了她的遗体,在伦纳德一个人的见证下,她在布赖顿进行了火化,她的骨灰被安放在罗德麦尔的花园里,她的墓碑上写着<海浪》最后的几句话:
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33、作为女人
1882-1941,她活在老梅出生之前的岁月里,用她的文字作为照明,为后来的女性们开辟出了一条道路。她的一生似乎一直在为女性这个身份做着努力的争取和辩护,争取读书的权利,争取选举的权利,争取作为一个“人”的平等的权利。她拥有很多,也失去很多,但是她的智慧和勇敢可以感动和激励后来者。
她是启蒙者,她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拓展的是一片女性独立的空间,因为她的启发,女人们不再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她们可以不再作为男人的附庸而独立地生活。
她是勇敢者,上天没有给她强健的体魄,但她却可以最大可能地在健康的时候去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想法。她力求“与众不同”,她果然与众不同。
她是自由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可以挑战权威,挑战文学的陈词滥调。
她是探索者,在语言的迷径上探出一条风光旖旎的道路来。
一个精灵一般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是上天制造的一道奇迹,经过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她的文字的光芒越来越炽热了。
百年的弗吉尼亚,万年的精灵。
袁梅
作家,编剧、影视投资及制作人。著有《摩梭人》《个人问题》《好想好想谈恋爱》《再高的云彩也有一把梯子》《聪明的妈妈像傻瓜》《梅想到》《女子演化论》等。投资、制作,出品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石的孩子》《第三个人》《黄金时代》《神秘世界历险记》(1—4)《疯了,桂宝!》等电影;投资、制作,出品了电视剧集《德龄公主》《奇妙女孩》《都市第五季》《快乐东西》(1—7季)《疯了,桂宝!》等,其作品多次赢得国内外大奖。2018年12月7日开始习画。
因为在牛皮纸上画了这些女人的故事,这些画都是老梅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有些要给她们的人生这场戏做个终极海报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女人的牛皮书》,当然,这也是一本女人写的书。
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记忆,最早来自于大学二年级时听的一次讲座,在常州图书馆,杨苡先生讲现代文学,举的例子便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听完她的讲座,找小说来读,但却读不下去。十九岁时的夏日,在江南蒸笼一样的小窝里,实实在在地不能安静地看着“一个斑点”发呆。
再后来接触到她的一本随笔《一间自己的屋子》,文学女青年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但老梅很不以为然,虽然那时老梅也没有自己的房间,但还是坚持业余写小说,老梅觉得这女子实在是矫情得狠,那时候的老梅还没弄明白这间“屋子”的真正意义,只是像抗拒《红楼梦》那样在抗拒着有“贵族”标签的东西。青春期的老梅有一种草根天然野蛮生长的本能。
真正决定去探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动力来自于一部电影《时时刻刻》,刚过四十的老梅突然被尼可·基得曼饰演的伍尔夫深深打动,于是回过神来,开始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进行交流。几乎搜罗了手边能找到的所有的各种关于她的传记和电影,再由着这些,倒推回去读她的作品,渐渐地读出些趣味来。老梅想,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作家,真不是青春的伙伴,她是人到中年之后的一面镜子,她的淳厚和精致,她的不染烟尘的纯粹,只有走过多棱镜似的时光,在刹那与永恒定格的一瞬间,才能窥见那万丈光芒。
(伍尔夫是她婚后的姓,出嫁前她姓斯蒂芬,为了叙事方便,我们还是直接称她为弗吉尼亚吧,因为不想用两个男人的姓氏称呼她。)
I、弗吉尼亚的牛人之处
在BBC的一套名为《面孔》介绍二十世纪对时代产生最大影响的名人的纪录片,列举的四位文化名人中只有一位作家,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其他的三位是希区柯克、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尔,由此可见她对于二十世纪文化的影响。她被称之为“作家中的作家”,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锋,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至今仍是畅销的文学读本,她革新了英语语言,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的文学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
2、出生
1882年1月25日,阿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出生在伦敦肯辛顿的海德公园门22号。父亲莱斯利和母亲朱莉娅都是二婚,在此之前,莱利斯有一个女儿,朱莉娅有三个孩子,乔治、杰拉尔德和斯特拉,他们结婚之后,又生了四个孩子,瓦奈萨、索比、弗吉尼亚和艾德里安。莱利斯是作家和出版家,曾任《英国名人辞典>的编辑,还被授予爵士封号。这是一个书香门弟,全家十口人,外加七个仆人,生活在伦敦中心区的一所房子里。
3、母亲
弗吉尼亚关于母亲朱莉娅写过不少回忆文字,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这些文字的内容变化很大,少女时代的文字中,母亲是个个性神秘难测,令人敬畏的人,语气里甚至有一些怨怼。但是,在晚年的文字中,她渐渐地变得平和起来,对于母亲的形象,除了美丽、威严之外,更多了一层理解。
“母亲有过两段婚姻”,弗吉尼亚这样写母亲:“这两段婚姻说明母亲可以爱上完全不同的男人,其中一个,一言以蔽之,富甲一方;而另一个呢,才高八斗。母亲可以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男人相濡以沫,共度余生,从这一点上可以窥见母亲性格之一斑。”
“不过,母亲的这种性格是到了人生的暮年才渐渐地形成,我记得她是1848年出生的,她生在印度,父亲是杰克逊博士,母亲有一半的法国血统。我母亲爱教育的程度并不高……罗斯小姐教她法语,所以母亲的法语发音特别地道。母亲还会弹钢琴,很是精通音律。她桌上常放本德,昆西的《一个吸食鸦片者的自白》,那是她最喜欢读的书之一。”
母亲是这个家庭的大总管,聪明、美丽、能干,1895年5月去世时还不到50岁。那一年,弗吉尼亚13岁。
4、上学
作为贵族家的孩子,男孩们大多可以进入名校去学习,而女孩们的教育则被完全控制在家庭中。弗吉尼亚最初的教育都是由父亲和母亲来进行的。要论起来,她并没有显现出某种“天才”的早慧迹象,直至三岁才开口说话。(她比老梅还狠,老梅两岁半才会说话)但一开口,从此她的语言锋芒便无人能敌。母亲教她拉丁文、法语和历史,父亲教她们数学……照理说,牛津毕业的莱斯利教孩子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天可憐见,他的教学成果是,姐姐瓦奈萨的算术始终处于初级阶段,而弗吉尼亚则终生依靠手指来记数。而母亲的教学也乏善可陈,弗吉尼亚的历史和瓦奈萨的法语都是自己后来在生活中学的,而男孩子们则有机会接受完善而优质的教育,不论是伊顿公学还是剑桥大学。
这种学院教育的缺失对弗吉尼亚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多年后她的女友维塔抱怨弗吉尼亚身上缺乏一种“市井之趣”,弗吉尼亚在信中回复道:“想想我是怎么长大的!不能去上学,独自陷在我书堆里过日子,从来没有机会体验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一一扔球玩耍,瞎开玩笑,说粗话,大吵大闹,举止粗野,争风吃醋。”要说起来,弗吉尼亚对于大学并没有太多的好感,25岁的时候,她去牛津,她形容那里的氛围是“我所知道的最寒冷最没有人性的地方。你看见人头攒动就像许许多多漂浮的海葵,但是他们既不成形状又没有颜色”。在她的许多文字中,对大学充满了嘲讽。
也许,没有被传统的教育毁掉,对于弗吉尼亚来说,反而是一种幸运吧。现在年过半百的老梅时常庆幸,母亲杨师傅是个不识字的纺织工人,她没有逼老梅去学这学那,让老梅从小就有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年轻时的遗憾现在却成了一种幸运。 18、丈夫
老天爷造人时总会有某种设计的吧,只要你足够耐心地等,三十岁的弗吉尼亚终于等到了这个人,这是她哥哥索比的生前好友,大学同学,一位之前在南亚殖民地工作的外交官伦纳德,他比弗吉尼亚年长一岁。“一个犹太穷人”,弗吉尼亚这样给人介绍。一个靠自己不高的薪水养活自己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哥哥索比是弗吉尼亚最爱的人,但英年早逝,因为索比是他们共同的所爱,他们相互温暖,很快就靠近了,伦纳德是个富于学识而又理性的人,务实而可靠,他给了弗吉尼亚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安全感,弗吉尼亚长期在病中,他也是精心护理,四处求医,对于才学的相互欣赏让他们靠得更近。在弗吉尼亚最后的留给他的信中写道:“我生命中幸福都归功于你。你一直对我十分耐心,难以置信地好。我想说一一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如果有人原本能救我,那就是你了。所有的一切都已离开了我,除了你确凿无疑的仁慈。我不能再继续毁掉你的生活了……我不相信,还有两个人能比我们过得更开心了。”
老梅读完几本弗吉尼亚的传记之后涌入脑海中的第一感觉都是一一要是没有伦德尔,弗吉尼亚还会成为弗吉尼亚么?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又有过一次新的婚姻,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是弗吉尼亚所有作品著作权的拥有者,她将大部分资料都捐献给了大学图书馆,让弗吉尼亚生前的一切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整理。
19、开放的婚姻
弗吉尼亚和伦纳德结婚时便商定了不要孩子,这对于伦纳德这樣的犹太家庭来说,其实意味着一种很大的牺牲。因为弗吉尼亚日趋频繁发作的精神病和各种疼痛,再照顾一个孩子是一种不可承受的负担,对孩子、对父母,都是。虽然弗吉尼亚一直羡慕瓦奈萨有三个孩子,她却一个也没有。她经常会在日记里提到这个遗憾,但他们还是得理智地提醒自己。终其弗吉尼亚的一生回头看,这是一项多么明智的选择。当时为了缓解没有孩子的寂寞,他们试着养了条狗,但结果,弗吉尼亚因为专注写作或是专注生病,根本无法照料它们,更不能想象是孩子了。
20、社会活动
伦纳德是位作家,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斯蒂夫家的男孩都毕业于牛津或剑桥,他们天生都是一群社会精英和社会活动家,上个世纪初,正是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最关键时刻,弗吉尼亚也成为了场运动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1918年,英国终于宣布年满三十岁的女子具有选举权。弗吉尼亚除了写文章支持外,还直接参与到了一些组织工作中去,她曾经担任“妇女合作协会”里士满分会的主席,每月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演讲,其中的一些女性问题探讨很是前卫。这项工作她前后坚持了两年。
21、《远航》及其他
婚后,弗吉尼亚的写作渐渐地由文学评论转向小说创作。有意思的是,每次弗吉尼亚的病中,都会有一些小说中的片断在她的脑海中涌现出来,作为一个精神有严重疾病的人来说,她的头疼和难受让幻觉和日常的生活交替出现在她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单纯的理论写作,稿费实在是太低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则,通过长时间的写作和修炼,弗吉尼亚对自己的文字功力已经有了相当的自信,因为身边有伦纳德这样优秀的编辑和批评家,写小说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1915年,弗吉尼亚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远航》出版了,第一年卖出了三百多本,但是好评很多,这让弗吉尼亚对于作家这条路有了足够的信心。
在弗吉尼亚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她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的烙印。在《到灯塔去》可以看到父母的关系,在《雅各的房间》和《海浪》里有哥哥索比的影子……还有对大哥乔治贪婪的揭露……还有许多细节也是从现实中得到的灵感,她父亲向母亲扔花瓶的情节出现在《到灯塔去》,还有某位在她家丢了胸针的客人,相关情节也在这本小说里有体现……
弗吉尼亚是场景刻画的大师,她不时将现实中的场景和她幻觉中的场景相结合,构成了一种带着明显个人风格的“伍尔夫体”。
22、钱和牛活
终其一生,弗吉尼亚一直过着相对清贫而自足的生活,她对于物质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1917年之前总计的稿费收入也就一二十镑,一篇书评稿,稿费是四先令。伍尔夫家全年的开支在六百镑左右,主要是房租、医药费和佣人的费用。伦纳德的年薪大约是二百多镑,弗吉尼亚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遗产继承。她继承了姑妈的九千多镑,每年有不到四百镑的投资收益,来自哥哥索比的遗产有六千多镑,还有一位亲戚的二千多镑遗产。弗吉尼亚真正享有财务上的自由要到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她的小说在欧洲和美洲都有不错的销路。她说的财务自由,……最开始写作的时候,她经常是找一个角落,在腿上支一块三合板就开始写作了。
23、房子
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弗吉尼亚都是租房住的,最初的老房子似乎也一直是租的,她和丈夫真正拥有一间自己的小房子也是到了1919年之后,他们在乡间为自己购置了一处农舍,花了三百镑。之后,他们卖掉了这个小房子,稍加一些钱,在乡间买下了一处教会的荒废的教士宿舍房,被称之为“僧舍”。这个屋子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像样的厕所,经过他们的不断修整和改造,慢慢地变成了弗吉尼亚写作和休养的地方。每次有一笔稿费收入之后他们就对房子进行一些修缮,但由于伦纳德对于建筑这件事也不是内行,他们的房子改建工程也是漏洞百出。他们在伦敦的住所时有搬迁,但这个“僧舍”一直陪伴弗吉尼亚到死。弗吉尼亚是个对物质几乎无概念的人,她的简朴令人印象深刻,服装简朴,居家依然简朴。
24、“印刷工”
1912年的时候,弗吉尼亚把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的手稿交给了出版社,但因为弗吉尼亚病倒了,小说迟迟未出。1915年,伍尔夫夫妇决定买一台印刷机来玩玩,最初的这个设想只是为了给弗吉尼亚添一个可以锻炼的“大玩具”,这样可以解闷,就类似于织毛衣一样。既然同样是做手工,做个排版工人也算是一种很合算的“休闲”,这是件很酷的事。伦纳德是个务实和操作能力都很强。弗吉尼亚就此成了一位“排版工”,虽然机器刚到的时候她就打翻了字模盒,然后有很长时间她都无法辨别小写的字母“n”和“h”。 没料想这个业余打发无聊的事渐渐成了一种生意,1917年,霍加斯出版社成立了,这是以他们伦敦的住处命名的,出版的第一本书就是弗吉尼亚的<墙上的斑点》。
之后弗吉尼亚除了最初的《远航》和《夜与昼》之外,其他所有的著作都是在自己的出版社出版的,伦纳德是最棒的责任编辑和主审官。
25、乔伊斯、艾略特及其出版事业
虽然是一家很小的出版社,但却是当时最有眼光的文化大本营,诗人T.S.的第一本诗集《荒原》就是由他们出版并走红的。弗吉尼亚还为当时正在银行担任职务的艾略特组建了一个“艾略特基金”,以帮助他摆脱俗务专心写作。但是,成名之后的艾略特把他的新作的出版权还是给了其他出版社。作家乔伊斯最初也把《尤里西斯》的手稿交给了他们的出版社,只是由于他们的排字能力有限而只好把它交给了更大规模的出版社。在这个出版社中,弗吉尼亚除了是作家之外,还担任着审读官、责任编辑、排字工、搬运工和宣传,她要把新出的书寄给各类书评员和各大报纸,组织评论。
出版社还是最早出版《弗洛伊德全集》的出版社,他们的眼光和组织能力可见一斑。最初只是为了消遣而做的业余的活,后来几乎成了专业,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产业,因为每年能有不错的赢利,出版社的业务越做越大,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创作时间和弗吉尼亚自己的身体,他们才有意识地控制规模。
这家出版社到1987年才最后歇业,这是世界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26、病
翻开弗吉尼亚的日记或是书信,有相当的时间是生病和养病。从十三岁时的那次大发作算起,她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病中渡过的。
家人似乎都有一种身体上的符咒,母亲去世时不到五十岁,姐姐斯特拉和哥哥索比都在二十多岁去世。同父异母的姐姐劳拉出生后就有精神病,在朱莉娅去世之后就被送入了精神病院,再到1946年去世。
1904年5月的一场大崩溃,三个月之后才渐渐缓解,随着年龄的上升,她的病也在不断地加重。她虚弱到拔一颗牙也必须在床上躺两周。病重的时候,她需要四个护士轮流守护。伦纳德一直在认真记录和观察她的病,为她四处求医,包括寻找心理医生来做医疗。伟大的伦纳德,为了弗吉尼亚能有最大的可能保持正常生活,而没有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像她同父异母的姐姐劳拉那样。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头疼,神经疼、心肺功能失常、幻听、歇斯底里的种种之后,她只要能起床便会继续读书写作。在一部作品与下一部作品之间的休息便是一场场的病,其家人的負担可想而知,而家庭支出的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医药费及其护工的费用了。
有意思的是,她病态的思维出现在作品中却是独特的,像小说《海浪》,通篇是六个人物的内心独自,他们从小长到大,但叙述者并没有交代那些成长中的印迹,而是更在意传递出一种犹如海浪一般的生命的声音。她在写《海浪》最后几页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疯狂的逼近。她说,我一直在最后十页旋转,如此紧张和陶醉,我好像跟在自己的声音后面蹒跚着,或者是跟在某个讲话的人后面,就像我发疯的时候。我几乎害怕起来,想起过去在前面飞翔的那些声音。
27、写信
弗吉尼亚一生里的许多时间都在写信,这是她与外界保持联络的主要方式,甚至在电话已经普及之后,她依然用书信的方式来跟外界沟通。大部分的时间里,她一天要写好几封信,这些信中大约有20%被保存下来,后来整理出版成了六大本书信集,她可以一个晚上分别给三个人写信,但这三封长信里没有一个词组是相互重复的,这些信件的深度和节奏各不相同,所有这些信件里的情绪都是热情而关切的,偶尔会有调侃。
写信这件事曾经是老梅觉得最浪漫的事,只是随着电子邮件、短信和微信的出现,它渐渐地成为了一种历史陈迹了,现在老梅总想找个收信人来写信,可是除了自己,真不知道该写给谁了。
28、关于性别
一本《一间自己的屋子》自1929年以后一版再版,老梅自己手边就有几个不同的译本,跳开实体意义上的房子,老梅想,弗吉尼亚想说的是女性的独立和女性的生存空间吧。在这篇演讲稿里,弗吉尼亚假设了一个人物一一“莎士比亚的妹妹”,然后由此推论去想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女子会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她的妹妹也许才华不比他差,但即使才华盖世那又怎样?她还是没有机会去学习,也没有机会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去闯荡,她可能的道路也只能去嫁人,最好的结局是成为某一位天才的母亲。
在那个时代,女性一生下来的命运和道路似乎已经被预设了,与才华无关,与美貌无关……如此,这本书在今天为一本妇女解放的启蒙书。
对于性别这件事,弗吉尼亚一直是充满抗争的,在童年是因为女孩不能去上学,到少年时代被凌辱,之后她参与了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运动。如何跨越性别的障碍,老梅想,弗吉尼亚应该是一位泛性别主义者吧。她在年轻时与一些男性谈婚论嫁,中年之后与女性之间的暧昧纠缠。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弗吉尼亚的情人》,说的是弗吉尼亚与情人薇塔之间的故事。薇塔也是一位女作家,她的儿子多年之后还写了一部《伍尔夫传》。弗吉尼亚把那本著名的《奥兰多》题献给了她。这个故事应该也能呈现出她的性别观了吧,一个在几百年间不断穿越时空变幻着性别的叫奥兰多的人的传奇。这个小说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堪称经典。对于弗吉尼亚来说,把热情献给自己喜欢的人,遇另是另,遇女则女,根本上与性别无关。
29、在写作中探寻道路
虽然在人生中一直被病魔困扰,但弗吉尼亚的一生中始终在以文学构筑自己的道路,她以一种天才般的文字和审美来审视自己的写作道路,每部小说都不有同的尝试,一个充满先锋性和实验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她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对于文体的变化层出不穷。早在开始写小说之前,她就一直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文字,让它尽可能地达到精确和优雅。她一生中学习过希腊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在各种语言的学习中,她找到了英语的最美妙之处。她的每部作品都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磨砺,精雕细琢,直到最后定版前。她是一个爱惜羽毛和声誉的作家,所以,直到现在她的作品依然热销,她是英语文学的又一座纪念碑。 弗吉尼亚是语言的锤炼大师,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金句,她说:
一定有人要死,才能让其他的人活得更有价值。
语言是嘴唇上的美酒。
别人的眼睛是我的监牢,别人的思想是我的笼子,把我困住。
人必須跳开性别的捆绑,一个男人一定要像女人一样生活,一个女人一定要像男人这样生活。
30、弗古尼亚小姐的脾气
弗吉尼亚是斯蒂芬家最小的女儿.(还有一个弟弟),自小备受宠爱,在性格上,她受那位喜怒无常的父亲莱斯利的影响颇大,这也使得她在整个社会交往中让人感觉有点“作”,经常出尔反尔,令人无所适从……她是骄傲的,没有相当的学识很难进入她的“法眼”;她是嫉妒的,嫉妒姐姐瓦奈萨的儿女双全,嫉妒兄弟们可以去上学;她是挑剔的,常令女佣和照顾她的人不知所措;她是孤傲的,让一些崇拜者无法靠近;她是敏感的,作品刚出版,读者的反应还没出来时,她会惶惶不可终日,而且一句负面的评价可以让她很久不痛快……但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她的病体,对于一位才华盖世的女作家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她是善良的,每个人的疾苦她都牵记在心;她是聪慧的,这些文字便足以证明;她是理性的,对于时事和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她是勤勉的,终生书写,从不懈怠……
3l、荣誉和名声
除了短时间地在剑桥三一学院跟着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希腊语和历史,弗吉尼亚并没有正儿巴经地进过学校,那个时代的大学对于女性是关闭着大门的,所以当很多年后,弗吉尼亚的小说已经在欧美畅销,其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1933年曼彻斯特大学曾希望授予她荣誉学位,但弗吉尼亚断然拒绝了,就像在此之前她还拒绝了剑桥邀请她去做的克拉克讲座。(这是所有文化名人的地位的承认)1939年,她拒绝了利物浦大学要授予她的博士头衔。“我不接受它给予我的任何东西”,这是她对于当初拒绝女性的大学,用自己的拒绝证明了大学制度的狭隘和偏执。
同样被拒绝的还有荣誉勋爵的头衔,面对首相府的邀请,弗吉尼亚的回复只有一个字一一不!
听上去好酷!
32、关于死亡
死亡在弗吉尼亚的一生中始终是贯穿的主题,早年间父母亲的死、还有正值青春妙龄的姐姐和哥哥的死对她都是巨大的刺激,从某种程度上说,她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了。在那么多年的被病痛折磨的时候,自杀的念头从来没有中断过,偶尔还会付诸实现。进入1938年之后,二次大战的硝烟已经在各处燃起,1935年,他们夫妇有过一次德国之行,让他们直面了纳粹的疯狂,特别是丈夫又是一个犹太人,更是压力倍增,眼看着波兰、法国等纷纷沦陷,弗吉尼亚和瓦奈萨在伦敦的住房也在炮火中受损。这个时候,弗吉尼亚的精神再次陷入崩溃中,她的耳中开始出现幻音,各种幻象浮现。弗吉尼亚预感到这次的崩溃可能会更加排山倒海,在这战火硝烟弥漫的时候,她不想让丈夫和家人再有大麻烦,也不想让自己再次陷入那种病痛的绝望中,那种漫漫无边的无尽黑暗。1941年3月28日,一个星期五的上午,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了一块大石头,然后走进了乌斯河……
三周之后,一群水边玩耍的孩子发现了她的遗体,在伦纳德一个人的见证下,她在布赖顿进行了火化,她的骨灰被安放在罗德麦尔的花园里,她的墓碑上写着<海浪》最后的几句话:
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
33、作为女人
1882-1941,她活在老梅出生之前的岁月里,用她的文字作为照明,为后来的女性们开辟出了一条道路。她的一生似乎一直在为女性这个身份做着努力的争取和辩护,争取读书的权利,争取选举的权利,争取作为一个“人”的平等的权利。她拥有很多,也失去很多,但是她的智慧和勇敢可以感动和激励后来者。
她是启蒙者,她的《一间自己的屋子》拓展的是一片女性独立的空间,因为她的启发,女人们不再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她们可以不再作为男人的附庸而独立地生活。
她是勇敢者,上天没有给她强健的体魄,但她却可以最大可能地在健康的时候去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想法。她力求“与众不同”,她果然与众不同。
她是自由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可以挑战权威,挑战文学的陈词滥调。
她是探索者,在语言的迷径上探出一条风光旖旎的道路来。
一个精灵一般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是上天制造的一道奇迹,经过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她的文字的光芒越来越炽热了。
百年的弗吉尼亚,万年的精灵。
袁梅
作家,编剧、影视投资及制作人。著有《摩梭人》《个人问题》《好想好想谈恋爱》《再高的云彩也有一把梯子》《聪明的妈妈像傻瓜》《梅想到》《女子演化论》等。投资、制作,出品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石的孩子》《第三个人》《黄金时代》《神秘世界历险记》(1—4)《疯了,桂宝!》等电影;投资、制作,出品了电视剧集《德龄公主》《奇妙女孩》《都市第五季》《快乐东西》(1—7季)《疯了,桂宝!》等,其作品多次赢得国内外大奖。2018年12月7日开始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