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反心理,就是学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反面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表现出来强烈抵触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的具体表现为:你有千条纪,我有老主意;任你苦口婆心,我却两耳不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逆反心理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会给教育带来负面作用,通常使教师一筹莫展。如何调适学生逆反心理,略述己见,与大家商榷。
一、善于了解、关心、体贴学生
每个人的家庭不同,所接受的、触及的人和事,对事物的认识,所形成的意识不同。教师要从多方面解学生,一是性格特征,二是心理特点,三是家庭背景。认真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合常规的举动,对教师的选择性,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等等,然后对症下药,要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消极因素,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取长补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教师要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多表扬、鼓励,宽柔热忱,切忌压制堵塞,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感到压抑,自觉地纠正错误,要使学生认识到宽恕是爱护,责罚也是爱护,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努力学习,可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从中取得教训,自我教育。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不满和死心眼,他们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惩罚、无休止的唠叨、无端的干涉和盛气凌人的训斥。这样只能造成学生“口服心不服”,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加重。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就是尊重。首先信任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和潜力,相信每个学生的心里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向往美好的事物,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关怀下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要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心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心态,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经常保持心理的平衡。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来明白事理,给他们一点的空间和自由。
教师要学会体贴学生。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思想杂乱,情绪易波动,偶尔犯点过失是难免的,甚至有些过失是无意的。教师对此不必以判官的身份面对学生,大惊小怪,操之过急,把问题严重化和复杂化。教师要从换位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后果,提出纠正、弥补的办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认识,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明确方向,积极上进。如果教师不能宽容、谅解、体贴学生,以宽立教,一味严惩,物极必反,则会加重其逆反心理。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
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教育有极其重要的表率作用,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中要有号召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榜样、楷模,充分发挥身先士卒的模范作用,如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刻苦钻研。勤俭节约、作风正派、言而有信、乐观开朗、谈吐文雅、为人友善、和蔼可亲等高尚的品德情操,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地产生令人惊奇的教育效果,会令学生格外尊敬、信任、热爱教师,做到言听计从,接受教诲。教师的品学越好,潜移默化的功效也越好。
爱是最好的教育,赞赏是最好的语言。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学生的朋友,要从细微入,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讲究方式方法,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老师眼里是有地位的,这样才能慢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期望不能过高,不能放任自流,操之过急,要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消除学生的烦恼,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习惯,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目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使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对象,这样就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削弱教育的力量。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客体、教育与尊重、爱与严、管与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施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只能导学、辅学,不能包办代替,要做到教育中有尊重,在尊重中进行教育,既严格要求,又给予关心爱护,既要保护纯朴的亲情爱心,耐心教导学生,又不能对学生过分放纵、迁就。凡事多与学生沟通,因势利导,既要管,又要放。管,应善于启发、诱导,切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也不能管得过多、过于繁琐,更不要步步跟踪,处处设防;放,应让学生自理、自尊,但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有一定的原则和界限,既要给学生适当的独立自主权,又要巧妙地当好参谋和军师,既不把学生完全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不能把他们当作已经成熟的大人。教师要综合运用情感式、启发式、示范式、协商式、鼓励式、辅导式等教育方式,少用说教式、训话式、威胁式、惩诫式、保姆式的教育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强不息。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我行我素,产生逆反心理在所难免。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疏导,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遏制的。
一、善于了解、关心、体贴学生
每个人的家庭不同,所接受的、触及的人和事,对事物的认识,所形成的意识不同。教师要从多方面解学生,一是性格特征,二是心理特点,三是家庭背景。认真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学生缺乏家庭教育,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不合常规的举动,对教师的选择性,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等等,然后对症下药,要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消极因素,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取长补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矛盾。教师要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多表扬、鼓励,宽柔热忱,切忌压制堵塞,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又不感到压抑,自觉地纠正错误,要使学生认识到宽恕是爱护,责罚也是爱护,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努力学习,可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从中取得教训,自我教育。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心理上的不满和死心眼,他们最反感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惩罚、无休止的唠叨、无端的干涉和盛气凌人的训斥。这样只能造成学生“口服心不服”,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加重。教师要信任学生,信任就是尊重。首先信任每个学生的天赋、才能和潜力,相信每个学生的心里愿意接受美好的东西,向往美好的事物,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关怀下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要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心中,全面掌握学生的心态,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经常保持心理的平衡。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经验来明白事理,给他们一点的空间和自由。
教师要学会体贴学生。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思想杂乱,情绪易波动,偶尔犯点过失是难免的,甚至有些过失是无意的。教师对此不必以判官的身份面对学生,大惊小怪,操之过急,把问题严重化和复杂化。教师要从换位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后果,提出纠正、弥补的办法,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认识,使其放下思想包袱,明确方向,积极上进。如果教师不能宽容、谅解、体贴学生,以宽立教,一味严惩,物极必反,则会加重其逆反心理。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
为人师表对学生的教育有极其重要的表率作用,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生中要有号召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榜样、楷模,充分发挥身先士卒的模范作用,如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刻苦钻研。勤俭节约、作风正派、言而有信、乐观开朗、谈吐文雅、为人友善、和蔼可亲等高尚的品德情操,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地产生令人惊奇的教育效果,会令学生格外尊敬、信任、热爱教师,做到言听计从,接受教诲。教师的品学越好,潜移默化的功效也越好。
爱是最好的教育,赞赏是最好的语言。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做学生的朋友,要从细微入,寓教于乐,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讲究方式方法,使学生知道自己在老师眼里是有地位的,这样才能慢慢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期望不能过高,不能放任自流,操之过急,要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消除学生的烦恼,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习惯,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目前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使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对象,这样就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削弱教育的力量。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主体与客体、教育与尊重、爱与严、管与放之间的辩证关系,施教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只能导学、辅学,不能包办代替,要做到教育中有尊重,在尊重中进行教育,既严格要求,又给予关心爱护,既要保护纯朴的亲情爱心,耐心教导学生,又不能对学生过分放纵、迁就。凡事多与学生沟通,因势利导,既要管,又要放。管,应善于启发、诱导,切忌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也不能管得过多、过于繁琐,更不要步步跟踪,处处设防;放,应让学生自理、自尊,但也不能不闻不问,要有一定的原则和界限,既要给学生适当的独立自主权,又要巧妙地当好参谋和军师,既不把学生完全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也不能把他们当作已经成熟的大人。教师要综合运用情感式、启发式、示范式、协商式、鼓励式、辅导式等教育方式,少用说教式、训话式、威胁式、惩诫式、保姆式的教育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强不息。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增多,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我行我素,产生逆反心理在所难免。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教师只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疏导,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遏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