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山东东营 257000)
摘 要:心血管内科是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实施心理疏导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6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和15例。对于观察组实施心内科的常规护理,而觀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实施心理疏导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在心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和不良心理情绪,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干预;心理疏导;不良情绪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心内科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加之部分疾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等原因导致心内科疾病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挽救患者生命,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同时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当患者出现心内科疾病症状时会因为担心自己生命安全而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负面心理情绪不能及时排解时,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 削弱机体的防御作用,加速病情进展,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1]。因此护理人员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需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极大帮助。因此,为了探讨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收治的 3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21 例和对照组15 例。其中男 27 例,女 9 例;年龄 44~76岁,平均 58 岁;冠心病 15 例,高血压 13 例,心肌梗死 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无意识障碍,均能清晰表达自己意愿;无严重心理疾病或其他影响本研究进行的疾病。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上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1) 常规护理方法: 给予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内科疾病的常规护理。(2)心理疏导护理: 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和蔼接待,让患者感受到贴心、熟练的护理,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心;②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症状、相应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而引发的不良心理情绪;③在进行相应护理操作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操作目的、步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应处理措施,使患者明确操作是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从而消除患者因此引起的不良情绪,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④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 树立并强化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1.4 判定标准 (1)有效: 患者病情好转,临床心内科疾病症状和体征消失,并且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消失;好转:患者心内科疾病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患者不良情绪也有所转变但并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并且持续处于焦虑等不良情绪中。(2)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于患者初入院时和出院前由护士向患者讲解并辅助填写。将所有题目所得的分数相加即为患者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自评量表中得分40分以上为焦虑和抑郁,并且分数越高,程度越严重,当焦虑转为安心,抑郁转为愉悦,无治疗信心转为充满信心可认为发生心理干预后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效11例,好转 8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患者中有效5例,好转 3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53. 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两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 (47.6 ± 7.1)分, SDS 评分(46.8±6.1)分;对照组患者 SAS评分(49.7 ± 5.7)分,SDS 评分( 48.5±5.4)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32.8±4.8)分,SDS评分为( 31.9±4.4)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 47.3±3.8)分,SDS 评分为(46.0±4.8)分。护理前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门诊、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甚至部分患者之前根本没有其他任何症状,因此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起因、诊疗不了解及经济负担等问题, 使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和绝望等负面心理情绪。高度的焦虑、抑郁等負面情绪过度堆积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这些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不仅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负担。因此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除了要注意对患者身体疾病的护理, 更要注重对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护理,帮助患者调整。有研究指出在心内科护理中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帮助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舒适,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存根 . 医学心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4,153.
[2] 王玉, 余咏. 开展手术患者舒适护理的探讨[J]. 护理研究,2005, 19 (5) : 801.
[3] 丁建华, 谢晶, 李香莉. 心理疏导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作用[J]. 全科护理,2012 (15): 1359-1360.
[4] 刘桂玲.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20 (1): 152.
摘 要:心血管内科是为了诊疗心血管血管疾病而设置的一个临床科室,治疗的疾病包括心绞痛、高血压、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早搏、心律不齐、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目的 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实施心理疏导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 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36例,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和15例。对于观察组实施心内科的常规护理,而觀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结果 实施心理疏导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在心内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心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和不良心理情绪,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干预;心理疏导;不良情绪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心内科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加之部分疾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等原因导致心内科疾病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挽救患者生命,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同时由于患者医疗知识的缺乏,当患者出现心内科疾病症状时会因为担心自己生命安全而背负着极大的心理负担。负面心理情绪不能及时排解时,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 削弱机体的防御作用,加速病情进展,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1]。因此护理人员除了给予常规护理外,还需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疾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有着极大帮助。因此,为了探讨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收治的 3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6 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21 例和对照组15 例。其中男 27 例,女 9 例;年龄 44~76岁,平均 58 岁;冠心病 15 例,高血压 13 例,心肌梗死 8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无意识障碍,均能清晰表达自己意愿;无严重心理疾病或其他影响本研究进行的疾病。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加上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1) 常规护理方法: 给予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内科疾病的常规护理。(2)心理疏导护理: 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和蔼接待,让患者感受到贴心、熟练的护理,增加患者的治愈信心;②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病因、症状、相应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而引发的不良心理情绪;③在进行相应护理操作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操作目的、步骤、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应处理措施,使患者明确操作是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从而消除患者因此引起的不良情绪,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④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活动变化, 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 树立并强化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1.4 判定标准 (1)有效: 患者病情好转,临床心内科疾病症状和体征消失,并且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消失;好转:患者心内科疾病症状和体征均有所好转,患者不良情绪也有所转变但并未完全消失;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并且持续处于焦虑等不良情绪中。(2)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于患者初入院时和出院前由护士向患者讲解并辅助填写。将所有题目所得的分数相加即为患者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问题越严重。自评量表中得分40分以上为焦虑和抑郁,并且分数越高,程度越严重,当焦虑转为安心,抑郁转为愉悦,无治疗信心转为充满信心可认为发生心理干预后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效11例,好转 8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患者中有效5例,好转 3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53. 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 两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SAS 评分 (47.6 ± 7.1)分, SDS 评分(46.8±6.1)分;对照组患者 SAS评分(49.7 ± 5.7)分,SDS 评分( 48.5±5.4)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SAS 评分(32.8±4.8)分,SDS评分为( 31.9±4.4)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 47.3±3.8)分,SDS 评分为(46.0±4.8)分。护理前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前后 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门诊、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疾病之一。由于心血管疾病起病急,自觉症状明显,甚至部分患者之前根本没有其他任何症状,因此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同时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起因、诊疗不了解及经济负担等问题, 使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和绝望等负面心理情绪。高度的焦虑、抑郁等負面情绪过度堆积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而导致机体整体调节功能减弱,这些情绪如不能及时排解,不仅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恶化,增加患者不必要的身体和经济负担。因此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除了要注意对患者身体疾病的护理, 更要注重对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的护理,帮助患者调整。有研究指出在心内科护理中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帮助患者调整不良心理情绪,有助于帮助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疏导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由此可见, 心理护理使患者感受到舒适, 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 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存根 . 医学心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4,153.
[2] 王玉, 余咏. 开展手术患者舒适护理的探讨[J]. 护理研究,2005, 19 (5) : 801.
[3] 丁建华, 谢晶, 李香莉. 心理疏导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作用[J]. 全科护理,2012 (15): 1359-1360.
[4] 刘桂玲.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20 (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