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需要新教师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做到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的新型教师。“新课改”需要新教师去完成,新教师需要新理念去武装,领会新理念,打造新教师。
  【关键词】新课改 新教师 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它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做到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可以说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这场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应,成为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
  
  一、更新观念
  
  1.重新认识课程
  新课程强调:课程不仅仅指教学材料,也不单单是学科科目,它还是一种意识,一个过程,要求教师认识到自己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它还强调课程既要反映先前的知识体系,更要把学生的学习与眼前的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有机整合起来,让课程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里。
  当课程由学科走向经验时,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解读,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重新审视知识
  旧课程观说到底是以知识为本位的,长期以来,人们赋予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以为知识就是前人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原理”或“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只要熟悉、掌握了它,便可终身受益。
  新课程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接受检验和运用,既有显性、绝对、客观的特征,也有隐性、相对、主观的特征,有时候是难以发现、难以描述的,具备了明显的个体特征和情境色彩。新课程尤其借鉴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认识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构建,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知识不仅是直接接受、储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这种知识观,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对传统知识观的重要补充。
  
  3.重新看待教学
  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看成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只关心手段的选择而忽视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处于教师关注的边缘,知识传授和模式化塑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其次,传统教学观把教学看做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拼合,是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再次,传统教学观忽视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教学只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掌握与操练从而达到记忆与运用的作用。
  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学首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不只是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强调教学必须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①
  
  4.重新了解学生
  新课程学生观认为,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教育教学活动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师还应相信每个学生都存在巨大的发展潜能,都在积极成长,追求进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都可以获得成功。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既然是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是意味着他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成长需要等待,成长需要守望。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意味着差异,每个学生都各有侧重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特长等,教师应看到并珍惜这种独特性,视之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加以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再次,学生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让学生想怎样,学生就会怎样。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甚至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设法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最后,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生活中的人。要把学生作为生活中的人来对待,就必须还学生以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二、转换角色
  
  1.做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教学是与课程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参考资料和试卷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搬运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学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改变消极被动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网络化课程资源,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2.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限时间里,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科知识全部传授完,而且没有这个必要,而且教师作为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了。因此,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指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方面,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只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教师也应该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象”的传统角色中超脱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道德的促进者和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我选择。
  
  3.做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基本上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不一定能转化为教育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就是国外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他的特点是研究不脱离教学实际而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可以说“行动研究”有机地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青峰小学)
其他文献
将De Morgan代数的自同构群对De Morgan代数的作用,推广成抽象群对De Morgan代数的作用,引入了G-De Morgan代数的概念,讨论了G-De Morgan代数的G-同态、G-同余等性质,并研究
这颗历经33年磨砺,终于崭露锋芒的神奇种子,彻底把王执骅的人生轨迹引进了广袤无垠的绿色田野。    7月19日,刚刚进入初伏,正是玉米拔节的好时节。中原大农农垦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董事长、河南省农垦集团总经理王执骅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一张张查看公司员工从新疆传来的玉米照片,照片上的玉米高大翠绿,长势喜人,这让她颇感欣慰。  “你看,玉米田里站着的这个人是我们新疆分公司的员工,一米七五的个头,可还没长
6月18日至21日,由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南省文史研究馆、河南省外国专家局联合主办,河南省新科经济技术研究院承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部关于扎实做好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对养殖户而言,育肥牛养殖是较为重要的增收项目。粗略计算,养殖一头育肥牛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元。但在养殖期间,出现不良管理,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观察现阶段育肥牛养殖现状
用模糊集合与模糊等价关系对单向奇异粗集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单向奇异粗糙模糊集合的数学结构及其并、交、补运算和性质.同时证明了单向奇异粗糙模糊集合对并、交、补运算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