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各样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下面笔者以课例分析的方式,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训练求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理解文本、积累词汇、学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课不应脱离学生实际,拔高要求,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考虑得十全十美,设计得过于复杂,整个课堂课件叠加,造成喧宾夺主。我们应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还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抓准结合点。在对字词理解、文本理解中,渗透语文的情感教育,力求简单、明了。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可以围绕“陷阱”一词,先结合图片理解词义,而后正音,指导笔画笔顺。再结合课文中狼对羊说的三句假话“救小鸡”“狼狗会摇尾巴”“帮你忙”,利用“不但_____ ___而且_ ______”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感受狼的虚伪和狡猾。学到“狼拖着硬尾巴摇晃,老山羊识破诡计”时,再一次练习说话,“是啊,狼的本性是_ __,它绝不会变得___ ____”,丰富充实了课文中老山羊的想法,为更深入体会狼的个性,理解寓意打下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亲历文本求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亲历文本”涵盖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师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阅读、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如教学《赶花》一课,教师紧扣“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是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这一重点展开教学,先体会“艰辛”,再感悟“诗情画意”,最后用写话这一形式激情:“同学们,养蜂人结束了一个地方的赶花生活,又将踏上新的旅途。此时,你想对养蜂人说些什么?”启发学生可以将自己设想成一位旅行者、一位农民、一位买到一流蜂蜜的顾客……整个教学板块非常清晰明朗。特别是在教学理解养蜂人的生活极为艰辛这一板块时,执教者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找出养蜂人艰辛赶花的句子,“我们也和蜜蜂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和蜜蜂赶花比较,抓住“没命的工作”“花开不断,工作也不停止”“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等句子来体会。接着,让学生找到“一年四季”,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从时间季节变化上感受养蜂人赶花的艰辛;然后找准“天南海北”,让学生去圈画写养蜂人赶花去的地方,从地点变化、路途之遥上体会养蜂人的艰辛。同样的,在感受养蜂人生活的“诗情画意”时,教师也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首先让学生找出自然环境的美;其次抓住“采来的蜜也和金子一般”找出劳动成果的珍贵、事业的甜蜜;最后还从“养蜂人与蜂儿的感情深厚”和“养蜂人对待艰辛生活那种乐观的态度”来体会诗情画意。这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达到彼此亲密对话。以“读”与“悟”,达到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有价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隐含的情感,聆听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体现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厚实。
三、读悟结合讲扎实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从小学好语文,打牢基础,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高综合素养,以至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践及现有的语文水平,扎实训练,力求做到平实中有新意,让语文教学永远充满勃勃生机。尤其要注意做到一课一得,即每一节课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了,要求简单,训练到位。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时,紧扣听、说、读、悟,引导学生学习,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汇报、谈收获,读自己最喜欢的诗,说心得,等等,形式简单,没有花架子,但都体现了人文关怀。1. 扎扎实实地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关键就是扎实地引导学生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词节奏与感情韵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唐老师这一节课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以读为本的课堂活动过程。课始,学生初读,指导学生读准课题,读准字音“舍”;二读,指导学生读准这首诗中前后鼻音的字;三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尾音。课中,在学前两句诗时,感受“细雨之柔、春色之美、柳色之新”后,指导学生读出美感;感受“雨”和“柳”带给诗人的留恋之后,指导学生再读,读出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在教学后两句诗时,也同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反复诵读,直至成诵并积累。首先引导学生体会称谓“君”和“故人”,读出两人感情之深;其次分析对比“西出阳关路程之远、安西之偏僻荒凉及穷苦”与“渭城的青青柳色”,读出王维对老朋友的担忧;再次紧扣“酒”,感悟是一杯怎样的酒,读出分离之苦;最后体会这两句诗与王勃、高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处,配乐读出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悲伤、不舍与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扎扎实实地读,学生对诗的意境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真真切切地悟。古诗词的语境、意境都很优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揣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这需要想象、概括的訓练。这位教师虽然运用了古曲,但她更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找准那些能体现作者感情、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字眼”来体会诗词内容,如抓住“雨”和“柳”,引导学生理解王维对朋友离去的那种恋恋不舍;抓住“君”“故人”这两个称呼和“酒”的内涵,结合从渭城前往“安西”路程之遥、“安西”之荒凉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对朋友离去的担心、悲伤、忧愁。
语文课要返璞归真,这一观点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要求。语文课要朴实、真实、扎实,体现出自己的本色,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语文基础,学语习文,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这样才真正有语文味、有实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
一、重视训练求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理解文本、积累词汇、学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课不应脱离学生实际,拔高要求,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考虑得十全十美,设计得过于复杂,整个课堂课件叠加,造成喧宾夺主。我们应化繁为简,消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理清主线,还应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抓准结合点。在对字词理解、文本理解中,渗透语文的情感教育,力求简单、明了。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可以围绕“陷阱”一词,先结合图片理解词义,而后正音,指导笔画笔顺。再结合课文中狼对羊说的三句假话“救小鸡”“狼狗会摇尾巴”“帮你忙”,利用“不但_____ ___而且_ ______”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感受狼的虚伪和狡猾。学到“狼拖着硬尾巴摇晃,老山羊识破诡计”时,再一次练习说话,“是啊,狼的本性是_ __,它绝不会变得___ ____”,丰富充实了课文中老山羊的想法,为更深入体会狼的个性,理解寓意打下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亲历文本求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亲历文本”涵盖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师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的阅读、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如教学《赶花》一课,教师紧扣“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是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这一重点展开教学,先体会“艰辛”,再感悟“诗情画意”,最后用写话这一形式激情:“同学们,养蜂人结束了一个地方的赶花生活,又将踏上新的旅途。此时,你想对养蜂人说些什么?”启发学生可以将自己设想成一位旅行者、一位农民、一位买到一流蜂蜜的顾客……整个教学板块非常清晰明朗。特别是在教学理解养蜂人的生活极为艰辛这一板块时,执教者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找出养蜂人艰辛赶花的句子,“我们也和蜜蜂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和蜜蜂赶花比较,抓住“没命的工作”“花开不断,工作也不停止”“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等句子来体会。接着,让学生找到“一年四季”,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从时间季节变化上感受养蜂人赶花的艰辛;然后找准“天南海北”,让学生去圈画写养蜂人赶花去的地方,从地点变化、路途之遥上体会养蜂人的艰辛。同样的,在感受养蜂人生活的“诗情画意”时,教师也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首先让学生找出自然环境的美;其次抓住“采来的蜜也和金子一般”找出劳动成果的珍贵、事业的甜蜜;最后还从“养蜂人与蜂儿的感情深厚”和“养蜂人对待艰辛生活那种乐观的态度”来体会诗情画意。这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达到彼此亲密对话。以“读”与“悟”,达到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有价思考,让学生以自己的认知、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隐含的情感,聆听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体现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厚实。
三、读悟结合讲扎实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从小学好语文,打牢基础,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高综合素养,以至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践及现有的语文水平,扎实训练,力求做到平实中有新意,让语文教学永远充满勃勃生机。尤其要注意做到一课一得,即每一节课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了,要求简单,训练到位。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时,紧扣听、说、读、悟,引导学生学习,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汇报、谈收获,读自己最喜欢的诗,说心得,等等,形式简单,没有花架子,但都体现了人文关怀。1. 扎扎实实地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要求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小学古诗词教学关键就是扎实地引导学生诵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词节奏与感情韵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唐老师这一节课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个以读为本的课堂活动过程。课始,学生初读,指导学生读准课题,读准字音“舍”;二读,指导学生读准这首诗中前后鼻音的字;三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尾音。课中,在学前两句诗时,感受“细雨之柔、春色之美、柳色之新”后,指导学生读出美感;感受“雨”和“柳”带给诗人的留恋之后,指导学生再读,读出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在教学后两句诗时,也同样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反复诵读,直至成诵并积累。首先引导学生体会称谓“君”和“故人”,读出两人感情之深;其次分析对比“西出阳关路程之远、安西之偏僻荒凉及穷苦”与“渭城的青青柳色”,读出王维对老朋友的担忧;再次紧扣“酒”,感悟是一杯怎样的酒,读出分离之苦;最后体会这两句诗与王勃、高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处,配乐读出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悲伤、不舍与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扎扎实实地读,学生对诗的意境也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 真真切切地悟。古诗词的语境、意境都很优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揣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这需要想象、概括的訓练。这位教师虽然运用了古曲,但她更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找准那些能体现作者感情、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字眼”来体会诗词内容,如抓住“雨”和“柳”,引导学生理解王维对朋友离去的那种恋恋不舍;抓住“君”“故人”这两个称呼和“酒”的内涵,结合从渭城前往“安西”路程之遥、“安西”之荒凉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对朋友离去的担心、悲伤、忧愁。
语文课要返璞归真,这一观点是语文课本质属性的要求。语文课要朴实、真实、扎实,体现出自己的本色,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语文基础,学语习文,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这样才真正有语文味、有实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石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