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诵读经典能传承人类的经典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诵读经典的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诵读经典的习惯。
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因此,要让学生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在大语文观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要经常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经典诗文的殿堂,拓展经典诗文的积累量,要让诵读经典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让学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养成乐读经典的习惯
几千年灿烂的世界文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似花中奇葩,大海宝珠。诵读经典,目的是让经典的铿锵音韵在学生的耳边回响,让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校园荡漾。诵读经典,仿佛使学生走进了时光隧道,聆听着先哲的谆谆教诲。养成乐读经典的习惯,就能徜徉于经典的海洋,沐浴经典的春晖。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形象取代思维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愉悦的学习状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开始学习古诗文时,由于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相差很大,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动力。有的老师就采用了“古诗新唱”的方式,就像在上音乐课一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通过创设学习的情景,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2.串联学习,稳定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不能长久地保持。在诵读经典进行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新鲜感,产生了厌烦情绪。为了使学生乐于诵读,就要不断创新,使诵读之花常开常新,艳丽多姿。如通过串联学习,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板块,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串联学习中强化记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3.组织竞赛,发展兴趣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很简单,因为这里有竞争。采用竞争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诵读经典中,引进竞争机制,这对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用。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竞争比赛。首先指定学习内容,让各小组采用各种方式学习,然后开展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员能全面、熟练地掌握指定的学习内容。在激烈的比赛中,大家全身心地投入,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组织竞赛,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也检测了学生诵读经典的效果。
二、养成善读经典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善读经典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学生多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学生具备了各种能力,长大以后,就能自觉地去学习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去主动地适应社会,去更好地服务社会。
1.时时诵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并且附录了小学阶段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让学生从小背诵有价值的经典,使学生时时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此,学校要经常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学,日有所获,从而养成勤于诵读的良好习惯。
2.处处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很精辟地告诉了我们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目前,在小学生中能够主动向老师质疑的学生还不多,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因而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不会主动地学知识,用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时质疑问难,凡是遇到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问题,都应当善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这样,每天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3.常常动笔
学会读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圈、点、勾、域,学会做读书笔记,也就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记忆。平时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摘摘名句,写写体会,也可以进行改写、续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与经典”之类的征文比赛。虽说诵读经典是“但求熟背、不求甚解”,但只要有经历就一定有体验,学生用心写出自己在诵读及理解方面的独特感受,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动笔,不仅是提高学生诵读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诵读经典,就能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并让融汇于经典的圣贤的智慧、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诵读经典,也能让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自身的身心,提高自身的素养;诵读经典,还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永新教授说:“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因此,要让学生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在大语文观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要经常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经典诗文的殿堂,拓展经典诗文的积累量,要让诵读经典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让学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养成乐读经典的习惯
几千年灿烂的世界文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似花中奇葩,大海宝珠。诵读经典,目的是让经典的铿锵音韵在学生的耳边回响,让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校园荡漾。诵读经典,仿佛使学生走进了时光隧道,聆听着先哲的谆谆教诲。养成乐读经典的习惯,就能徜徉于经典的海洋,沐浴经典的春晖。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形象取代思维的特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愉悦的学习状态,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开始学习古诗文时,由于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相差很大,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缺乏学习的兴趣,缺少学习的动力。有的老师就采用了“古诗新唱”的方式,就像在上音乐课一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通过创设学习的情景,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2.串联学习,稳定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兴趣往往是不稳定的,不能长久地保持。在诵读经典进行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新鲜感,产生了厌烦情绪。为了使学生乐于诵读,就要不断创新,使诵读之花常开常新,艳丽多姿。如通过串联学习,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板块,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串联学习中强化记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3.组织竞赛,发展兴趣
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很简单,因为这里有竞争。采用竞争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诵读经典中,引进竞争机制,这对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有用。如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竞争比赛。首先指定学习内容,让各小组采用各种方式学习,然后开展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员能全面、熟练地掌握指定的学习内容。在激烈的比赛中,大家全身心地投入,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组织竞赛,既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也检测了学生诵读经典的效果。
二、养成善读经典的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的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到一些基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善读经典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学生多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学生具备了各种能力,长大以后,就能自觉地去学习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去主动地适应社会,去更好地服务社会。
1.时时诵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诵读经典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并且附录了小学阶段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0篇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让学生从小背诵有价值的经典,使学生时时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为此,学校要经常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学,日有所获,从而养成勤于诵读的良好习惯。
2.处处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很精辟地告诉了我们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目前,在小学生中能够主动向老师质疑的学生还不多,这主要是当前教育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注重教,不注重学。因而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不会主动地学知识,用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时质疑问难,凡是遇到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问题,都应当善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这样,每天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3.常常动笔
学会读书,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圈、点、勾、域,学会做读书笔记,也就是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记忆。平时在诵读经典时,可以摘摘名句,写写体会,也可以进行改写、续写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我与经典”之类的征文比赛。虽说诵读经典是“但求熟背、不求甚解”,但只要有经历就一定有体验,学生用心写出自己在诵读及理解方面的独特感受,可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动笔,不仅是提高学生诵读效率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诵读经典,就能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并让融汇于经典的圣贤的智慧、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诵读经典,也能让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净化自身的身心,提高自身的素养;诵读经典,还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快乐,养成良好的习惯。总之,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的习惯,就是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