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关系研究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内政治生活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党内全部政治活动的总和。广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构成;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重点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党内政治生态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的状态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党内外政治关系相互关联的状况,是党内政治生活现状与党内政治文化状态的一种集中反映与集中体现。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政治制度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样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优良政治生态。
  关键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2-0004-05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其中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于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重大问题,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强调要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拟就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谈点粗浅看法。
  一、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内涵
  (一)党内政治生活
  生活通常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人类的生活包括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根据社会生活领域来分,至少有三大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根据社会生活层面来分,也有三大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因此,党内政治生活是根据社会生活层面来划分而得出的政治生活的一种类型,它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党内全部政治活动的总和。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最早提出了党内政治生活的概念:“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正式采用“党内政治生活”概念的文件则是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依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来分析,党内政治生活主要分为:思想建设活动、领导决策活动、党内政治关系活动、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活动、党群关系建设活动、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活动、党内政治民主建设活动、党内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活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活动、党的作风建设活动、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活动、反腐倡廉建设活动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建设活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学习教育活动,使共产党人树立和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领导决策活动主要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党内政治关系活动主要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核心是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活动就是要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党群关系建设活动的关键是建立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此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活动的关键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度;党内政治民主建设活动的关键是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党内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活动的关键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任德才兼备的干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活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党的作风建设活动的重点是要突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活动的重点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反腐倡廉建设活动的关键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如果高度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三大活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活动、党的作风廉政建设活动。
  (二)党内政治文化
  “文化”是最难定义的概念,至今为止,真可谓众说纷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人们对“文化”认知的视角不同。在此,我们仅从两个视角来分析。
  第一个视角是“层面视角”。在这一层面上,我们通常涉及到的“文化”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的“文化”,可称之为“大文化”。这种“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也就是说,“自然”的,则不是“文化”;反之,“文化”的,则不是“自然”。换言之,凡是人类创造的或打上人类烙印的东西都是“文化”,因此,“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这种“文化”无所不包,人们为了认识方便,又把这种“大文化”分类,于是,产生了第二层面的“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物质产品的总称;制度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制度成果与制度形态的总称;精神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精神产品的总称。我们党内政治文化,就是第二层面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为了深化认识,又产生了第三层面的“文化”:心理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科学文化等。其中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通常我们将此合称为思想道德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第二个视角是“领域视角”。这是指从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来认知。于是,就有了诸如经济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等种种“文化”类别。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领域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政治领域活动中所创造和产生的政治成果和政治现象。政治领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因而,政治文化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本身却不包含物质文化要素,而只包含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要素。也就是说,政治文化是由特定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政治精神文化所构成。
  通过以上两个视角的分析后,我们可以说,所谓“党内政治文化”指的是中国共產党在自身长期的政治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特定政党制度成果和政治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广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由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构成。党内政治制度文化是“外壳”,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内核”;所以,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专指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它包含“党内政治心理文化”“党内政治艺术文化”“党内政治思想文化”“党内政治道德文化”“党内政治科学文化”等诸方面,但其核心则是“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因而,在许多时候和场合,“党内政治文化”就是特指“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本文所使用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是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重点是指“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   (三)党内政治生态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政治生态”这一概念:“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此后,他又多次强调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据不完全统计发现,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及文章中,“政治生态”一词被提及多达20多次。
  “生态”一词本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我们通常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简而言之,生态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环环相扣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经常借用“生态”一词,来说明人类社会生活中某一事物生存发展的状态及其内在系统。诸如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等等。其中近年来关于政治生态的含义,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和探讨。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是郝宇青认为:“所谓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二是人民网在强国论坛的《何谓政治生态》一文中引用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包心鉴如是说,政治生态主要是指政治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政治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政治发展环境,它是政治生活状态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以及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三是王长江认为:“所谓政治生态,实际上是政治系统运行散发出来的信息和导向,它对人们去追求什么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四是孟庆松主张:“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和部门政治生活的大气候、大环境和大趋势,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呈现,其折射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作风建设等根本性问题。”而姚桓则谈到:“所谓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党内政治活动现状。政治生态综合反映党内各方面状况,主要是反映党内风气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
  综合上述而言,本文认为,所谓党内政治生态应当是指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的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党内外政治关系相互关联的状况,是党内政治生活现状与党内政治文化状态的一种集中反映与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的一种软环境与软实力。
  二、党内政治生活对政治文化、政治生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内政治生活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依据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来分析,党内政治生活主要分为思想建设活动、领导决策活动、党内政治关系活动、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活动、党群关系建设活动、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活動、党内政治民主建设活动、党内干部人事制度建设活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建设活动、党的作风建设活动、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活动、反腐倡廉建设活动等十二个方面;从高度概括来讲,主要包括党的政治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党的政治制度建设活动和党的作风廉政建设活动三个方面。上述两种视角的活动状况如何,都直接对党内政治文化状况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如果党内各个方面的政治活动都是正常健康进步的,党内政治生活就能够对党员发挥出强大的教育作用、改造作用、管理作用和监督作用,对领导班子发挥出重要的民主决策功能和权威维系功能,对党的各级组织产生出巨大的凝聚作用,从而对全党发挥出统一意志、统一步调的重大作用。这种党内生活状态,就能够形成和发展先进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以来,总体上说,党内各个方面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是正常健康进步的,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总体上也基本上是先进优良的。反之,如果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一些不正常不健康甚至是退步的活动,那么,就会产生出一系列消极腐化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所指出:“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不仅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而且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党内大量消极文化现象滋生蔓延。因此,要建设先进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除了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外,“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同时,党内政治生活的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党内政治文化的状况,直接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态的状况。可以说,正常健康进步的党内政治生活和先进优良的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导致呈现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反之,一旦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文化出现问题,党内的政治生态也就会出现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直接威胁到党的政治生命之安危。因此,《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指出,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它不仅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还“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三、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与政治生态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
  固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党内政治文化在一定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形成与发展,然而,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必然会发挥出它的相对独立性价值,对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生态发生巨大的引导作用。可以说,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对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党内思想道德文化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一切行为的价值导向。   因此,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从广义的党内政治文化来说,它包含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党内思想文化两大部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就是从党内制度文化建设着手,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然而,全面从严治党并没有至此止步,它只有将坚持制度治党与文化治党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行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建立与保持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因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不仅高度重视广义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即主要是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建设,还特别重视狭义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点是党内思想道德建设。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这一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内政治生活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第一个基本准则,就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准则。它把“坚定理想信念”放在思想道德建设的首位。它强调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我们的共产党人之所以有力量,讲到底,就是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以,有了这种信仰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们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共产党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险,都毫不动摇、不屈不挠地勇往直前。反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讲到底,也就是我们党一度放松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放松了信仰理想信念教育,放松了思想道德教育,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甚至于滑坡,从而致使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内政治文化混乱,党内政治生态恶化。这种极其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是说,只有建设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才能让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成为全党的自觉,成为融入党员干部心灵深处的追求,才会真正成为熔炉,才会更有力量,才能涵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也才能让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坚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支撑。所以,2016年11月14日,刘云山同志在中央党校2016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立足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建设具有时代特点和共产党人鲜明特色的政治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党内政治生态对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具有强大的制约作用
  党内政治生态固然是党内政治生活状态和党内政治文化状况的集中体现。然而,党内政治生态一旦形成,又会对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政治文化发生强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可以说,正如自然界一样,自然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要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党内政治生态优良,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活就会保持健康与进步,党内政治文化就具有优良先进的政治条件。而一旦党内政治生态受到严重污染甚至恶化,那么,党内政治生活就会陷入混乱,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走向邪路,从而有可能最终导致党的性质变质乃至政治生命的终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问题,鲜明提出了优化政治生态的要求。2014年6月30日,在我们党成立93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营造好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从政环境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坚持正道、坚持原则、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敢于向一切不正之风亮剑,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广大党员与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努力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同月9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各级领导干部要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2015年5月13日,刘云山同志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用了八个比方来形容党内政治生态:一是“死鱼和水污染”。如果一两个党员出了问题,这是党员个人的问题;如果有一批党员和干部出了问题,可能是这些党员和干部的从政环境出了问题。二是“大熔爐”与“大车店”。党的“大熔炉”不能变成了没有温度的“冷灶台”。党组织也不能变成“大车店”,不能让党内政治生活变了味、走了调。三是“杀毒软件”。每个党员要自觉安装思想上的“杀毒软件”,经常清扫头脑中的病毒。四是“刀枪入库”与“治病良药”。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副治病良药,这个利器不可“刀枪入库”,否则就会“钝化”和“生锈”。五是“孙行者的金箍”。铁的纪律和规矩“比孙行者的金箍还厉害”。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就要让纪律和规矩严起来。六是“咬耳朵”与“扯袖子”。严格的管理监督有助于对党员和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朵”“扯袖子”。七是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营造良好政治生态,要坚持治病救人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八是不做“两面人”。党员和干部要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恪守从政之德,不做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人”。
  从上述可见,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三者有着不同的含义与区别,然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一方面加强党内政治制度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优良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 陆昱
其他文献
我只是需要一双可以抓住的手,带我离开绝望的谷底。为爱犯的罪,不可饶恕吗?上帝:“是罪,皆不可饶恕。”皆因我是一尾心碎的鱼,你是唯一的水,却不肯给,我只有在岸上,等待枯萎。有爱,从而有根,因此有罪。
期刊
摘要: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与谋篇布局做出了顶层设计,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应有地位表明了价值关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路径指明了实践向度,使得这篇讲话成为推动我国新时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顶层设计;价值;实践  中图分类号:B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处在我国金融改革的边缘地带,金融业的落后和金融市场的发育不足已成为制约沿边地区向周边国家开发开放的瓶颈。期货市场居于现代市场体系的高端,是衔接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的重要纽带。如何抓住国家支持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利用国家的相关政策破解广西期货市场的发展困境,通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双轮驱动开启广西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的探索,这对健全和完善沿边少数民族地区的
期刊
摘要:地方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应该自觉承担生态经济责任,发展生态经济。然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地方政府生态主体责任缺失,政府牵引生态经济的产业体系相对薄弱,生态经济发展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欠缺,地方政府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生态管理体制不健全。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落实政府生态经济责任;制定地方配套政策,提高地方生态效益;加强生态管理体制创新,发挥政府生态职
期刊
摘要:当前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文章回顾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障碍的主要表现: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清晰、农村土地产权权能的残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村产权抵押制度的障碍、产权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提出要在法律层面明确农村产权主体,赋予承包经营权以物权属性,要构建合理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农村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制度、改革试点产权制度等建议。
期刊
摘要: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实现其和谐社会的重要门径。为了诠释其同情理论,亚当·斯密引入了“旁观者”与“当事人”作讨论的对象。旁观者与当事人作为斯密研究社会行为的抽象个体,在诠释其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落实到旁观者与当事人的身上,即旁观者必须尽可能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所处的情境之上,并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当事人亦会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进行反省式的同情,并且努力把自己的情绪调节至旁观者所
期刊
摘 要:西南深度贫困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很有必要贯彻落实好“四不摘”政策,构建“1326”长效机制。“1326”长效机制即:实行好“1责”(五级书记负主体责任的工作机制),抓好“3兴”(产业兴、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兴的发展、互动、共享机制),强化“2促”(促进基础设施修建与维护、促进农民脱贫内生动力的激发机制),促进“6协”(
期刊
摘要:在实践中,传统村落往往陷入保护和发展很难达到平衡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传统村落相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村落优势产业发展的不充分的矛盾造成的。传统村落具有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与村落保护之间具有优势互补、空间共生、属性和目标一致等特点。由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产业发展应遵循克制性、可持续性原则,构建村庄共同体、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协调好村落村民、政府与
期刊
摘要:社会治理实际组织运作中,同时存在科层、市场及网络三个理想类型,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皆聚焦于其中一个,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需要综合这三种模式,即通过科层规则确保稳定与公平、市场竞争确保弹性与机会、社群网络确保贴近公民需求,同时逐步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由传统重视科层治理模式,转向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市场治理模式,同时,更要强化网络治理模式的地位。具体的运作策略需要涵盖结果导向
期刊
摘要:面对民众诉求表达与社会治理法治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涉诉信访终结的行动逻辑必须进行整体性改变。以群众工作为叙事文本的传统涉诉信访的终结机制,已经难以完全回应和化解当今涉诉信访当事人提出的诸多诉求。因而,如何在汲取群众工作所具有的沟通疏导价值优势、修正其规则与程序缺失的基础上,建立涉诉信访“依法断事”价值目标的法治化终结机制,成为信访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大问题。法治是实现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