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是人的基本素养,良好的数感能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本文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活用“生活中的数学”,激趣发展学生数感;善用“直观比较法”,潜移默化中累积数感;巧用“转化的数学思维”,化繁为简强化数感;运用“活动体验法”,小组活动中内化数感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表述如下: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课程标准》强调,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数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形成数学学习的心智技能。
一、活用“生活中的数学”,激趣发展学生数感
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数感真实化。
例如已知苹果和梨各有2千克,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这种类型的购物问题,由于题目中有小数出现,许多学生在教师教授多遍后,效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导入时,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讲讲自己的购物经历,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应付的钱数和应找回的钱数的。接下来再来解决苹果每千克多少钱,学生由于刚回忆了自己在购物时算钱数的方法,大多能得出此题中的数量关系:梨的总价+苹果的总价=总钱数。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趣发展学生的数感,从而对购物问题中的常见数量关系既有“感”也有“悟”。
二、善用“直观比较法”,潜移默化中累积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直观教学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将事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的感官能切实感受,这样就能因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逐步获得理性认识。
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都把例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这都是数感培养的良好开端。情境导入后,有的同学会猜5只鸡和3只兔,这样就有22只脚,少了4只脚。数感好的同学就会通过教具直观想到:如果我们用1只兔换回一只鸡,就多了2只脚,换2只兔就多了4只脚,就符合题意了。数感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采用顺序列表来感悟,随着兔的只数每增加1(鸡的只数减少1),腿的个数增加2来体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知规律。
三、巧用“转化的数学思维”,化繁为简强化数感
高年级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把比较繁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学过的数学问题,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用恰当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建立了数感又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在学习了植树问题后进行拓展教学,已知围棋盘最外层每边能放19枚棋子。求最外层一共可放多少枚棋子?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用投影出示摆满了棋子的围棋盘后,学生已直观地感受了棋子的擺放,四个角都放了棋子而且感受到一边的棋子19枚太多了,不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每边五个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最外层每个点上放一枚棋子,共有多少枚?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过“重叠问题”,所以很快会得出:6×4-4=20(枚)。也就知道了围棋盘中最外层的棋子数为:19×4-4=72(枚)。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数一数方格纸上大正方形每一条边上的“间隔数”和棋子数,发现每一条边上都有5个“间隔”6枚棋子。马上,学生会明白求棋子数还可以将它转化为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的问题。从而观察每一条边上都有5个“间隔”,有4条边。因为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所以有5×4=20(枚),而围棋盘的每一边有19枚棋子,18个间隔,所以有18×4=72(枚)。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了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感受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了数感。
四、运用“活动体验法”,小组活动中内化数感
学生成长于活动中,数感的内化正是通过各种活动体验,让他们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经验。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两名学生从教室前、后同时出发,相遇时停止。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在汇报时,学生会说:两人走的时间相同,速度不同,但两人走的路程和就是教室前后的距离。这样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接下来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会较快的列出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累积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由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而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数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群义 .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26).
[2]许廷仁,粟敏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 (1):59-5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表述如下: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课程标准》强调,数感是一种感悟,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将抽象的数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建立良好的数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数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形成数学学习的心智技能。
一、活用“生活中的数学”,激趣发展学生数感
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让数感真实化。
例如已知苹果和梨各有2千克,共10.4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这种类型的购物问题,由于题目中有小数出现,许多学生在教师教授多遍后,效果仍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导入时,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讲讲自己的购物经历,汇报时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应付的钱数和应找回的钱数的。接下来再来解决苹果每千克多少钱,学生由于刚回忆了自己在购物时算钱数的方法,大多能得出此题中的数量关系:梨的总价+苹果的总价=总钱数。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趣发展学生的数感,从而对购物问题中的常见数量关系既有“感”也有“悟”。
二、善用“直观比较法”,潜移默化中累积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直观教学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将事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的感官能切实感受,这样就能因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逐步获得理性认识。
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都把例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这都是数感培养的良好开端。情境导入后,有的同学会猜5只鸡和3只兔,这样就有22只脚,少了4只脚。数感好的同学就会通过教具直观想到:如果我们用1只兔换回一只鸡,就多了2只脚,换2只兔就多了4只脚,就符合题意了。数感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让他们采用顺序列表来感悟,随着兔的只数每增加1(鸡的只数减少1),腿的个数增加2来体验数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知规律。
三、巧用“转化的数学思维”,化繁为简强化数感
高年级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把比较繁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的已学过的数学问题,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用恰当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建立了数感又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在学习了植树问题后进行拓展教学,已知围棋盘最外层每边能放19枚棋子。求最外层一共可放多少枚棋子?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用投影出示摆满了棋子的围棋盘后,学生已直观地感受了棋子的擺放,四个角都放了棋子而且感受到一边的棋子19枚太多了,不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每边五个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最外层每个点上放一枚棋子,共有多少枚?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过“重叠问题”,所以很快会得出:6×4-4=20(枚)。也就知道了围棋盘中最外层的棋子数为:19×4-4=72(枚)。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数一数方格纸上大正方形每一条边上的“间隔数”和棋子数,发现每一条边上都有5个“间隔”6枚棋子。马上,学生会明白求棋子数还可以将它转化为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的问题。从而观察每一条边上都有5个“间隔”,有4条边。因为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所以有5×4=20(枚),而围棋盘的每一边有19枚棋子,18个间隔,所以有18×4=72(枚)。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不断完善了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进一步感受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了数感。
四、运用“活动体验法”,小组活动中内化数感
学生成长于活动中,数感的内化正是通过各种活动体验,让他们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经验。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两名学生从教室前、后同时出发,相遇时停止。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刚才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在汇报时,学生会说:两人走的时间相同,速度不同,但两人走的路程和就是教室前后的距离。这样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在接下来教学相遇问题时,学生会较快的列出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累积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由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强化而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数感体验,才能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群义 .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6 (26).
[2]许廷仁,粟敏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6 (1):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