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烛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蔚蓝静穆的空中,高高地飘着一两个稳定不动的风筝,从不知道远近的地方,时时传过几声响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回音是越发地撩人了。
  岁是暮了。
  今年侥幸没有他乡作客,也不曾颠沛在那迢遥的异邦,身子就在自己的家里;但这个陋小低晦的四围,没有一点生气,也没有一点温情,只有像垂死般地宁静,冰雪般地寒冷。一种寥寂与没落的悲哀,于是更深地把我笼罩了,我永日沉默在冥想的世界里。
  因为想着逃脱这种氛围,有时我便独自到街头徜徉去,可是那些如梭的车马,鱼贯的人群,也同样不能给我一点兴奋或慰籍,他们映在我眼睑的不过是一幅熙熙攘攘的世相,活动的,滑稽的,杂乱的写真,看罢了所谓年景归来,心中越是惆怅地没有一点皈依了。
   啊!What is a home without mother?
  我又陡然地记忆起这句话了——它是一个歌谱的名字,可惜我不能唱它。
  在那五年前的除夕的晚上,母亲还能战胜了她的疾病,精神焕发地和我们在一起聚餐,然而我不知怎么那样地不会凑趣,我反郁郁地沉着脸,仿佛感到一种不幸的预兆似的。
  “你怎么了?”母亲很担心地间。
  “没有怎么,我是好好的。”
  我虽然这样回答着,可是那两股辛酸的眼泪,早禁不住就要流出来了。我急忙转过脸,或低下头,为避免母亲的视线。
  “少年人总要放快活些,我像你这般大的年纪,还一天玩到晚,什么心思都没有呢。”
  母亲已经把我看破了。
  我没有言语。父亲默默地呷着酒;弟弟尽独自挟他所喜欢吃的东西。
  自己因为早熟一点的原故,不经意地便养成了一种易感的性格。每当人家喜欢的时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当人家热闹的时刻,自己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究竟为什么呢?我是回答不出来的……
  没有不散的筵席,这句话的黑影,好像正正投满了我的窄隘的心胸。
  饭后过了不久,母亲便拿出两个红纸包儿出来,一个给弟弟,一个给我,给弟弟的一个,立刻便被他拿走了,给我的一个,却还在母亲的手里握着。
  纸包里裹着压岁钱,这是我们每年所最盼切而且数目最多的一笔收入,但这次我是没有一点兴致接受它的。
  “妈,我不要罢,平时不是一样地要吗?再说我已经渐渐长大了。”
  “唉,孩子,在父母面前,八十岁也算不上大的。”
  “妈妈自己尽辛苦节俭,哪里有什么富余的呢。”我知道母亲每次都暗暗添些钱给我,所以我更不愿意接受了。
  “这是我情愿给你们用的……”母亲还没说完,这时父亲忽然在隔壁带着笑声地嚷了:“不要给大的了,他又不是小孩子。”
  “别睬他,快拿起来吧。”母亲也抢着说,好像哄着一个婴孩,唯恐他受了惊吓似的……
  佛前的香气,蕴满了全室,烛光是煌煌的。那慈祥,和平,闲静的烟纹,在黄金色的光幅中缭绕着,起伏着,仿佛要把人催得微醉了,定一下神,又似乎自己从梦里醒过来一样。
  母亲回到房里的时候,父亲已经睡了;但她并不立时卧下休息,她竟沉思般地坐在床头,这时我心里真凄凉起来了,于是我也走进了房里。
  房里没有灯,靠着南窗底下,烧着一对明晃晃的蜡烛。
  “妈今天累了吧?”我想赶去这种沉寂的空气,并且打算伴着母亲谈些家常。我是深深知道我刚才那种态度太不对了。
  “不——”她望了我一会又问,“你怎么今天这样不高兴呢?”
  我完全后悔了,所以我也很坦白地回答母亲:
  “我也说不出为什么,逢到年节,心里总感觉着难受似的。”
  “年轻的人,不该这样的,又不像我们老了,越过越淡。”
  是的,越过越淡,在我心里,也这样重复地念了一遍。
  “房里点蜡烛做什么?”我走到烛前,剪着烛花问。
  “你忘记了么?这是守岁烛,每年除夕都要点的。”
  那一对美丽的蜡烛,它们真好像穿着红袍的新人。上面还题着金字:寿比南山……
  “太高了一点吧?”
  “你知道守岁守岁,要从今晚一直点到天明呢。最好是一同熄─—所谓同始同终─—如果有剩下的便留到清明晚间照百虫,这烛是一照影无踪的……”
  ……
  在烛光底下,我们不知坐了多久;我们究竟把我们的残余的,唯有的一岁守住了没有呢,哪怕是蜡烛再高一点,除夕更长一些?
  外面的爆竹,还是密一阵疏一阵地响着,只有这一对守岁烛是默默无语,它的火焰在不定地摇曳,泪是不止地垂滴,自始至终,自己燃烧着自己。
  明年,母亲便去世了,过了一个阴森森的除夕。
  第二年,第三年,我都不在家里……是去年的除夕吧,在父亲的房里,又燃起了“一对”明晃晃的守岁烛了。
  又到除夕了,环顾这陋小,低晦,没有一点生气与温情的四周─—比去年更破落了的家庭,唉,我除了凭吊那些黄金的过往以外,那里还有一点希望与期待呢?
  岁虽暮,阳春不久就会到来……
  心暮了,生命的火焰,将在长夜里永久逝去了!
   (摘自《缪崇群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2014年11月1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闭幕式上,85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神采奕奕地上台为大家演唱了她的经典剧目《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她委婉起伏、甜润清亮的歌声犹如天籁般流淌在琴台大剧院的上空,台下的观众听的如痴如醉,还有一些人跟着她优美的旋律低声唱和,眼角泛出泪光。  一曲唱毕,台下掌声如雷,久久不散。郭兰英一次次的向大家鞠躬致谢,面带微笑地对观众说:“对不起大家了,我要向大家坦白一
期刊
自从考上大学,离开故乡温州,我就从未在老家过春节。己卯年正月初三,我却和妻一起从上海赶往温州,为的是给母亲庆贺九十大寿——她的生日是正月初五。  往日,我常跟母亲开玩笑说:“你的生日没‘选’好。正月里本来就‘油水’多,在这时候过生日,什么好东西都吃不下。”母亲则笑道:“‘生’不由己嘛!”  这一回,母亲九十大寿,却充分显示了她的生日的“优越性”:正值大家休假,亲友们都有空,也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她
期刊
听到寒子重病的消息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呢,那么强壮的一个汉子,而且正值壮年?当我走进病房时,发现寒子的情况比我预想的还要糟糕。  当时,寒子刚刚睡着,寒子的妻子林芳把我拉在一边,轻声地告诉我:“直肠癌晚期,医生说,撑不到明年春天了。”  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女人,仿佛一夜之间花容尽失,有几丝白发已悄悄爬上了鬓角。我轻声地说:“寒子知道了吗?”林芳轻轻地摇了摇头。  我的心猛然像被人剜
期刊
年三十上午我早早去坟地请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回来后,我正准备贴春联,娘却把我叫进厨房里张罗。  娘今天显得特别懒,啥也不干,坐在门旁指点着我撵面、调馅、请香、摆蜡。一大盆碗筷让我冲了又冲,洗了又洗。尤其那只大海碗,娘还特意让我打了两遍洗洁精。  “娘,该贴春联了,”快11点时,我已累得满头大汗。  “急个啥?把那块大肉切好,切薄切匀了,今天咱做红烧肉。”娘朝院门望一眼,慢悠悠地说。  我把大肉洗
期刊
“女人会用这把梳子梳一梳因翻来覆去而揉乱的头发,她教会了小周,活着多么美好,每一秒都得去珍惜。”  这是我从一位熟人小周那里听来的故事,她是一位护工,一个星期前刚刚送走了一位雇主,是一位年轻的女人,才26却不幸得了胰腺癌,已经是晚期了,因为家里还有小孩子,所以打算在医院度过最后的时光,女人说,她不能从家里走,她不想让那个温暖的家留下死亡的痕迹,因为孩子和丈夫还要在那里继续生活。  女人的这个病很折
期刊
圣诞节的前一天,气温突然下降,寒风像蛇一样从领口袖口往人身上钻。我在“冰川”羽绒服专卖店里忙得团团转,直到快吃午饭时店里才没顾客,正想歇口气喝点开水,又进来了两位女顾客。一位是60多岁的老婆婆,穿件臃肿的旧棉袄,一位是40岁左右的大姐,穿着款式很旧的呢外套。  看这两位顾客寒酸俗气的打扮,估计她们也不会买几百块钱一件的羽绒服,我脸上的笑容就冷了很多。大姐却无视我脸上的变化,很认真地这里看看,哪里摸
期刊
1983年秋,我17周岁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年底,我用攒下的工资买了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带回家里,一家人再也不用去别人家看电视了。  除夕之夜的首场春晚,我们一家围坐一起看得津津有味。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喜爱的电影演员演虎妞出名的斯琴高娃,竟跟胡松华联手表演歌伴舞《草原民歌》,据说是首次将歌舞融合在一起。不满10岁的小弟看着评着:不错,有男有女跳得蛮好的,可惜了,怎么服装不是白色就是黑色的呢?惹得一家
期刊
大四那年,他俩在一次摄影交流会上相遇,他被她的才貌所深深吸引,他情窦初开,他暗下决心要追到她,并发誓一辈子只对她好。可她的心里一直放不下另一个男生,为了不伤害到他,她决定躲开他,去对那个叫施岩的男生说出心底的爱。  那天,她一大早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并在花店买了一株茉莉花,她想施岩一定也会喜欢。  学校举办茉莉花大赛那天,施岩为了抢到那株最好看的茉莉花而不幸把腿摔骨折,入了院。可还没等她将病房
期刊
爸妈是手工制作食物的忠实拥护者。并不是每一个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都如此。家里的亲戚中,除去还干着饭店营生的,热衷此道的也已寥寥。只有爸还为了记忆中的食物应有的味道坚持手工制作。妈则是因为天生勤快,又加上对父亲的爱与遵从,也默守着这分精致与苦劳。  比如四喜丸子,在我们老家叫作大斩肉,外观红亮,内里粉嫩,是年夜饭桌上老少咸宜的一道菜。虽然丸子在现在菜市场的熟食档总有的买,爸却总是不屑一顾。在他看来,一
期刊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史称宣统皇帝;同时,他也是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君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皇帝转变为公民的人;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拥有非凡经历和传奇色彩的特殊人物。他的一生堪称是个奇迹,是中国百年巨变的一个缩影。  三岁登基六岁退位  何苦选我做皇帝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其一,溥仪的祖父奕譞是咸丰皇帝的七弟,也是光绪的父亲;其二,奕譞的嫡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