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韩愈远具时馐,遥祭十二郎,是在听说十二郎死后的七日。作者七日之后方能衔哀致诚,可见其悲伤之极、痛心之至。十二郎,一个侄子,面对其逝去,韩愈何以如此悲伤痛心呢?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有着骨肉相连、命运相依的亲情。韩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十二郎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的韩愈,一个亲情深厚超越了生死的韩愈。那么韩愈与十二郎骨肉相连的亲情,根在何处呢?
根在幼孤。韩愈少孤无怙,惟兄嫂是依;十二郎亦幼而丧父,形单影只。且二人幼年就食江南,零丁孤苦,相依为命。嫂尝抚汝指吾而言:“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两句纪念碑式的话语,可以说在韩愈心灵的土地上深深地植入了浓重的亲情之根。历经岁月沧桑,这亲情的根扎得坚定而深厚。
根在少聚。自韩愈19岁至京城,叔侄二人,相聚无多,八年之中,只聚两次。之后汴州、徐州、京师,更是聚日无多。韩愈以为俱为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然世事艰辛,人生无常,韩愈西归图远成家致汝的亲情蓝图,随着十二郎的溘然逝去,终于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大悲大恨。
根在有疾。十二郎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一句,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以为忧的宽慰,“常常有之”的大意,却给自己与十二郎的亲情之中永远地留下了无法愈合的遗憾与伤痛。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亲情无价,亲情有根。我们听到了韩愈这样的醒世表白:“……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这里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而且看到了韩愈对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往昔“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应科目的与人书》)为追逐功名利禄奔袭于宦海仕途之中的韩愈,如今因十二郎之死,有的却是对自身人生取向的反省与批判,有的却是在真挚无价的亲情面前的自责与懊悔。在韩愈的心中,亲情永远是超于“人世”之上,永远地超于生命之上。
其实,亲情之可贵就在于它永远都是有根的。这根,不仅仅是单纯的血缘,更多的是艰难命途上的相互支撑。无论在何时何地,生命的旅程中,人所感恩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人真正需要的是风雨中的那把伞,黑夜里的那盏灯,冬天里的那一炉温暖的火。
亲情有根,亲情亦无价。十二郎的溘然殒殁,韩愈能做的是什么呢?
远具时馐,告慰亡灵。十二郎异地病死,对韩愈来说天塌地陷,如雷轰顶,他不可思议更无法接受。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面对十二郎的死,韩愈不愿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他神情恍惚、哭天抢地、悲痛欲绝、难表深情。我们看见这人世间亲情的悲号,尽在韩愈的带血的泪雨挥洒之中。
吊孤乳母,教养子女。死者长已矣,韩愈能做的就是料理好十二郎的后事,照顾好十二郎的后人。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守丧改葬,以此告慰十二郎之上灵,其余呢?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教养子女,待其长大成人,也许,这才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
古人云:“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韩愈,感其“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之人间亲情,是为斯文。
山东省郯城美澳学校(276100)
韩愈远具时馐,遥祭十二郎,是在听说十二郎死后的七日。作者七日之后方能衔哀致诚,可见其悲伤之极、痛心之至。十二郎,一个侄子,面对其逝去,韩愈何以如此悲伤痛心呢?细细读来,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他们之间有着骨肉相连、命运相依的亲情。韩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十二郎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的韩愈,一个亲情深厚超越了生死的韩愈。那么韩愈与十二郎骨肉相连的亲情,根在何处呢?
根在幼孤。韩愈少孤无怙,惟兄嫂是依;十二郎亦幼而丧父,形单影只。且二人幼年就食江南,零丁孤苦,相依为命。嫂尝抚汝指吾而言:“韩氏两世,惟此而已!”这两句纪念碑式的话语,可以说在韩愈心灵的土地上深深地植入了浓重的亲情之根。历经岁月沧桑,这亲情的根扎得坚定而深厚。
根在少聚。自韩愈19岁至京城,叔侄二人,相聚无多,八年之中,只聚两次。之后汴州、徐州、京师,更是聚日无多。韩愈以为俱为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然世事艰辛,人生无常,韩愈西归图远成家致汝的亲情蓝图,随着十二郎的溘然逝去,终于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大悲大恨。
根在有疾。十二郎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一句,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以为忧的宽慰,“常常有之”的大意,却给自己与十二郎的亲情之中永远地留下了无法愈合的遗憾与伤痛。
由此我们不能不说亲情无价,亲情有根。我们听到了韩愈这样的醒世表白:“……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这里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韩愈对十二郎无限深情的自然流露,而且看到了韩愈对人生世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往昔“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应科目的与人书》)为追逐功名利禄奔袭于宦海仕途之中的韩愈,如今因十二郎之死,有的却是对自身人生取向的反省与批判,有的却是在真挚无价的亲情面前的自责与懊悔。在韩愈的心中,亲情永远是超于“人世”之上,永远地超于生命之上。
其实,亲情之可贵就在于它永远都是有根的。这根,不仅仅是单纯的血缘,更多的是艰难命途上的相互支撑。无论在何时何地,生命的旅程中,人所感恩的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人真正需要的是风雨中的那把伞,黑夜里的那盏灯,冬天里的那一炉温暖的火。
亲情有根,亲情亦无价。十二郎的溘然殒殁,韩愈能做的是什么呢?
远具时馐,告慰亡灵。十二郎异地病死,对韩愈来说天塌地陷,如雷轰顶,他不可思议更无法接受。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面对十二郎的死,韩愈不愿相信,但又不得不信。他神情恍惚、哭天抢地、悲痛欲绝、难表深情。我们看见这人世间亲情的悲号,尽在韩愈的带血的泪雨挥洒之中。
吊孤乳母,教养子女。死者长已矣,韩愈能做的就是料理好十二郎的后事,照顾好十二郎的后人。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守丧改葬,以此告慰十二郎之上灵,其余呢?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教养子女,待其长大成人,也许,这才是对死者的最大安慰。
古人云:“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韩愈,感其“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之人间亲情,是为斯文。
山东省郯城美澳学校(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