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遗进校园,刻不容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艺术
一、非遗进校园的显性价值
“非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形式有许多,最主要的形式是口口相传,师徒授课式,这样面授口传身教式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大大限制了非遗的传播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就被国家所推广以及重视,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便在于此,学习知识最好的地点无非于三种形式:第一,学前家庭的教育。第二,学校的教育教学。第三,社会上的实践教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的学习阶段,首先,学校教育集中,传播途径比较广阔,学生都处于最佳的学习年龄阶段,接受新知的速度以及质量都很高。合理利用学校学习的环境,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引入学校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新的知识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承担巨大的一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小小“传承者”而存在。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增加非遗的传播路径。让非遗课可以遍地开花结果,这样更加有利于非遗的继承与发扬,更多的人的参与,更多的地方参与,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继承和发扬。
二、非遗进校园的隐形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禅”,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含蓄之美,一种感悟之美,一种意境之美。中国人独有的东方古国的低调的气质。这样的文化促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海纳百川的包容。我们喜爱我们的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同样珍贵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非遗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非遗进校园我们显然可见的首先就是非遗在传承这一块会有很大的进步,更多的人的了解,更多的人去学习,让我们宝贵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可是我们未必会注意到非遗精神对于青少年以及这一代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有很多,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这样一辈辈的靠着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这就是靠着这样一份的坚持和韧劲,将宝贵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首先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有了文化的支撑,民族和国家才能有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长久。这样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傲视群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丰富,主要类别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等。试着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文明当中少了凄美的《梁祝传说》,少了刚毅的《孟姜女传说》,没有了全国各地区的山歌、号子,少了秧歌、龙舞、狮舞,没了京剧、粤剧、豫剧,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不敢想象,非遗进校园的隐形价值便在于此,一点点的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点一滴慢慢慢慢的,扎根于每一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接班人身上,融进血液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要正确理解文章中所有的话,想要“雄于地球”,那么非遗进校园则刻不容缓。为了我们的“少年”,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页辉煌的历史。教育,要从小抓起,学校是知识传播的最佳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拋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非遗引入到我们的校园中来,引入我们的教育中来。
三、结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东方艺术的宝贵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京剧,神话传说等,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巅峰,在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凭借着非遗在世界历史图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灿烂的一章。非遗进校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段春华、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2095-624X(2016)27-0045-01。
[2]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
杜双(1993.03),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绥化市,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美术教育专业。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艺术
一、非遗进校园的显性价值
“非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形式有许多,最主要的形式是口口相传,师徒授课式,这样面授口传身教式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也大大限制了非遗的传播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早就被国家所推广以及重视,非遗进校园的意义便在于此,学习知识最好的地点无非于三种形式:第一,学前家庭的教育。第二,学校的教育教学。第三,社会上的实践教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校的学习阶段,首先,学校教育集中,传播途径比较广阔,学生都处于最佳的学习年龄阶段,接受新知的速度以及质量都很高。合理利用学校学习的环境,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引入学校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新的知识文化,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承担巨大的一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小小“传承者”而存在。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增加非遗的传播路径。让非遗课可以遍地开花结果,这样更加有利于非遗的继承与发扬,更多的人的参与,更多的地方参与,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继承和发扬。
二、非遗进校园的隐形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禅”,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含蓄之美,一种感悟之美,一种意境之美。中国人独有的东方古国的低调的气质。这样的文化促就了我们今天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汇聚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海纳百川的包容。我们喜爱我们的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同样珍贵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非遗作为中华传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非遗进校园我们显然可见的首先就是非遗在传承这一块会有很大的进步,更多的人的了解,更多的人去学习,让我们宝贵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可是我们未必会注意到非遗精神对于青少年以及这一代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有很多,都是父传子、子传孙这样一辈辈的靠着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这就是靠着这样一份的坚持和韧劲,将宝贵的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一个民族想要发展,首先要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有了文化的支撑,民族和国家才能有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长久。这样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傲视群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丰富,主要类别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等。试着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文明当中少了凄美的《梁祝传说》,少了刚毅的《孟姜女传说》,没有了全国各地区的山歌、号子,少了秧歌、龙舞、狮舞,没了京剧、粤剧、豫剧,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不敢想象,非遗进校园的隐形价值便在于此,一点点的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点一滴慢慢慢慢的,扎根于每一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接班人身上,融进血液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曾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要正确理解文章中所有的话,想要“雄于地球”,那么非遗进校园则刻不容缓。为了我们的“少年”,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的象征,是我们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页辉煌的历史。教育,要从小抓起,学校是知识传播的最佳途径。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拋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将非遗引入到我们的校园中来,引入我们的教育中来。
三、结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东方艺术的宝贵文化,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京剧,神话传说等,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巅峰,在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凭借着非遗在世界历史图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灿烂的一章。非遗进校园,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段春华、论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2095-624X(2016)27-0045-01。
[2] 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
杜双(1993.03),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绥化市,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美术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