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徐州方言中的“管”在用作助动词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记为“管1”“管2”“管3”。作为应答词存在,表示“可以”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好”“行”。其话语功能主要包括应允功能、赞同功能、确认功能、礼貌功能、让步功能、话题开始、话题转换、话题结束。
关键词:管 徐州方言 助动词 应答词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
徐州话中有一个用得很广泛的词,读音类似于“管”,我们姑且用“管”字来写它。先说两个故事。一个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将士向他提出出兵攻打某地的想法,刘邦一听,只说了两个字“不管”,于是将士就带领军队出兵,不料全军覆没。刘邦得知,哭笑不得,因为他所说的“不管”實际上是“不行”的意思,而不是“随便”。第二个故事是一则笑话。几位外地游客去参观位于徐州市南郊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恰巧碰上闭馆,他们就问管理人员是否可以爬过栏杆在门口看一看,管理人员答曰“不管”,于是外地游客纷纷越栏而入。原来他们把“不管”理解为不过问,而实际上管理人员的意思是“不行”。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徐州话的这个“管”,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
2.理论基础
2.1助动词“管”
助动词,又称能愿动词,是一种辅助性的动词,是动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也是动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下位类型。吕叔湘先生曾说“助动词是个有问题的类”。语法学界对其名称、定义、归类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
很多学者认为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丁声树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助动词分为三个小类进行讨论,他所列举的16个助动词可以看作是北京话中常用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得(dé)”表示可能义;“敢、肯、愿、愿意、要、得(děi)”都是表示意志的;“应、应该、应当、该”表示情理上、习惯上或事实上的需要。在徐州话中,常用的助动词虽然没有北京话中的多,但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管”在北京话中不能用作助动词,而在徐州方言中经常被当作助动词来使用,并且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意义。
2.2“管”的话语功能
吕明臣在《汉语应对说略》(汉语学习,1992)以及《现代汉语应对句的功能》(汉语学习,2000)中指出:“话语功能是指向说听双方的话语关系、话语进程等,包括确定交际对象、确定话题、信息功能、提示功能、应允功能等。”“好”“行”“是”“对”“可以”等都是普通话里常用的应答词,除此之外,在汉语方言里也有一大批词可以作为应答词,如“管”。
“管”字在普通话里并没有应答的意思,但在一些地区的方言里,“管”是可以作为应答词存在的,表示“可以”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好”“行”。在徐州方言里,“管”就有被作为应答词使用的现象。
二.特有的助动词“管”
“管”在北京话中不能用作助动词,而在徐州方言中“管”经常作助动词使用,并且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意义。徐州方言中的“管”在用作助动词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三个不同的“管”分别写作“管1”“管2”“管3”。
1.“管1”表示具备某种能力。
(1)你别看这个小姑娘瘦,她管1一下斗(就)把你抱起来。
(2)那个小孩儿才3岁,斗(就)管1背唐诗三百首了!
(3)你耳朵怎么那么好?那么小的声音你也管1听到?
(4)他学习成绩那么差,怎么管1当班长呢?
(5)今天雪下那么大,你怎么管1骑车不滑倒呢?
(6)这个路上连灯都没有,你是怎么管1摸清路的?
(7)在有如此多美食的地方生活那么多年,她是怎么管1常年保持这种身材的?
和北京话中的“会”和“能”相比,徐州方言中的“管1”更侧重于说明一种超常的能力。比如在上述几个例句中,主语发生的行为动作在其一般情况下是做不到的或者说不具备的能力。延伸出来,“管”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形容词“行”,表示能干、有本事之意,只作谓语,可以加程度副词“才”“真”等。比如:
(8)这个方法管。
(9)老王真管。
(10)这几个学生都才管,都怪有出息。
《现代汉语八百词》说普通话的“行”前面不能加“最”,但徐州方言中的“管”前面可以加“最”。比如:
(11)这几个小孩中,就数他家孩子最管。另外,“管”还表示可以。
(12)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对我好就管。
(13)买了那么多东西,就这一个车管吗?
从例(1)到(7)可以看出,在徐州方言中,“管1”在句中出现的情况有一定规律:“管1”通常位于句中位置,后面只能跟上谓词宾语,常与副词一同出现。肯定形式大多用来表示对主语这种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赞扬。疑问形式则表示对这种能力感到不可思议。
2.“管2”表示具备某种用途。
(14)这个牌子的荷叶茶管2减肥。
(15)芹菜叶子管2包饺子吃。
(16)天气寒冷的时候,喝姜汤管2驱寒。
(17)这个冲剂管2治拉肚子跟肠胃性感冒。
(18)玩这个游戏管2提高眼力和记忆力。
(19)长那么好看管2当饭吃吗?
(20)这个苹果坏了,不管2吃啦!
从例句(14)到(20)来看,“管 2”作这种意思时可以有肯定形式、否定形式,还有疑问形式。
“管2”的这种用法同北京话里的“能”“可以”表示有某种用途时完全相同。在北京话中,以上的几个例句中的“管2”都可以用“能”“可以”替换,但是在徐州方言中比较少使用“能”“可以”这两个词。在徐州的六县及附近乡镇地区,“管2”几乎可以取代“能”“可以”这两个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年龄层对“管2”“能”“可以”的选择也不同。 3.“管3”表示许可。
同北京话里表示许可的“能”“行”相同,可表示情理上的许可和环境上的许可,多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否定形式为“不管”或“不管斤”。
3.1表示条件上的许可:
(21)这辆车的座位已经满了,不管3再上人了。
(22)等这两个人年龄一到,斗(就)管3去领证了。
(23)因为临时停电,今天大家上完课斗(就)管3直接放学回家了,不用上晚自习了。
(24)等会会开完,咱斗(就)管3去吃饭了。
3.2表示环境上的许可:
(25)这是公共场合,不管3在这吸烟。
(26)护城河不管3钓鱼。
(27)地铁里不管3吃东西,被抓到要罚款。
(28)这件衣服小了,不管3穿了。
另外,“管3”还可以单独用来回答某种情况是否能被许可的句子,否定形式为“不管3”。例如:
(29)A:苹果3块钱一斤还管 3
B:管3。
(30)A:我车子坏了,你还能带我一段路?
B:管3。
(31)A:我昨天打游戏打到半夜,作业忘写了,你还能给我抄抄?
B:不管3。我昨天有一题没做完,现在正在想呢。
(32)A:你好,门口还管3停车?
B:不管3,你停这斗(就)把门口堵住了,你可以往那边停一停,只要不把门堵着斗(就)管3。
在疑问句中,大都带有一种和回答者商量的语气,“管3”在这里表示对问话者所说情况许可的意思,“不管3”就表示商量无果,拒绝的意思。
4.“管”和“能”的区别
(1)“能”表示擅长做某事,“管”不能表示:
a.这个人很能做家务。
*这个人很管做家务。
b.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能很快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管很快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c.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能保持一种淡定理性的态度。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管保持一种淡定理性的态度。
(2)“能”可以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管”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a.存钱罐一下子轻了那么多,他能不知道他的钱少了吗?
*存钱罐一下子轻了那么多,他管不知道他的钱少了吗?
b.只要你努力学习,不沉迷于游戏,就能取得好成绩。
*只要你努力学习,不沉迷于游戏,就管取得好成绩。
c.钓鱼的时候要耐心,才能钓到鱼。
*钓鱼的时候要耐心,才管钓到鱼。
(3)“能”可以和“愿意”“喜欢”等连用,“管”则不行:
a.如果是你被放鸽子,你能愿意吗?
*如果是你被放鸽子,你管愿意吗?
b.她喜欢这种风格的打扮,就一定能喜欢这件衣服。
*她喜欢这种风格的打扮,就一定管喜欢这件衣服。
c.这个小朋友能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都捐出去,还能不愿意给这个爷爷一块钱吗?
*这个小朋友管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都捐出去,还管不愿意给这个爷爷一块钱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语言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助动词这类表达人们主观意愿和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词语也就应运而生,只不过在不同的方言中随着语言的演变其发展规律也不同。
三.应答词“管”的话语功能
1.应答词“管”
在绪论部分提到的故事中,“管”就是作为一种应答词存在的,表示“可以”“行”,并不是“管理”“负责”的意思。
(1)A:苹果3块钱一斤还管?
B:管。
(2)A:我昨天打游戏打到半夜,作业忘写了,你还能给我抄抄?
B:不管。我昨天有一题没做完,现在正在想呢。
(3)A:同事喝醉了,今天就让他个俺家睡吧。
B:管管管,快把他扶床上去。
例(1)中B回答“管”,就是“可以、行、好”的意思,3块钱一斤可以卖; A的话还可以说成“苹果还管3块钱一斤?”例(2)中B回答“不管”,也就是“不可以”的意思,表示一种拒绝。例(3)中“管”字重叠连用,表达一种热情待客的心理。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管”作为应答词时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单用,可以重叠,但不作句子的任何成分,是话语中的独立部分,类似于独立语。(2)在自然口语中,语义弱化,不表达其真正表达的语义,只是表示某些话语功能。(3)可以同语气词“吧”“啊”“那”“就”等连用,在不同情境下表达不同的话语功能色彩。
2.“管”的话语功能
对话结构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说话者发出的引发语或引发行为以及应答者发出的应答语。“管”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应答语,而且往往出现在话语的开头,是对引发语(或引发行为)的一种应对。根据应答者的交际意图分类,把“管”的应对功能分为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
2.1积极应对功能
(1)应允功能
引发语表示某种请求、命令、建议、邀请或咨询,“管”用来表示答应、接受的态度。例如:
a.A:我没零钱了,你能借我两块钱坐公交吗?
B:管。
b.A:这个柜子都装一半了,咱们加油今天下午就把它装完吧。
B:管。
c.A:我们过几天去哈尔滨玩吧。
B:不管,我要等到过年时才放假呢。
例a中A向B提出借錢的请求,B回答“管”表示答应。例b中A表达的是委婉的命令,今天下午就完成装柜子的任务,B用“管”回答表示接受。例c表达的是建议,B用“不管”表示拒绝。 “管”表示接受,否定形式“不管”表示拒绝。
(2)赞同功能
引发语通过陈述句来表达一个表述,一种观点,一种建议或者仅仅是一个行为,应答语则是对这一表述或行为的赞同或鼓励。
a.A:我们来玩大富翁把。
B:管,我要这个红色的棋子。
b.A:等我哪天飞黄腾达了,送你个直升机!
B:管管管,我等着那一天哦!
c.A:这个披萨应该烤好了,管吃了。
B:管,我把它拿出来。
例a是通过陈述句来传达一个建议。例b是传达一个表述。例c是传达一种观点。答语都是用“管”来表示一种赞同或鼓励.
(3)确认功能
引发语是提醒性质的陈述句,属于告知行为;应答者要表示信息已经收到,就用“管”表示确认。
a.A:我作业放这了,你记得帮我交一下啊。
B:管,我知道了。
b.A:你明天到了给我发个微信。
B:管,我到了斗(就)跟你讲。
区分这三种类型的功能,主要根据引发语以及“管”语调的不同。应允功能的引发语是祈使句、命令句、疑问句;赞同功能的引发语是陈述句;确认功能的引发语是具有提醒性质的陈述句。“管”表示赞同功能的语调最强,表应允功能的语调次之,表确认功能的语调最为平缓。
2.2消极应对功能
消极功能是指回答者表面上说“管”,但实际上不表示答应,只是一种交际需要,起过渡作用。
(1)礼貌功能
当自己的建议、邀请或提供的服务被对方婉言拒绝时,应答者用“管”来表示对以往言语行为的了结,同时与对方协调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来维持这个交际活动。
A:我要去食堂吃饭,要帮你带饭吗?
B:不用啦,我一会下去买。
A:管,那我先走啦。
这个回答由三个行动构成。说话人提出建议,应答者拒绝,说话人再次发话,表示对这样一个交谈结果的接受。“管”一面是对结果的接受,一面又又引出自己的下一个行为。用“管”缓和交际气氛,维护了双方的面子。
(2)让步功能
当一方迫使另一方做他不愿做的事时,被逼迫的一方为了迎合对方,用“管” 表示退让或妥协,在一般情况下当应答者用“管”回答后,会按照对方的指令采取行动。
A:不要再玩啦,你都玩好几个小时了。
B:等下,就让我把这局玩完好吗?我快赢了。
A:管,就这一局啊,玩完了就去写作业。
这个例句中B的“等下”是对A的建议的拒绝,当B说出自己的决定时,A退让性地说“管”,并答应让A把这局玩完。
2.3话语衔接功能
“管”可以作为话语阶段的分界线,是位于不同话语阶段之间、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一个边界标记,在话语中起连接作用,使话语阶段之间的过渡或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转换有一种连接的纽带而不至于显得突兀。
“管”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话语衔接作用也不同。
(1)话语衔接与话题开始
在话语开始时,说话人经常使用“管”来提示之前非话语阶段的结束,重点表示新话语的开始。
a.【铃声响了,考试结束】
监考老师:管,我们考试时间到了啊,现在不准动笔了,收卷。
b.管,让我们看下一部分的内容。
此时的“管”相当于“好”,标志着下一个话题的开启。
(2)话语衔接与话语转换
用在某个话语中间,作为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标志,既提示一个话语阶段的结束,又预示下一个话语阶段的开始。
a.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管,我们下课。
b.各位都把自己负责的内容说清楚了吧,管,有请书记对我们的工作做点评。
(3)话语衔接与话语结束
当两人或多人的谈话差不多可以结束时,这时说话的一方不会突然结束话语,而是会用非言语或言语形式作为预示。非言语主要指的是某种手势或体势,言语则会采用像“管”这样的预示标记。
a.管,那我回看看啥时候有空就对你讲。
b.A: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B:没了。
A:管,那我们今天先到这。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管”的话语功能主要包括应允功能、赞同功能、确认功能、礼貌功能、让步功能、话题开始、话题转换、话题结束。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徐州方言中“管”作为助动词以及应答词的特殊用法及特点。方言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细微,但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探究,每个助动词都有其个性化特征已呈现方言的多样化,为助动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语料支持。“管”如何成为方言里的应答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其意义应该与“管理”之意有关,由“管理”引申到“可以”,进而成为一个方言应答词。
参考文献
【1】吴继光.徐州话中的“肯”、“很”、
“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2】吴梅.论应答词“管”的话语功能[J].时代文学,2014年8月.
【3】李秀红.论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动词“管”“得”[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
28卷第1期.
【4】薛蓮.释“管”[J].语言应用研究,2006(4):40-41.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管 徐州方言 助动词 应答词
一.绪论
1.问题的提出
徐州话中有一个用得很广泛的词,读音类似于“管”,我们姑且用“管”字来写它。先说两个故事。一个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将士向他提出出兵攻打某地的想法,刘邦一听,只说了两个字“不管”,于是将士就带领军队出兵,不料全军覆没。刘邦得知,哭笑不得,因为他所说的“不管”實际上是“不行”的意思,而不是“随便”。第二个故事是一则笑话。几位外地游客去参观位于徐州市南郊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恰巧碰上闭馆,他们就问管理人员是否可以爬过栏杆在门口看一看,管理人员答曰“不管”,于是外地游客纷纷越栏而入。原来他们把“不管”理解为不过问,而实际上管理人员的意思是“不行”。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徐州话的这个“管”,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
2.理论基础
2.1助动词“管”
助动词,又称能愿动词,是一种辅助性的动词,是动词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类,也是动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下位类型。吕叔湘先生曾说“助动词是个有问题的类”。语法学界对其名称、定义、归类等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
很多学者认为助动词是一个封闭的类,数目有限,丁声树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助动词分为三个小类进行讨论,他所列举的16个助动词可以看作是北京话中常用的助动词:“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得(dé)”表示可能义;“敢、肯、愿、愿意、要、得(děi)”都是表示意志的;“应、应该、应当、该”表示情理上、习惯上或事实上的需要。在徐州话中,常用的助动词虽然没有北京话中的多,但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管”在北京话中不能用作助动词,而在徐州方言中经常被当作助动词来使用,并且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意义。
2.2“管”的话语功能
吕明臣在《汉语应对说略》(汉语学习,1992)以及《现代汉语应对句的功能》(汉语学习,2000)中指出:“话语功能是指向说听双方的话语关系、话语进程等,包括确定交际对象、确定话题、信息功能、提示功能、应允功能等。”“好”“行”“是”“对”“可以”等都是普通话里常用的应答词,除此之外,在汉语方言里也有一大批词可以作为应答词,如“管”。
“管”字在普通话里并没有应答的意思,但在一些地区的方言里,“管”是可以作为应答词存在的,表示“可以”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里“好”“行”。在徐州方言里,“管”就有被作为应答词使用的现象。
二.特有的助动词“管”
“管”在北京话中不能用作助动词,而在徐州方言中“管”经常作助动词使用,并且可以表达几个不同的意义。徐州方言中的“管”在用作助动词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三个不同的“管”分别写作“管1”“管2”“管3”。
1.“管1”表示具备某种能力。
(1)你别看这个小姑娘瘦,她管1一下斗(就)把你抱起来。
(2)那个小孩儿才3岁,斗(就)管1背唐诗三百首了!
(3)你耳朵怎么那么好?那么小的声音你也管1听到?
(4)他学习成绩那么差,怎么管1当班长呢?
(5)今天雪下那么大,你怎么管1骑车不滑倒呢?
(6)这个路上连灯都没有,你是怎么管1摸清路的?
(7)在有如此多美食的地方生活那么多年,她是怎么管1常年保持这种身材的?
和北京话中的“会”和“能”相比,徐州方言中的“管1”更侧重于说明一种超常的能力。比如在上述几个例句中,主语发生的行为动作在其一般情况下是做不到的或者说不具备的能力。延伸出来,“管”还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形容词“行”,表示能干、有本事之意,只作谓语,可以加程度副词“才”“真”等。比如:
(8)这个方法管。
(9)老王真管。
(10)这几个学生都才管,都怪有出息。
《现代汉语八百词》说普通话的“行”前面不能加“最”,但徐州方言中的“管”前面可以加“最”。比如:
(11)这几个小孩中,就数他家孩子最管。另外,“管”还表示可以。
(12)我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对我好就管。
(13)买了那么多东西,就这一个车管吗?
从例(1)到(7)可以看出,在徐州方言中,“管1”在句中出现的情况有一定规律:“管1”通常位于句中位置,后面只能跟上谓词宾语,常与副词一同出现。肯定形式大多用来表示对主语这种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赞扬。疑问形式则表示对这种能力感到不可思议。
2.“管2”表示具备某种用途。
(14)这个牌子的荷叶茶管2减肥。
(15)芹菜叶子管2包饺子吃。
(16)天气寒冷的时候,喝姜汤管2驱寒。
(17)这个冲剂管2治拉肚子跟肠胃性感冒。
(18)玩这个游戏管2提高眼力和记忆力。
(19)长那么好看管2当饭吃吗?
(20)这个苹果坏了,不管2吃啦!
从例句(14)到(20)来看,“管 2”作这种意思时可以有肯定形式、否定形式,还有疑问形式。
“管2”的这种用法同北京话里的“能”“可以”表示有某种用途时完全相同。在北京话中,以上的几个例句中的“管2”都可以用“能”“可以”替换,但是在徐州方言中比较少使用“能”“可以”这两个词。在徐州的六县及附近乡镇地区,“管2”几乎可以取代“能”“可以”这两个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年龄层对“管2”“能”“可以”的选择也不同。 3.“管3”表示许可。
同北京话里表示许可的“能”“行”相同,可表示情理上的许可和环境上的许可,多用于疑问句或否定句,否定形式为“不管”或“不管斤”。
3.1表示条件上的许可:
(21)这辆车的座位已经满了,不管3再上人了。
(22)等这两个人年龄一到,斗(就)管3去领证了。
(23)因为临时停电,今天大家上完课斗(就)管3直接放学回家了,不用上晚自习了。
(24)等会会开完,咱斗(就)管3去吃饭了。
3.2表示环境上的许可:
(25)这是公共场合,不管3在这吸烟。
(26)护城河不管3钓鱼。
(27)地铁里不管3吃东西,被抓到要罚款。
(28)这件衣服小了,不管3穿了。
另外,“管3”还可以单独用来回答某种情况是否能被许可的句子,否定形式为“不管3”。例如:
(29)A:苹果3块钱一斤还管 3
B:管3。
(30)A:我车子坏了,你还能带我一段路?
B:管3。
(31)A:我昨天打游戏打到半夜,作业忘写了,你还能给我抄抄?
B:不管3。我昨天有一题没做完,现在正在想呢。
(32)A:你好,门口还管3停车?
B:不管3,你停这斗(就)把门口堵住了,你可以往那边停一停,只要不把门堵着斗(就)管3。
在疑问句中,大都带有一种和回答者商量的语气,“管3”在这里表示对问话者所说情况许可的意思,“不管3”就表示商量无果,拒绝的意思。
4.“管”和“能”的区别
(1)“能”表示擅长做某事,“管”不能表示:
a.这个人很能做家务。
*这个人很管做家务。
b.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能很快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到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他管很快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c.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能保持一种淡定理性的态度。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他管保持一种淡定理性的态度。
(2)“能”可以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管”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a.存钱罐一下子轻了那么多,他能不知道他的钱少了吗?
*存钱罐一下子轻了那么多,他管不知道他的钱少了吗?
b.只要你努力学习,不沉迷于游戏,就能取得好成绩。
*只要你努力学习,不沉迷于游戏,就管取得好成绩。
c.钓鱼的时候要耐心,才能钓到鱼。
*钓鱼的时候要耐心,才管钓到鱼。
(3)“能”可以和“愿意”“喜欢”等连用,“管”则不行:
a.如果是你被放鸽子,你能愿意吗?
*如果是你被放鸽子,你管愿意吗?
b.她喜欢这种风格的打扮,就一定能喜欢这件衣服。
*她喜欢这种风格的打扮,就一定管喜欢这件衣服。
c.这个小朋友能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都捐出去,还能不愿意给这个爷爷一块钱吗?
*这个小朋友管愿意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都捐出去,还管不愿意给这个爷爷一块钱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语言也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助动词这类表达人们主观意愿和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词语也就应运而生,只不过在不同的方言中随着语言的演变其发展规律也不同。
三.应答词“管”的话语功能
1.应答词“管”
在绪论部分提到的故事中,“管”就是作为一种应答词存在的,表示“可以”“行”,并不是“管理”“负责”的意思。
(1)A:苹果3块钱一斤还管?
B:管。
(2)A:我昨天打游戏打到半夜,作业忘写了,你还能给我抄抄?
B:不管。我昨天有一题没做完,现在正在想呢。
(3)A:同事喝醉了,今天就让他个俺家睡吧。
B:管管管,快把他扶床上去。
例(1)中B回答“管”,就是“可以、行、好”的意思,3块钱一斤可以卖; A的话还可以说成“苹果还管3块钱一斤?”例(2)中B回答“不管”,也就是“不可以”的意思,表示一种拒绝。例(3)中“管”字重叠连用,表达一种热情待客的心理。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管”作为应答词时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单用,可以重叠,但不作句子的任何成分,是话语中的独立部分,类似于独立语。(2)在自然口语中,语义弱化,不表达其真正表达的语义,只是表示某些话语功能。(3)可以同语气词“吧”“啊”“那”“就”等连用,在不同情境下表达不同的话语功能色彩。
2.“管”的话语功能
对话结构实际上包含两个部分:说话者发出的引发语或引发行为以及应答者发出的应答语。“管”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应答语,而且往往出现在话语的开头,是对引发语(或引发行为)的一种应对。根据应答者的交际意图分类,把“管”的应对功能分为积极应对功能、消极应对功能、话语衔接功能。
2.1积极应对功能
(1)应允功能
引发语表示某种请求、命令、建议、邀请或咨询,“管”用来表示答应、接受的态度。例如:
a.A:我没零钱了,你能借我两块钱坐公交吗?
B:管。
b.A:这个柜子都装一半了,咱们加油今天下午就把它装完吧。
B:管。
c.A:我们过几天去哈尔滨玩吧。
B:不管,我要等到过年时才放假呢。
例a中A向B提出借錢的请求,B回答“管”表示答应。例b中A表达的是委婉的命令,今天下午就完成装柜子的任务,B用“管”回答表示接受。例c表达的是建议,B用“不管”表示拒绝。 “管”表示接受,否定形式“不管”表示拒绝。
(2)赞同功能
引发语通过陈述句来表达一个表述,一种观点,一种建议或者仅仅是一个行为,应答语则是对这一表述或行为的赞同或鼓励。
a.A:我们来玩大富翁把。
B:管,我要这个红色的棋子。
b.A:等我哪天飞黄腾达了,送你个直升机!
B:管管管,我等着那一天哦!
c.A:这个披萨应该烤好了,管吃了。
B:管,我把它拿出来。
例a是通过陈述句来传达一个建议。例b是传达一个表述。例c是传达一种观点。答语都是用“管”来表示一种赞同或鼓励.
(3)确认功能
引发语是提醒性质的陈述句,属于告知行为;应答者要表示信息已经收到,就用“管”表示确认。
a.A:我作业放这了,你记得帮我交一下啊。
B:管,我知道了。
b.A:你明天到了给我发个微信。
B:管,我到了斗(就)跟你讲。
区分这三种类型的功能,主要根据引发语以及“管”语调的不同。应允功能的引发语是祈使句、命令句、疑问句;赞同功能的引发语是陈述句;确认功能的引发语是具有提醒性质的陈述句。“管”表示赞同功能的语调最强,表应允功能的语调次之,表确认功能的语调最为平缓。
2.2消极应对功能
消极功能是指回答者表面上说“管”,但实际上不表示答应,只是一种交际需要,起过渡作用。
(1)礼貌功能
当自己的建议、邀请或提供的服务被对方婉言拒绝时,应答者用“管”来表示对以往言语行为的了结,同时与对方协调自己的立场和看法,来维持这个交际活动。
A:我要去食堂吃饭,要帮你带饭吗?
B:不用啦,我一会下去买。
A:管,那我先走啦。
这个回答由三个行动构成。说话人提出建议,应答者拒绝,说话人再次发话,表示对这样一个交谈结果的接受。“管”一面是对结果的接受,一面又又引出自己的下一个行为。用“管”缓和交际气氛,维护了双方的面子。
(2)让步功能
当一方迫使另一方做他不愿做的事时,被逼迫的一方为了迎合对方,用“管” 表示退让或妥协,在一般情况下当应答者用“管”回答后,会按照对方的指令采取行动。
A:不要再玩啦,你都玩好几个小时了。
B:等下,就让我把这局玩完好吗?我快赢了。
A:管,就这一局啊,玩完了就去写作业。
这个例句中B的“等下”是对A的建议的拒绝,当B说出自己的决定时,A退让性地说“管”,并答应让A把这局玩完。
2.3话语衔接功能
“管”可以作为话语阶段的分界线,是位于不同话语阶段之间、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一个边界标记,在话语中起连接作用,使话语阶段之间的过渡或非话语阶段和话语阶段之间的转换有一种连接的纽带而不至于显得突兀。
“管”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话语衔接作用也不同。
(1)话语衔接与话题开始
在话语开始时,说话人经常使用“管”来提示之前非话语阶段的结束,重点表示新话语的开始。
a.【铃声响了,考试结束】
监考老师:管,我们考试时间到了啊,现在不准动笔了,收卷。
b.管,让我们看下一部分的内容。
此时的“管”相当于“好”,标志着下一个话题的开启。
(2)话语衔接与话语转换
用在某个话语中间,作为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标志,既提示一个话语阶段的结束,又预示下一个话语阶段的开始。
a.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管,我们下课。
b.各位都把自己负责的内容说清楚了吧,管,有请书记对我们的工作做点评。
(3)话语衔接与话语结束
当两人或多人的谈话差不多可以结束时,这时说话的一方不会突然结束话语,而是会用非言语或言语形式作为预示。非言语主要指的是某种手势或体势,言语则会采用像“管”这样的预示标记。
a.管,那我回看看啥时候有空就对你讲。
b.A: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B:没了。
A:管,那我们今天先到这。
以上,我们可以总结“管”的话语功能主要包括应允功能、赞同功能、确认功能、礼貌功能、让步功能、话题开始、话题转换、话题结束。
四.总结
本文分析了徐州方言中“管”作为助动词以及应答词的特殊用法及特点。方言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细微,但值得我们去深入发掘和探究,每个助动词都有其个性化特征已呈现方言的多样化,为助动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语料支持。“管”如何成为方言里的应答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其意义应该与“管理”之意有关,由“管理”引申到“可以”,进而成为一个方言应答词。
参考文献
【1】吴继光.徐州话中的“肯”、“很”、
“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2】吴梅.论应答词“管”的话语功能[J].时代文学,2014年8月.
【3】李秀红.论河南周口方言中的助动词“管”“得”[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
28卷第1期.
【4】薛蓮.释“管”[J].语言应用研究,2006(4):40-41.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