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行农田保护性耕作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方面。文章介绍了在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开展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及技术规程。以期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耕作;效益农业;免耕法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09-1
所谓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主要内容包括秸秆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深松和植保四项机械化技术措施。保护性耕作是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一种全新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代表了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深刻认识在我县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
县委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通榆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定位:即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把生态放在全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县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目前我县农田绝大部分仍采用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的传统耕作习惯,在冬春季风的强劲作用下,极易起土扬尘,形成沙尘天气。保护性耕作正是我县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留茬和覆盖,起到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
1.2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我县共有耕地面积300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就占200多万亩。有180万亩属于不耐旱的沙土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实践证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三增”、“三节”。三增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0.08%,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5-10%;“三节”即节水10%以上,节肥20%,节省机械作业支出每亩2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增收节支50元左右。
1.3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我县耕地面积大,生产成本高。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采取机械化复式作业,大大简化生产工序,降低作业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50元/亩。我县300万亩耕地,如果50%实行保护性耕作,则每年可为农民节本增效7500万元。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1.4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增强节水抗旱、蓄水保墒的重大举措
由于地表有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减少水份蒸发;由于免耕播种采用行间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有效储存天然降水;由于采用深松技术耕层加深,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作物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2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方法
2.1 地块选择
选择带玉米茬的并且地旁有井可以灌溉的地块。上年秋季玉米收穗后,不割秸秆或不刨茬子,以秸秆作为覆盖物留在田间,覆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整秆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玉米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第二是高留茬覆盖。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留茬的方式进行覆盖。
2.2 播前准备
首先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高产、抗旱、抗倒伏、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其次选用化肥,以每公顷为单位,需尿素200-220kg、二铵150-170kg、钾肥140-160kg;第三是播前灌溉,根据土壤墒情确定灌水量,可采用沟灌或喷灌,在播前3-4天完成。
2.3 免耕播种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不再进行打垄,而是采用免耕播种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底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春季4月25日至5月5日为玉米最佳播种期。第一年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当年播种在一侧垄邦进行,新苗距老茬10cm,行距60-65cm。第二年在另一侧垄邦进行,第三年在垄顶进行。3-5年后,垄基本消失,改为平作,播种在上年作物秸秆或残茬之间进行,也可以采用宽窄行,新苗行距为45-85cm。施肥深度一般为10-15cm,(正位深施和侧深施两种)。播种深度最好在镇压后3-5cm。并应保证深开沟,窄开沟、浅覆土的原则,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上。
2.4 田间管理
2.4.1 间苗和补苗 玉米出全苗后,在2-3叶期应进行间苗和补苗。若缺苗不多,可以用间出的苗进行补苗;若缺苗较多,则应补种,补种时应先将种子在水中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足水份。在间苗、补苗的同时,也可进行人工拔除杂草。
2.4.2 药剂除草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作物不再进行铲地和趟地,依靠化学药剂达到除草目的。
注意事项:(1)务必使用拖拉机配带喷杆式喷药机作业,喷雾要均匀,喷水量要足。(2)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杂草种类“对症下药”,确定除草剂配方和用量,避免过量用药产生药害,或欠量用药效果不好。(3)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雨后、傍晚、无风或微风时进行
2.4.3 深松追肥 一般在6月末至7月初,雨季到来前。采用深松追肥机在垄沟进行,深松深度:25-30cm;追肥深度:10cm以上;追肥量:尿素200kg/hm2左右。
2.4.4 苗期灌溉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采取沟灌或喷灌。
2.5 适时收获
根据成熟度,适时收获。收获方法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方式进行。若保留整秆,只需将玉米穗收走。若秸秆用于饲料或烧柴,应注意高留茬,留茬高度应保持在30-40cm。
关键词:现代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耕作;效益农业;免耕法
中图分类号:S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09-1
所谓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对农田实行免耕或少耕,主要内容包括秸秆还田覆盖、免少耕播种、深松和植保四项机械化技术措施。保护性耕作是由传统人畜力耕作到传统机械化耕作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一种全新的旱地机械化耕作技术,代表了现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深刻认识在我县开展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在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治理农田扬尘、防治农田风蚀水蚀的重要措施
县委十二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通榆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定位:即基础在农业,重点在工业,根本在生态,把生态放在全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我县是沙尘天气发生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目前我县农田绝大部分仍采用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的传统耕作习惯,在冬春季风的强劲作用下,极易起土扬尘,形成沙尘天气。保护性耕作正是我县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留茬和覆盖,起到固土的作用,大面积实施可有效地减少农田扬尘,防治沙尘暴。
1.2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我县共有耕地面积300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就占200多万亩。有180万亩属于不耐旱的沙土地。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实践证明,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三增”、“三节”。三增即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增加0.04-0.08%,持水能力增加15%以上,粮食增产5-10%;“三节”即节水10%以上,节肥20%,节省机械作业支出每亩2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每亩增收节支50元左右。
1.3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有效途径
我县耕地面积大,生产成本高。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采取机械化复式作业,大大简化生产工序,降低作业成本,长期实施可有效减少农田用水量,增加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50元/亩。我县300万亩耕地,如果50%实行保护性耕作,则每年可为农民节本增效7500万元。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1.4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增强节水抗旱、蓄水保墒的重大举措
由于地表有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减少水份蒸发;由于免耕播种采用行间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有效储存天然降水;由于采用深松技术耕层加深,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作物的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2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方法
2.1 地块选择
选择带玉米茬的并且地旁有井可以灌溉的地块。上年秋季玉米收穗后,不割秸秆或不刨茬子,以秸秆作为覆盖物留在田间,覆盖形式有两种。第一是整秆覆盖。适合冬季风大的地区,玉米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倒。第二是高留茬覆盖。玉米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可以采取高留茬的方式进行覆盖。
2.2 播前准备
首先选用优良品种,选择高产、抗旱、抗倒伏、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其次选用化肥,以每公顷为单位,需尿素200-220kg、二铵150-170kg、钾肥140-160kg;第三是播前灌溉,根据土壤墒情确定灌水量,可采用沟灌或喷灌,在播前3-4天完成。
2.3 免耕播种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不再进行打垄,而是采用免耕播种机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施底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春季4月25日至5月5日为玉米最佳播种期。第一年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当年播种在一侧垄邦进行,新苗距老茬10cm,行距60-65cm。第二年在另一侧垄邦进行,第三年在垄顶进行。3-5年后,垄基本消失,改为平作,播种在上年作物秸秆或残茬之间进行,也可以采用宽窄行,新苗行距为45-85cm。施肥深度一般为10-15cm,(正位深施和侧深施两种)。播种深度最好在镇压后3-5cm。并应保证深开沟,窄开沟、浅覆土的原则,确保种子播在湿土上。
2.4 田间管理
2.4.1 间苗和补苗 玉米出全苗后,在2-3叶期应进行间苗和补苗。若缺苗不多,可以用间出的苗进行补苗;若缺苗较多,则应补种,补种时应先将种子在水中浸泡24小时,使种子吸足水份。在间苗、补苗的同时,也可进行人工拔除杂草。
2.4.2 药剂除草 实行保护性耕作后,作物不再进行铲地和趟地,依靠化学药剂达到除草目的。
注意事项:(1)务必使用拖拉机配带喷杆式喷药机作业,喷雾要均匀,喷水量要足。(2)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杂草种类“对症下药”,确定除草剂配方和用量,避免过量用药产生药害,或欠量用药效果不好。(3)喷药时间最好选择在雨后、傍晚、无风或微风时进行
2.4.3 深松追肥 一般在6月末至7月初,雨季到来前。采用深松追肥机在垄沟进行,深松深度:25-30cm;追肥深度:10cm以上;追肥量:尿素200kg/hm2左右。
2.4.4 苗期灌溉 根据土壤墒情适时采取沟灌或喷灌。
2.5 适时收获
根据成熟度,适时收获。收获方法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收获方式进行。若保留整秆,只需将玉米穗收走。若秸秆用于饲料或烧柴,应注意高留茬,留茬高度应保持在30-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