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起将新农合筹资水平翻一番。这是我国政府前所未有大规模投入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对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突出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典范”。
浏阳市2006年由国务院列为新农合试点县(市)。到2007年,有148303人次获补助金9061.07万元,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2008年,参合农民达1092317人,参合率92.66%,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救命钱”实行“钱账分离”
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民是新农合的主体,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浏阳市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方便群众、倾斜基层”的原则,2008年在普遍降低补助起付线的基础上,乡、县、市、省四级医院住院补助比例同比分别调高10、15、10、5个百分点。补助封顶线由1.5万元升至3万元。既防止基金“崩盘”,又确保农民得实惠。
改“先付后补”为“即付即补”,参合农民出院结算时可当场获得补助,省却了往返医院、合管办的大量时间和路费。新增镇头等4家特殊门诊初审鉴定医院,为农民全程代理申报手续。药品补助范围由原来900种增至1064种。
实行一证走全市,农民凭新农合医疗证可在本市各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住院治疗直补,门诊属地报销。将省人民医院等39家符合住院条件的省、市、县、乡级医院全部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可在任何一家就诊并获补助。有效遏制了层层设卡截留病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
将参合农民权利义务、医疗结算标准、用药目录等规范性文件予以公示,方便农民对照结算。各定点医院逐月张榜公布补助名单及金额,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农民自愿参合,对未经农民同意强行代扣代征等行为依纪依法查处。
新农合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能否真正用到农民身上,是农民最担心的问题。为此,浏阳市将基金全部汇入市财政在农行的社保专户,钱账分离,封闭运行。市合医办提出用款时,要提供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账目。财政局核账后划拨基金时,须加盖市财政和市合医办两枚印章,农行才能拨款。
同时,将乡镇合医办由设乡镇卫生院改设乡镇政府,由政府承担管理监督职能,防止乡镇卫生院因既管看病又管报销引发基金流失。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规范定点医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外的药品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乡镇控制在5%、县控制在15%以内,超过部分由责任医院承担。
大病、小病、特殊病都要“补”
2007年,参合农民住院率全国4%、浏阳6.2%,但住院补偿费分别占补偿总额的79%、95%,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统筹补偿大病为主是正确的,但应兼顾小额门诊。毕竟大病发生机率较小,住院人数较少,若“补大不补小”,将导致受益面降低,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新农合一旦失去多数农民的参合支撑,将难以为继而“春办秋黄”。
同时,大病由小病累积而成,小不治酿成大疾,付出的代价更沉重。正如古训所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否则,“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浏阳按统筹基金20%标准补助门诊,2007年有11997人次门诊获补助99.92万元,促进参合率达91.1%,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
新农合筹资原则是“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现行人平筹资标准100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这对一般农民难度不很大,但贫困地区的农村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却缴纳不起。若“帮富不帮穷”,将导致特困群体因出不起“小头”而享受不到政府的“大头”。
为不让一个贫困农民缺席,浏阳实现新农合与贫困医疗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五保户、低保户由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全额资助,残疾人由市、乡两级政府按7:3比例分担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由市民政部门承担。五保户、精神病人在浏阳定点医院住院实行零起付线。精神病人在浏阳精神病医院补助比例提高到70%。五保户、低保户等特困群体补助剩余部分按15%实行二次补助。
特殊重症疾病比常见疾病持续久、耗资大,而补助标准与常见疾病相近。这种“异病同治”使特殊重症患者医药负担大幅上升。浏阳将特殊重症疾病门诊补助病种由8个增至21个。提高月补助标准,如尿毒症由300元增至500元,恶性肿瘤由100元增至200元,年补助额逾1700万元,有效减轻了特殊重症农民的医疗负担。
编织县、乡、村 三级“医疗防护网”
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是最直接服务农民的载体。但受“重城轻乡”、“公退民进”影响,“三网”设施落后、人才奇缺,加剧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恶性循环。医疗卫生属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浏阳近年来投入6亿元建设“三网”,夯实了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县级医疗机构重在增强对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能力,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龙头作用。据此功能定位,浏阳明确市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院为全市医疗、预防、保健的龙头和技术指导单位。投资3亿元完成基建项目6个,建成“冠三湘”的住院大楼,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引进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高层人才,在湖南省率先创建“二甲人民医院”、“二甲中医医院”、“二甲妇幼保健院”。
乡镇卫生院重在房屋、设备、人才的配套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枢纽作用。浏阳乡镇卫生院继完成“危房改造千万工程”后,又按照“乡镇为主、单位自筹、县财政以奖代拨、一乡一院、功能完善”原则,投资亿元完成了北盛等五大中心卫生院的改扩建,新增医疗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彩超、CT等高精设备,集预防保健、医疗、教学于一体,免费体检参合农民30万人。洞阳等3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完成高标准改建,投资1亿元新添先进仪器设备1098台,319人经培训获国家大专学历,全市乡镇卫生院均达国家“一无三配套”标准。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负有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诊治重任,但随着村级经济解体而崩溃。重建村卫生室重在加强对人员准入、房屋设备配置、公共卫生的规范化管理,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基础作用。浏阳明确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按照“一村一室”原则,去年建成高标准村卫生室394所,每所治疗室、处置室、诊室、药房四室分开,业务用房面积逾40平方米。目前,全市每个行政村均有一所村卫生室,且均达国家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三网”建设促进浏阳市95%的参合农民患者在本市就医,其中在乡村医疗机构就医的达67%,为促进新农合科学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浏阳市2006年由国务院列为新农合试点县(市)。到2007年,有148303人次获补助金9061.07万元,实现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医院得发展”。2008年,参合农民达1092317人,参合率92.66%,同比提高1.56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
“救命钱”实行“钱账分离”
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民是新农合的主体,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浏阳市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方便群众、倾斜基层”的原则,2008年在普遍降低补助起付线的基础上,乡、县、市、省四级医院住院补助比例同比分别调高10、15、10、5个百分点。补助封顶线由1.5万元升至3万元。既防止基金“崩盘”,又确保农民得实惠。
改“先付后补”为“即付即补”,参合农民出院结算时可当场获得补助,省却了往返医院、合管办的大量时间和路费。新增镇头等4家特殊门诊初审鉴定医院,为农民全程代理申报手续。药品补助范围由原来900种增至1064种。
实行一证走全市,农民凭新农合医疗证可在本市各定点医疗机构自主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住院治疗直补,门诊属地报销。将省人民医院等39家符合住院条件的省、市、县、乡级医院全部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可在任何一家就诊并获补助。有效遏制了层层设卡截留病员,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良性竞争。
将参合农民权利义务、医疗结算标准、用药目录等规范性文件予以公示,方便农民对照结算。各定点医院逐月张榜公布补助名单及金额,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农民自愿参合,对未经农民同意强行代扣代征等行为依纪依法查处。
新农合医疗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能否真正用到农民身上,是农民最担心的问题。为此,浏阳市将基金全部汇入市财政在农行的社保专户,钱账分离,封闭运行。市合医办提出用款时,要提供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账目。财政局核账后划拨基金时,须加盖市财政和市合医办两枚印章,农行才能拨款。
同时,将乡镇合医办由设乡镇卫生院改设乡镇政府,由政府承担管理监督职能,防止乡镇卫生院因既管看病又管报销引发基金流失。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规范定点医院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外的药品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乡镇控制在5%、县控制在15%以内,超过部分由责任医院承担。
大病、小病、特殊病都要“补”
2007年,参合农民住院率全国4%、浏阳6.2%,但住院补偿费分别占补偿总额的79%、95%,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统筹补偿大病为主是正确的,但应兼顾小额门诊。毕竟大病发生机率较小,住院人数较少,若“补大不补小”,将导致受益面降低,影响农民参合积极性。新农合一旦失去多数农民的参合支撑,将难以为继而“春办秋黄”。
同时,大病由小病累积而成,小不治酿成大疾,付出的代价更沉重。正如古训所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否则,“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浏阳按统筹基金20%标准补助门诊,2007年有11997人次门诊获补助99.92万元,促进参合率达91.1%,同比提高9.7个百分点。
新农合筹资原则是“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现行人平筹资标准100元,其中中央、省、市、县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纳20元。这对一般农民难度不很大,但贫困地区的农村五保户等特困群体却缴纳不起。若“帮富不帮穷”,将导致特困群体因出不起“小头”而享受不到政府的“大头”。
为不让一个贫困农民缺席,浏阳实现新农合与贫困医疗救助制度无缝衔接。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费,五保户、低保户由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全额资助,残疾人由市、乡两级政府按7:3比例分担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由市民政部门承担。五保户、精神病人在浏阳定点医院住院实行零起付线。精神病人在浏阳精神病医院补助比例提高到70%。五保户、低保户等特困群体补助剩余部分按15%实行二次补助。
特殊重症疾病比常见疾病持续久、耗资大,而补助标准与常见疾病相近。这种“异病同治”使特殊重症患者医药负担大幅上升。浏阳将特殊重症疾病门诊补助病种由8个增至21个。提高月补助标准,如尿毒症由300元增至500元,恶性肿瘤由100元增至200元,年补助额逾1700万元,有效减轻了特殊重症农民的医疗负担。
编织县、乡、村 三级“医疗防护网”
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络,是最直接服务农民的载体。但受“重城轻乡”、“公退民进”影响,“三网”设施落后、人才奇缺,加剧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恶性循环。医疗卫生属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浏阳近年来投入6亿元建设“三网”,夯实了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县级医疗机构重在增强对全县农村卫生工作的组织、指导和服务能力,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龙头作用。据此功能定位,浏阳明确市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院为全市医疗、预防、保健的龙头和技术指导单位。投资3亿元完成基建项目6个,建成“冠三湘”的住院大楼,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引进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和高层人才,在湖南省率先创建“二甲人民医院”、“二甲中医医院”、“二甲妇幼保健院”。
乡镇卫生院重在房屋、设备、人才的配套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枢纽作用。浏阳乡镇卫生院继完成“危房改造千万工程”后,又按照“乡镇为主、单位自筹、县财政以奖代拨、一乡一院、功能完善”原则,投资亿元完成了北盛等五大中心卫生院的改扩建,新增医疗面积4万平方米,拥有彩超、CT等高精设备,集预防保健、医疗、教学于一体,免费体检参合农民30万人。洞阳等32家乡镇卫生院相继完成高标准改建,投资1亿元新添先进仪器设备1098台,319人经培训获国家大专学历,全市乡镇卫生院均达国家“一无三配套”标准。
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网底,负有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诊治重任,但随着村级经济解体而崩溃。重建村卫生室重在加强对人员准入、房屋设备配置、公共卫生的规范化管理,发挥其在新农合中的基础作用。浏阳明确乡镇政府、村委会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任务,按照“一村一室”原则,去年建成高标准村卫生室394所,每所治疗室、处置室、诊室、药房四室分开,业务用房面积逾40平方米。目前,全市每个行政村均有一所村卫生室,且均达国家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三网”建设促进浏阳市95%的参合农民患者在本市就医,其中在乡村医疗机构就医的达67%,为促进新农合科学发展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