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夏天究竟有多热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国南方地区进入“炙烤”模式。中央气象台己连续22天发布高温预警。在古代,我国夏天有多热?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什么时候?没有空调的古人们又如何降暑呢?
  热灾逢大旱 杯水贵如油
  在气象学上,一般以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作为高温的标准,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温,称为“热浪”,属于气象灾害,古人称为“热灾”。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的统计分析来看,热灾相对其他自然灾害并不是太多,与“霜灾”并列,约占总数的1%。
  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相应的也有四个“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个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外,其他三个总是交替出现。相对来说,热灾多发生在气候“温暖期”内,明显多于寒冷期。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这一年“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这天是“亢阳”,意思是太阳太厉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毒太阳”。
  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北宋初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己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热,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温暖,史书上称“大燠”,即“太熱了”。因为对水的需求过于旺盛,“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放在眼下,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币,那时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贵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众”。
  乾隆八年 京城热死逾万人
  然而,嘉定八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从《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中可以看到,这一年高温几乎涉及半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整个华北地区异常炎热,可以说是超级酷暑。有关乾隆八年极端炎热记录,在所涉地的史志上均有记录,兹录几条如下——
  北京:“六月丙辰(7月25日)京师威暑。”(《续东华录》)
  天津:“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同治《续天津县志》)
  河北高邑:“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民国《高邑县志》)
  山西浮山:“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乾隆《浮山县志》)
  山东高青:“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白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乾隆《青城县志》)
  由此可见,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这一年夏天,以北京的情况最糟糕。当时法国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荣”)正在北京,他在日后寄往巴黎的目击报告中写道:“北京的老人称,从未见过像1743年7月这样的高温。”“7月13日以来炎热己难以忍受,而且许多穷人和胖人死去的景况引起了普遍的惊慌。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而后在路上、街道或室内被发现,许多基督徒为之祷告。”
  当时北京总共热死多少人?宋君荣引用当时朝廷官员的统计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人之众可想而知。
  史上最热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这一极端高温纪录至今未被超过,1942年和1999年夏季,华北先后出现了两次极端高温纪录,分别为42.6℃、42.2℃,低乾隆八年2℃上下。
  没空调风扇 古人如何度夏
  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主要靠冰来降温解暑。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时把冰保存在地下室里。《诗经》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诗,讲到奴隶们在冬天去凿取冰块,供贵族享用:“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把冰块凿下来,藏到冰窖里去。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河南新郑、河北易县、陕西咸阳等地,都曾发现战国时期的冰井。
  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零度以上,没有冰怎么办?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汉代时,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空调房”。《水经注》记录,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邺城大兴土木,修建了铜雀、金虎和冰井三台的事情。“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唐代时,制冷工艺先进了,有了“含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转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唐语林》记载:“玄宗起殿……时毒方甚。上在凉殿,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这段记述说的是当时拾遗陈知节给唐玄宗李隆基上疏,李隆基请高力士找他来谈话。当时正是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陈知节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他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皇家有含凉殿,民间有自凉亭。自凉亭虽然比不上宫廷规模,但独具特色。刘禹锡诗《刘驸马水亭避暑》描述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避暑降温效果奇好。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费用颇大,一般人家达不到。
  宋代,是社会程度很开放发达的朝代,各方面发展很快。拿消暑的含凉殿来说,比起唐朝除了凉快还增添了情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風带香,芬芳满室,其冷风效果之好,已使人感到寒溧不堪。《武林旧事》说:“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看来,身居含凉殿,冷风带香,才子佳人,不是一个神话。
  盛夏,普通人家肯定不能享受到皇家的消暑待遇,那么自娱自乐的消暑也很有意味。划船行舟,荡于湖中,或寻风亭水榭,柳岸树荫之处,嬉耍度时。不过,若遇到热灾之年,老百姓们的生活就不似这般优哉游哉,而是相当疾苦的了。(资料来源:《解放日报》、《山西晚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
其他文献
一场暴雨过后,一个同事在群里晒出一张图片:不锈钢护栏外有一上一下两把伞撑开,护卫住一个花盆。同事配上说明:“一窝小鸟,双伞保护。”  也不等我们好奇,他主动解释说,他家阳台外有个不锈钢小花台,几盆花草长得繁茂,一对乌鸫乌偷偷摸摸搞定了一套房,生儿育女,孵出四只嘴大皮红翅膀像细细指尖的小乌鸫。恰逢雷雨天气,同事担心大雨淋坏小鸟,每当看见天色不对,就从阳台内伸出去一把伞,指望能挡风遮雨。但那伞只能斜斜
期刊
假期里大量游客进入名校参观的新闻,在近年并不罕见,只是每年都有新的“亮点”。近日,一则一家四口藏身快递车试图“偷渡”进入清华大学校园的新闻备受关注,让游客参观北大、清华等名校“门难进”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媒体报道,北大、清华发布了校园参观管理公告,每天限时限人员登记进校园。  翻阅旧闻可知,早在2011年两校就有明确的限游标准:每日参观北大的游客限制在5000人;清华则规定,在7月16日至8月
期刊
每年暑假期间,因为应届毕业生的涌入,各家单位办公室燃起蓬勃朝气。可除了新人新气息之外,总有人会遇到一些让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泥石流”——比如,只比你小一岁的姑娘,打招呼都称呼你一声“姐姐”。  “我是1992年生的。今年,办公室里来了个1993年出生的姑娘。这姑娘开口就喊我姐姐,快一个月了都不改口,搞得我比她大了七八岁一样。”来吐槽的吴姑娘很是郁闷——按办公室约定俗成的规矩,新人一般称呼老员
期刊
9月7日,英国伦敦,乔治小王子在父亲威廉王子的陪同下迎接開学第一天。由于凯特王妃怀上第3胎,害喜严重,小乔治跟着爸爸去上学。威廉王子开车送小乔治到校门口,一手牵着他,一手帮忙拿书包。
期刊
白雁走来,身上是一种狗腥和饲料混合的味道。他的五菱牌小车只有两座,狗笼占车的一半。电话响了,手机铃声是一阵急促的“汪汪”叫。他56岁了,是杭州富阳区东洲街道派出所民警、警犬训练师。经手训出26条警犬。他每天和狗呆一处,夜里做梦都是狗。“别的梦进不来,中间惊醒,接下去的梦还是狗。和它们玩呀,跑呀。”  白雁的手腕上,用皮筋吊着一个能响的指令器,上班、吃饭、睡觉都不摘。因为狗能听得懂响声,他把这叫做与
期刊
在阿摩司·奥兹看来,故事的开头是应该细读的,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契约。于是,他在《故事开始了》一书中精选了十部小说,果戈理、卡夫卡、契诃夫、卡佛、马尔克斯……谈如何阅读他们故事的开头,如何辨析开头和通篇的联系,作者怎样兑现他和读者之间的约定。这些问题的探究,在奥兹的条分缕析下像游戏般有趣。  不可讳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比DNA隐藏着生命体全部的遗传密码,它将奠定全书的行文基调、叙事方式和语
期刊
驼铃声声催人泪,又是退伍离别时。8月31日,伴随着“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的旋律,武警重庆总队六支队百余名退伍老兵卸下警衔、帽徽、领花、胸标等军人标识,泪别战友,离开军营,踏上返乡路程。  据介绍,今年武警重庆总队六支队的百余名服役期满的退伍老兵,大多来自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有的是大学生应征入伍,有的是地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不少老兵不仅在部队执勤、训练任务、森林防火、抗洪抢险
期刊
豆腐这位百变星君如今中西皆爱,美剧里主人公的餐桌上出现个“Tofu”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这一种地道的中国食材,中国人对它的诠释才叫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很有文化地摆成一席豆腐宴,也可以蹲在云贵川街头的小吃摊上烤臭豆腐吃,享受平民的极乐。  豆腐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又颇有韧性,对生命总是抱有实验的态度,如果要给豆腐写一份个人简历,那么星座部分或许该填双子座。  看似寡淡,其实活泼  平常讲起豆腐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各地干部群众翘首以盼、欢欣鼓舞,表示要以团结奋进的崭新面貌,砥砺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五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改革创新,取得瞩目成就。各地干部群众充分感受到了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和满满的获得感。  位于川黔交界处
期刊
为了保持好的身材,古往今来,人们基本上物尽其用,只要能瘦能美,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为什么这个世界对胖子这么不友好?胖子就没有过春天吗?  胖子们短暂的春天  如果说胖子们也曾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只能从50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说起。那个时候,是胖子们短暂的春天。  因为在远古的石器时代,环境恶劣,女性拥有健硕的身材,才能在生存中具备优势。块头够大,才能猎取食物,也能繁殖延续种族。  在这样的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