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六,棉一立交桥。
  书市摆摊的日子。
  憋了一周的摊主们四五点就来了,相继“占领”了各自的地盘。平时,街上不让摆摊,只有周六才能出摊。淘书的人也大老远赶过来。
  早晨天气晴得好好的,到了九点多突然阴云密布,掉起雨点儿。书摆开时间不长,都没卖几本,有的甚至没开张。在这儿摆书摊有几种:固定的,老板没职业,就是靠卖书为生;另一种是有工作,或退休后没事儿干,周六摆摆摊。小四是河南人,平时在工地上打工,周六日出来卖旧书,挣几个零花钱。
  雨点儿紧了,大了。
  书摊老板一个个急着收书,怕湿。常摆摊的有经验,备着雨布,他们从拉书的面包车、电三轮、脚蹬三轮里取出各类能苫的东西,有塑料布,有雨披,还有雨伞。凡能遮挡的,都拿出来了。
  大老张不怕,他卖杂货,混迹于书市卖针头线脑、汽车挂饰,还有串珠。他的挂饰和串珠个个鲜亮,从哪里拿的货,别人不知道。他卖东西给钱就卖,好像不在乎钱。
  他的摊儿和小四挨着。小四和大老张一周见一次面。
  “你一个卖针头线脑的,到这儿混啥?”
  “针头线脑就不是文化?没针头线脑,你们都得光屁股。你以为卖几本书就是文化人?”大老张不依不饶。
  书们收起来,没收書的遮挡着,也卖不成。大家持观望的态度,等着看雨到底能下多长时间。
  大老张纹丝不动坐在板凳上,右嘴角叼着烟。买书的买不成书,他巴掌大的小摊却成了热点。
  过来白发苍苍的老两口,摊前停下问了句,转身就走。他们上周刚买了大老张的车挂饰。
  “哎,哎,老头别走,买点儿挂饰回去给大伙儿分,五十块钱一堆儿。别人论个儿,咱论堆儿。”
  “我有。”老头不回头。
  “有?你还有老婆。”大老张明显有点儿生气。
  白发老人本来走了,听到大老张的话,回过首,“哎,甭说有老婆就是福。”
  本来走了,一说话,又转回摊前。
  “赶紧买吧,下雨,我便宜卖。挣那么多退休金干吗,你放着钱没用,买汽车还交车位费,买飞机放房顶上。”
  “我没汽车。”白发老人说实话。
  “这一堆儿六十。”
  “不买。”
  “五十五。你买不买?你出五十。你老伴出五块。”
  白发老人和老伴儿递了个眼神。
  “就五十。五十那一堆儿。”
  旁边有人插话,“你这货不是假的吧?”
  “放心,咱不做亏心事儿,一堆儿挣五块,就挣包方便面。”
  “再给你搭一个。”大老张拿出一个别的东西放到那一堆儿上。
  白发老人心活了,从中山装的内兜里掏出一张崭新的五十元。
  大老张的声音在春雨里如长了翅膀的蝴蝶在书市上起伏,下雨的工夫,就卖出去三百块钱的东西。
  小四和一帮书摊老板们眼睛直了,在远处嘟囔,“真他妈神!咱一天也卖不了三百,他都是批发市场弄的假货,没一个真的。”
  白发老人买了一堆儿,走了有五六步远。
  大老张又从背后的包里拽出一堆儿,“还有哩,别走,别走,也论堆儿卖。广州货!”
  白发老人没有回头。大老张的声音高了八度,“本集最后一次!下个集,我就死了。”
  “你就死了?你活得好好的,老骗子!”小四冒出一句。
  一会儿工夫,大老张面前卖了个空。小雨绵绵,大老张一直没挪窝。
  他的针头线脑前,还摆着几个金光闪闪的戒指。有个小伙子凑过来,蹲下身子挑了一个问大老张价格。
  “三块钱一个。”
  “假的吧?”
  “你说三块钱能买什么货?”
  “最近老漏财,戴个假戒指把财气留住。”
  买戒指的伸出手,让小四看他左手的掌纹。男左,女右。
  雨不大,大老张开始数钱,他对小四也不避讳,数完了,向小四挥挥,“拜师不?”
  小四没说话。
  雨不下了,小四把书摊开。他第一次开口喊:“正儿八经的,正规出版社出的书,不上当,保证不吃亏!”
其他文献
西城乔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奈何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余,在私塾随意地教了几个弟子。没事时就去后山白龙寺,静听梵音、动观松涛,以为人生第一乐趣。间或与寺中长老觉空谈佛论经,下几盘闲散之棋。恍然间,已近饭点,觉空长老自然留他吃斋饭。  斋饭极其简单——一碟煎豆腐,素油细煎,两面金黄,外焦里嫩;一碟盐水花生,软糯清新,入口即化;一碟小白菜,油汪汪的,白的梗绿的叶,间杂铺开,令人食欲大开。饭只一碗,大锅蒸煮
期刊
江湖有江湖的铁律:长期倚仗一个人,结果必然是这个人去后的无序。这不,随着一代盟主岳三山的寿终正寝,几十年波澜不惊的江湖顿时风起云涌。  江湖大乱,平日里隐藏在暗处的歹人就出来了。歹人一出,最遭殃的就是老百姓。  江于海那时九岁,正在家塾里读书,院子里忽然大乱。江于海探头一看,一把鬼头大刀正砍在爹的脖子上,红血喷涌如注。江于海翻身跃过桌子,蹿到门口,却被老师一把拽到身后。又一把大刀砍在老师头上,老师
期刊
秋生当护秋员是经第七生产队全体社员举手表决一致通过的。秋生有一颗集体主义的红心,处理事情不呆板,人性化。秋生护秋有策略,别人看不见他,他能看见别人,别人以为他不在,其实他时时刻刻都在。秋生有人性,即使有偷秋的“贼”被他抓了现行,他也不会凶狗一样狂吠,他说“贼”也有尊严,撕破了贼的尊严,贼还怎么活?  秋生护秋的责任区是一片玉米地。玉米地的北面隔着一条河,河水一年三季哗哗流淌,好似给寂寞村庄弹奏的轻
期刊
下李家的老妪杨秀玉是个苦命人。三十不到就死了男人,丢下一个嗷嗷待哺的娃。她一把屎一把尿将儿子养大,给儿子娶了媳妇。  好日子没过几年,正当壮年的儿子命丧车轮之下。杨秀玉不忍心儿媳妇兰兰跟她受一样的苦,私底下多次跟亲家母说,只要兰兰遇到合适的,是嫁过去,还是招进来,我都不会拦着。  不久,村里就有了兰兰的闲话:一个寡妇没事总往死了老伴的鳏夫家里跑,像啥话?议论的人多了,杨秀玉心里打起了鼓。  一天吃
期刊
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
期刊
大师穷得叮当响,三十多岁了媳妇还没娶进门。但我敬佩大师。我敬佩大师不是因为大师请我喝过酒,而是大师会写文章。我高考落榜回到小镇时,大师就叫大师了。  小子,走,和哥一起喝酒去。  大师站在我家门口举着汇款单冲我大声地喊。  又来稿费了?祝贺祝贺!我故意大声回应。  有人说,大师,又出文章了?了不得啊。  哪里哪里,拙文而已,拙文而已。大师谦虚地说。  大师,写啥子文章哟,好好挣钱娶个媳妇吧。  大
期刊
邓佳佳下班前给林苏打电话:傍晚老地方见,手脚麻利点儿,别磨磨蹭蹭的,说完“啪”的一声放下电话。  电话那头的林苏还没来得及回话,就听得手机嘟嘟响。其实他本来是想拒绝的,不用想也知道晚上肯定又是麻辣小龙虾,不然就是十三香小龙虾。自己最近总是胃不舒服,本想说,要不,换个菜?想想,还是放下了手机。  傍晚催命连环电话又来了,林苏硬着头皮骑上小电驴来到老地方,滨城江边。啤酒、小龙虾已上桌,邓佳佳正在大快朵
期刊
山上长着茂密的丛林,沿着丛林的边缘向东、向南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溪流从山脚下汩汩流出,穿过树林和草原,从牧人的帐篷、羊圈旁边绕过,流向远处的那片湖泊。多少年来,牧人与狼、野猪、鹿以及其它动物为邻,共同生活在这片大地上。  一个冬天的早晨,牧人醒来,在模糊的天色下发现雪地上有几摊血迹和一些杂乱的动物脚印,血迹和脚印从羊圈开始通向北面的方向,他知道这是狼干的。  牧人在熟睡的妻子和孩子的脸上轻轻地亲了一
期刊
几位老友来我家聚会,其中一位是津门名厨的高徒,进门之后直奔厨房,将菜蔬洗净,点起燃气灶开始操作。时间不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落成,大家落座。  果然是名不虚传,熘牛肉条软滑可口,清蒸鲈鱼嫩鲜味美,茄子、旱萝卜也烹调得恰适我们这些牙口不好的花甲老人。我突然想起患龋齿刚刚拔了两颗牙的儿子来,便拨出一些整齐的菜肴,放在保温餐盒里,等到客人一离去,就穿上外套匆忙出去。天气很冷,我把餐盒放进防寒服拉链里保暖,
期刊
最近“仪式感”一词挺流行,当灵梨在报纸上看到这个词时,怔了一下,目光跳回去,又体悟了一下这个词。  “生活的仪式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一座桥,让人更专注地体味日常中的趣味与美好。”  难怪,难怪倍感生活无趣,原来是缺少了生活的仪式感。  灵梨是一个不讲究仪式感的女人,甚至有一些鄙夷。生活中那些特殊节日,哪怕是灵梨生日,她都毫不在乎。  想当年,与沈亚恋爱时,沈亚不知从哪里打听到灵梨的生日,订了一大束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