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打碎民族主义神话的时代,在一个充斥着末日谣言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评选?因为越是嘈杂,越需要清晰、坚定的声音。
在专刊出版之前,我们对中国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企业进行了密集访谈,主题是“对2012年的思考”,在各种难点与希望胶着的时刻,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访谈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以往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将“转型”作为2012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前进方向。如果梳理企业的思路,较之扩张期,最大的差别在于,“在这个整体车市微增长的时代,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所积累下来的品牌分散、产品平台过多、渠道应变能力差等问题开始暴露,他们在2012年纷纷调整,进入了沉淀期。比亚迪开始了内部的变革之路,奇瑞、吉利已经在做新一轮的深度调整,东风调整了销售思路,在自主领域开始发力,一汽、上汽的自主板块也开始转变策略。”(见本刊封面故事)
六年前的2006年,“两会”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之初,本刊首次推出“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质疑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彼时,这个群体刚刚经历了2005年的异军突起,期待着“跨越式的发展”,但社会对其的身份认同尚模糊不清,从品牌与品质角度仍处于“寂寞期”的自主品牌,又如何登上“年度车型”的宝座?凭其微弱的影响力又怎会成就一个有影响力的评判?基于对这一群体的理性观察,自2006年,本刊就喊出“爱我中国车”的口号,我们坚定相信,自主品牌,特别是经过专家严格评审,登上这个榜单的自主品牌企业,是中国汽车最宝贵的力量。
六年不过一瞬,六年来这份榜单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虽然上榜的企业及其车型不断更迭,有的几经努力依然铩羽而归,有的大起大落沉浮不定,有的出人意料成为黑马,有的不断突破更上层楼,但这个评选本来就不是一份礼物,也不是要为这个群体树碑立传,而是要为社会评价这一群体,为企业评价自己提供一个坐标系。仔细研究这七届的评选结果,就能够把握这些年来自主品牌的商业脉络,这个群体的成形与成长。
在一个打碎民族主义神话的时代,在一个充斥着末日谣言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评选?因为越是嘈杂,越需要清晰、坚定的声音。因为中国车依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因为自主创新的精神依然没有成为社会所推崇、尊敬的时代精神,因为这一群体依然需要强大的支撑力量,需要那些已具有强大力量的企业带领,走出低迷期与转型期。
坚守,和中国车一起。
在专刊出版之前,我们对中国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企业进行了密集访谈,主题是“对2012年的思考”,在各种难点与希望胶着的时刻,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访谈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以往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将“转型”作为2012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前进方向。如果梳理企业的思路,较之扩张期,最大的差别在于,“在这个整体车市微增长的时代,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所积累下来的品牌分散、产品平台过多、渠道应变能力差等问题开始暴露,他们在2012年纷纷调整,进入了沉淀期。比亚迪开始了内部的变革之路,奇瑞、吉利已经在做新一轮的深度调整,东风调整了销售思路,在自主领域开始发力,一汽、上汽的自主板块也开始转变策略。”(见本刊封面故事)
六年前的2006年,“两会”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之初,本刊首次推出“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质疑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彼时,这个群体刚刚经历了2005年的异军突起,期待着“跨越式的发展”,但社会对其的身份认同尚模糊不清,从品牌与品质角度仍处于“寂寞期”的自主品牌,又如何登上“年度车型”的宝座?凭其微弱的影响力又怎会成就一个有影响力的评判?基于对这一群体的理性观察,自2006年,本刊就喊出“爱我中国车”的口号,我们坚定相信,自主品牌,特别是经过专家严格评审,登上这个榜单的自主品牌企业,是中国汽车最宝贵的力量。
六年不过一瞬,六年来这份榜单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虽然上榜的企业及其车型不断更迭,有的几经努力依然铩羽而归,有的大起大落沉浮不定,有的出人意料成为黑马,有的不断突破更上层楼,但这个评选本来就不是一份礼物,也不是要为这个群体树碑立传,而是要为社会评价这一群体,为企业评价自己提供一个坐标系。仔细研究这七届的评选结果,就能够把握这些年来自主品牌的商业脉络,这个群体的成形与成长。
在一个打碎民族主义神话的时代,在一个充斥着末日谣言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评选?因为越是嘈杂,越需要清晰、坚定的声音。因为中国车依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因为自主创新的精神依然没有成为社会所推崇、尊敬的时代精神,因为这一群体依然需要强大的支撑力量,需要那些已具有强大力量的企业带领,走出低迷期与转型期。
坚守,和中国车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