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肩负的职责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情况,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要职责:
  1.建设民主法治的校园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略,既具有价值观意义,又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于高校和辅导员来说,也要坚持法治,依“法”治校。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学校教育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改变传统的人治思想,这里的“法”指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宏观的“法”;其二,学校和班级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自己稳定、规范的管理、考评的准则,这样才能避免学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随意化、主观化的倾向,这里的“法”指学校和学生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微观的“法”。学校和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只有严格地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才能保障其严谨、有序;否则,朝令夕改、政令不畅,人心不齐、七手八脚,只会降低学校管理的效率,影响学校的稳定、协调发展。当然,法治并不排斥民主。学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从作为辅导员管理的受动方而言,学生是客体;但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管理活动在学生身上能否生效、学生是否愿意接受管理,学生则掌握着“主动权”,从这个方面而言,学生又是“主体”。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倾听学生的想法、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将师生双方当作人格平等的主体,保障民主畅通,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建设公平正义的校园
  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之一,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要严于律己、以身垂范,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标尺,对学生一视同仁,杜绝暗箱操作。辅导员掌握着对学生“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奖(助)学金评定、推优评先、任命学生干部、学生入党、保研等方面,辅导员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时时需要公正、事事需要公正、处处需要公正。辅导员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既要在起点上、程序上保障公正,还要兼顾结果的公正。公平正义也是一种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学生工作必须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原则(因涉及机密问题不能公开的情况除外),将大学校园打造成公正之区、首善之区,让学生带着一种浓厚的公平正义理念,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辐射和模范带头作用。
  3.建设诚信友爱的校园
  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人”是大学校园的主语和关键词,大学到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也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大学校园,使得有些大学生心态浮躁不安、理想信念淡薄、人际关系冷漠、学习的功利化倾向严重、考试作弊、学术腐败等等问题屡屡发生。表明当代大学校园中的诚信友爱问题不仅仅是思想和道德问题,它已经是关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安身立命的原则性问题。“人和万事兴”,只有人人相互关爱尊重、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校园,才是一个洋溢着阳光和温暖、充满真善美的和谐校园。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大楼,还在于大气、大爱。诚信友爱、团结友善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辅导员既要以身作则,做诚信友爱的典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言行引导学生、以敬业的精神教育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折服学生,又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诚信友爱的品格,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
  和谐校园应该是“和而不同”“活而不乱”的校园。青年大学生是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他们肩上承载着家庭、学校、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培养听话的、循规蹈矩的学生,老老实实、四平八稳的学生比较受欢迎,标新立异、个性张扬的学生不怎么受欢迎。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动口能力有余而动手能力不足、智商有余而智慧不足。针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费孝通先生曾说过,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理,大学校园的学生千差万别,和谐的校园决不应该是一潭死水、千人一面的校园,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包容的校园,是高度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校园(这并不是要否定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正面管理)。辅导员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人格丰盈的,具有独立意识、创新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建设安定有序的校园
  安定是前提和保障,只有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大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和闯劲,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他们又存在容易冲动、感情用事,容易大喜大悲、心理波动剧烈,容易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等缺点。辅导员要加强引导和疏导,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症结,及早发现他们身上的“易燃易爆点”,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大学生在安定有序的校园中激发活力,完善、发展自己。要坚持“安定有序”与“充满活力”的统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张有弛,才是大学之道。建设安定有序的校园,要求辅导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开展工作,对大学生加强政治引导,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习指导,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生活指导,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总之,辅导员要在为大学生办实事、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维护校园的安定与和谐。
  6.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文氛围浓郁的校园
  校园的空间环境是一所大学的物质外壳,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的情感。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陶冶,使人有更多的时间驻足、流连,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往往蕴涵着人类活动的多种意义。校园环境也是学校的隐性课程,优美的校园环境所体现出的青春气息和文化氛围,不仅使师生得到美的享受,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情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还对大学生起着无声的感染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心理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辅导员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关心爱护校园的各种设施、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关心爱护校园的一路一楼、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同心协力,营造一个清洁、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又在这种自然景观美丽、人文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中进一步提升、完善自己,努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也为辅导员施展自己的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辅导员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工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新途径,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1).
  [2]赵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教育探索,2006(10):52-53.
  [3]杨应慧.论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79-80.
  [4]吴哲.论高校辅导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使命与作用[J].教书育人,2006(S2):33-34.
其他文献
引言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强调应该让学习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活动并不断生成、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大学教育应该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即会学习、会研究、会创新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梅滋曾说:“大学制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传授研究。”大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和他们的智力水平使他们已经不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竞争首当其冲。时下社会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而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主要特征就是富有创造性,能迅速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能利用其创造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新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应
期刊
当代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关注程度不够  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但在现实中民族传统文化却往往被大学生忽视。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方面:其一,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有些学校更加注重升学率,而弱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了对本国历史和文化的学习,对历史文化知
期刊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其心理健康对其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完善自己、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关系重大。资料表明: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对大学生进行咨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数字上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15日的报道,1999年中国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年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然而,伴随着这些数据成绩的是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指责与批评
期刊
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实际上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奥苏伯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学习,我国目前正在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等等。这些关于学习方式的提法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但是这些提法,本质上不尽相同,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拥有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领悟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各不相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从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分层教学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分层教学的演化    分层教学起源于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为了不让学习困难生掉队,教师
期刊
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受到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并发挥其社会功能作用。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社会因素在教育决策中和教育研究中的参与性与渗透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社会学成为课程研究的基础学科已在所有课程研究者中达成共识。正如布鲁纳所说:不顾教育过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
期刊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运行。它以何种形式组合,以何种形式优化,将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认识课堂教学规律和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事关学校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期刊
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学教学效果的关键    作为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教育学,是教师职前培养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但是多年来,教育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质量不高,未能发挥在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学教师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既有学生对教育学的学科态度不正确、教材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也有教师素质不理想的因素。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观摩教学,反复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