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推进統计现代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统计学理论理念的创新,同时对于推进统计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数据为中心的统计分析模式的构建,不仅是利用统计信息的特性,把统计信息系统作为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反映,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模型化和算法化,对统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开发,实现从传统以数字、指标、模型为特征转变为以数据、结构和算法为特征的统计监督体系的探索,为数字化时代统计工作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域和技术路径。
[关键词]数字中国战略 统计监督 信息化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新时代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理论的系统构建”(项目编号:18FDJ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和内容。《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统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发展战略实施,不断推进以“数据”为中心和全要素的统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发挥统计监督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实行统计监督是统计法赋予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五中全会确立的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的重要目标任务中,对于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特别是加强统计监督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
一、从“数字”到“数据”的统计监督全过程体系构建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实行数据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服务对象和监督方式上都有着新的时代特点。特别是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如何理解在“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历史命题下,提升统计监督工作适应数字化发展浪潮的新需求和新挑战,推进统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一)从抽象数字到数据价值的要素转换
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是进行统计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设计的核心对象和重点内容。以数据为中心的统计要素分析模式,就是利用统计信息的特性,把统计信息系统作为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反映,通过对统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开发,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统计工作实践中,处理和分析的对象总是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统计数字中获取统计信息成为统计事业工作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不断加速,“统计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的特点不断加强,如何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好数据管理、提升数据创新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时代使命。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财会、审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由人工进行的数字统计大量被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所替代。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信息聚类,将沉淀的数据价值重新发掘,对散落的数据价值实现聚合。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统计理论认为,统计实务中所面对的“数字”绝对不是抽象的数字,统计数字不再是一种冰冷的抽象工具,而是一种基于数字形式之上的“数据”资源。从数据角度看,只有当对数字所蕴含的信息给予表征和解释,将抽象数字转换为数据,才能表现为现代统计学意义的统计性资源类型。
(二)从数字抽取到数据介入的功能转换
数据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数字化发展时代,数据不仅是一种基础性资源,更是具有介入性质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从数据运行角度看,现代统计实践的发展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学理论视角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于统计信息功能不断挖掘和应用的过程。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现代统计技术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数字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而是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特别是大数据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对数据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和利用,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过程。而统计数据从抽取到介入的视角转变,使统计系统不仅用于统计信息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监督功能的实现。即通过利用已整体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因果关系、目标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统计监督模型,进而实现上述数据对经济活动的“再入”,以监督系统的调节功能制定决策方案。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获取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而且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开发,实现数据集基本构成结构性联系的规则性与秩序性,从而获得了原始数据要素所不具备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系性规律。不仅能够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同时进一步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预警与监督规范作用,使得运用数据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介入性”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重要作用,提升数据资源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从数字真实到数据真实的价值转换
从统计过程来看,面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纷繁复杂局面,如何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现实经济活动中搜集和整理出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统计数字,是关系到统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现实实践中,按照事先设计的统计模型所预设的指标轨道,通过统计工作流程,获取各项经济活动的标准数据原生数据。在此过程中,现实性的经济活动必然被抽取出固有的“数字”性特征,只保留形式和符号性价值,成为进入统计系统的输入性要素。而统计监督的本质,就是把统计数字背后蕴含的信息作为客观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反映,通过对统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实现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统计监督。但随着时代发展,在数字中国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基于人工调查的统计工作方法正在被计算机信息化自动化统计数据获取方式所取代。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成为更高要求。这不仅是对统计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和责任意识的考量,更涉及统计信息系统设计科学性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因此,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新的历史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督的数据质量,不仅关系到统计工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更关系到通过充分发挥统计监督社会功能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战略性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中国战略 统计监督 信息化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新时代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理论的系统构建”(项目编号:18FDJ003)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和内容。《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深入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统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发展战略实施,不断推进以“数据”为中心和全要素的统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发挥统计监督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职能。实行统计监督是统计法赋予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五中全会确立的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的重要目标任务中,对于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特别是加强统计监督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
一、从“数字”到“数据”的统计监督全过程体系构建
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情况实行数据监督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计监督职能的作用、服务对象和监督方式上都有着新的时代特点。特别是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如何理解在“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历史命题下,提升统计监督工作适应数字化发展浪潮的新需求和新挑战,推进统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一)从抽象数字到数据价值的要素转换
数据是统计工作的灵魂,是进行统计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设计的核心对象和重点内容。以数据为中心的统计要素分析模式,就是利用统计信息的特性,把统计信息系统作为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反映,通过对统计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开发,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统计工作实践中,处理和分析的对象总是通过数字表现出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统计数字中获取统计信息成为统计事业工作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化产业发展的不断加速,“统计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的特点不断加强,如何让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好数据管理、提升数据创新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时代使命。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财会、审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由人工进行的数字统计大量被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所替代。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信息聚类,将沉淀的数据价值重新发掘,对散落的数据价值实现聚合。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统计理论认为,统计实务中所面对的“数字”绝对不是抽象的数字,统计数字不再是一种冰冷的抽象工具,而是一种基于数字形式之上的“数据”资源。从数据角度看,只有当对数字所蕴含的信息给予表征和解释,将抽象数字转换为数据,才能表现为现代统计学意义的统计性资源类型。
(二)从数字抽取到数据介入的功能转换
数据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数字化发展时代,数据不仅是一种基础性资源,更是具有介入性质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从数据运行角度看,现代统计实践的发展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信息学理论视角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对于统计信息功能不断挖掘和应用的过程。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现代统计技术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对数字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而是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特别是大数据等技术方法的应用,对数据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开发和利用,以进一步深入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过程。而统计数据从抽取到介入的视角转变,使统计系统不仅用于统计信息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监督功能的实现。即通过利用已整体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反映因果关系、目标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统计监督模型,进而实现上述数据对经济活动的“再入”,以监督系统的调节功能制定决策方案。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获取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而且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开发,实现数据集基本构成结构性联系的规则性与秩序性,从而获得了原始数据要素所不具备的深层次结构性和体系性规律。不仅能够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同时进一步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预警与监督规范作用,使得运用数据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介入性”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数据赋能”的重要作用,提升数据资源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从数字真实到数据真实的价值转换
从统计过程来看,面对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纷繁复杂局面,如何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现实经济活动中搜集和整理出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统计数字,是关系到统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现实实践中,按照事先设计的统计模型所预设的指标轨道,通过统计工作流程,获取各项经济活动的标准数据原生数据。在此过程中,现实性的经济活动必然被抽取出固有的“数字”性特征,只保留形式和符号性价值,成为进入统计系统的输入性要素。而统计监督的本质,就是把统计数字背后蕴含的信息作为客观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反映,通过对统计信息的综合分析,实现对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的统计监督。但随着时代发展,在数字中国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基于人工调查的统计工作方法正在被计算机信息化自动化统计数据获取方式所取代。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成为更高要求。这不仅是对统计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和责任意识的考量,更涉及统计信息系统设计科学性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因此,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新的历史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统计监督的数据质量,不仅关系到统计工作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作用,更关系到通过充分发挥统计监督社会功能来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战略性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