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对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结构等指标均有一定影响。受此影响,国家统计局同步修订了自1952年以来的GDP数据。
数据显示,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我国各年GDP总量相应增加,GDP增速也略有变动。为何要改变GDP核算方法?统计数据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又该如何解读新算法带来的数据之变?近日,对于上述疑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逐一释疑。
许宪春说,通过调整GDP算法,从而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是各个国家统计部门的通常做法。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我国各年GDP总量相应增加,但对GDP增速的影响较小,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同时也不存在隐藏实力、低估数据等问题。
既非保增长,也非隐藏实力
《财经国家周刊》:通过调整GDP算法,外界最大的误解认为,由于GDP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修改算法有“保增长”之嫌。你如何看待类似的这些解读?
许宪春: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当核算方法、口径范围、基础资料等发生变化时,都要对GDP数据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上述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较大变化时,例如核算方法改革或经济普查等导致基础资料发生较大变化时,还应对GDP历史数据进行系统修订,以保证GDP历史数据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发展情况及其可比性。
联合国等五大国际组织制定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即《国民账户体系2008》(简称2008年SNA),对研发支出核算方法进行了修订,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由中间投入修订为固定资本形成,从而将这部分研发支出计入GDP。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研发支出的基础资料情况,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核算方法,并且系统修订了1952年以来的年度GDP数据和1992年以来的季度GDP数据,已于今年7月份向社会公布。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我国各年GDP总量相应增加,但对GDP增速的影响较小,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改革后GDP总量年均增加幅度为1.06%,GDP增速年均提高0.06个百分点。
《财经国家周刊》:有专家认为,原以为采用2008年SNA核算方法后,GDP会上调6%左右,没想到只上调了1.3%,他们认为“中国是打算继续隐藏实力”。是这样的吗?
许宪春: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GDP核算方法已基本上与国际标准接轨,核算范围不断完善,基础数据质量不断提高,核算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存在隐藏实力、低估数据等问题。
通过核算方法改革使GDP数据上调6%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我国GDP数据的调整幅度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有其必然性。首先,我国研发强度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05%,而美国为2.74%、日本为3.59%、德国为2.90%、法国为2.26%、韩国为4.29%。其次,我国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转化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SNA规定,不能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应继续作为中间投入处理,我国这部分研发支出的占比要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财经国家周刊》:这一届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等措施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经济发展迅速,如何在统计数据中体现新经济的作用?
许宪春:近年来,新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分享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家统计局正在认真研究,着力改进以“三新”为核心的新经济统计核算工作。
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专项统计报表制度》,并以该项统计制度为基础,研究制定了覆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开发园区等9大领域的“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
关于数字经济和分享经济,在现行统计和核算中已有反映。数字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高技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分享经济中的平台企业提供的服务等都已基本上纳入了统计范围。但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大多是个人,对个人从事的分享经济活动如何纳入统计和核算范围,是国际统计领域面临的新课题,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国家统计局密切跟踪分享经济的发展,组织了多次调研,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我们认为,要从完善现有统计范围入手,改革和完善企业调查和住户调查制度,并与分享经济的平台企业合作,通过这些平台企业采集相关统计数据,丰富统计资料来源。
批判“唯GDP主义”并不是不要GDP
《财经国家周刊》:历来GDP都是各级政府政策制定的“指挥棒”之一,有观点认为,修订新GDP核算方法,地方的经济话语权进一步失衡,无论是对地方官的施政偏好还是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本次GDP新核算方法或将产生重要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许宪春:从原则上讲,地区GDP核算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但考虑到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对基础资料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准确地把给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计入地区GDP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地区GDP核算暂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准备条件成熟后,再进行这项改革,把相应的研发支出纳入地区GDP核算。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地区GDP核算,国家统计局是有统一规定的。各地区在核算时,需要采用规范的步骤和流程,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资料来源和核算方法进行。各地区GDP数据上报后,国家统计局还要进行数据审核和质量评估。 从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对国家GDP数据的影响看,GDP数据上调幅度是很有限的。以2016年上半年数据为例,由于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国家GDP总量比改革前增加了1.32%,速度仅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因此,即使地区GDP核算进行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也不会对地区GDP数据产生“惊人的杠杆作用”。当然,研发支出较多的地区,其GDP上调的幅度会大于研发支出较少的地区,但不会对地区GDP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有利于地区更加重视加大研发支出。
《财经国家周刊》: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批判“唯GDP主义”。因为衡量经济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有些数据甚至比GDP更加能反映经济状况及百姓的生活状态,比如CPI、PPI、失业率等,在追求GDP科学计算的同时,统计部门未来有可能适时改变这些与民生相关的指标的计算方法吗?
许宪春:GDP仍然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国际比较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指标无法替代的作用。批判“唯GDP主义”,并不是不要GDP。如果没有GDP,很难对经济发展全貌有清晰的认识。
当然,GDP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局限性。比如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也不能反映收入差距状况等。对于GDP不能反映的方面,可以通过其他指标来弥补,比如可以通过构建绿色指标体系来反映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通过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计指标体系准确地反映收入差距状况及其变化。
关于CPI和PPI走势问题。2012-2015年,CPI比上年分别上涨2.6%、2.6%、2.0%和1.4%。今年1-7月份,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1%。从月度同比数据看,近几年CPI一直保持温和上涨态势。2012-2015年,PPI比上年分别下降1.7%、1.9%、1.9%和5.2%。今年1-7月份,PPI比去年同期下降3.6%。从月度同比数据看,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50多个月一直位于下降区间。
PPI主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部分,生产资料权重超过七成,其价格变动基本决定了PPI的走势。今年1-7月份,PPI比去年同期下降3.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4.7%,影响PPI下降约3.5个百分点,是决定PPI下降的主要因素。PPI对CPI的传导主要通过生活资料价格变动对CPI中工业品价格进行传导。
近几年CPI温和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价格上涨。今年1-7月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8%,影响CPI上涨约1.14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54.3%。二是人工成本刚性上涨带动部分服务价格上涨。今年1-7月份,服务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1%,影响CPI上涨约0.76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36.2%。
关于失业率,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通行的统计方法,一种是行政登记,另一种是劳动力抽样调查。这两种失业统计数据都是经济分析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作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指标,登记失业率有一定缺陷,有一部分人失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登记,这样会导致有一部分人漏统。
与登记失业率相比,调查失业率的优势主要在宏观方面,能够更灵敏及时地反映月度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服务。国家统计局已于2009年3月建立了31个大城市月度劳动力调查制度,并于2016年1月起正式扩大为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是一项以住户为单位进行的调查,调查范围是抽中的我国大陆地区城镇和乡村地域上居住的人口,每月调查的样本量约为12万户,调查执行的是国际劳工组织推荐使用的国际统一标准。通过调查可以得到全国调查失业率和城镇调查失业率。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左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左右。下一阶段,国家统计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力争尽早发布调查失业率数据。